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266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1)、热交换管(7)和螺旋细管(5),所述壳体(1)设置有进气口(8)、出气口(11)、进液口(10)和出液口(6),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蓄热体(2);所述热交换管(7)位于所述蓄热体(2)体内,所述热交换管(7)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口(11)连通;所述螺旋细管(5)位于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内,所述螺旋细管(5)绕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线盘旋且沿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向延伸,所述螺旋细管(5)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6)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能够减小液体入口的温度波动对换热器稳定性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热量交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目前,换热器的稳定性经常受到液体入口的温度波动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小液体入口的温度波动对换热器稳定性的影响,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减小液体入口的温度波动对换热器稳定性的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位于所述蓄热体体内的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位于所述热交换管的管壁内的螺旋细管,所述螺旋细管绕所述热交换管的轴线盘旋且沿所述热交换管的轴向延伸,所述螺旋细管的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的管壁并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的管壁并与所述出液口连通。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热交换管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热交换管相互平行设置。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螺旋细管逆流换热。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螺旋细管材质相同。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蓄热体的温度;位于所述进液口处的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控制器为PID调节仪。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蓄热体为多孔填料。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中,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热交换管位于蓄热体内,而热交换管的管壁内设置有螺旋细管,因此,热交换管内的流体一方面可以吸收螺旋细管内流体的热量,另一方面可以吸收蓄热体储存的热量,由于蓄热体的存在,所以螺旋细管入口的温度波动不容易对换热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壳体;2、蓄热体;3、温度传感器;4、控制器;5、螺旋细管;6、出液口;7、热交换管;8、进气口;9、调节阀;10、进液口;11、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壳体1、热交换管7和螺旋细管5,其中,壳体1设置有进气口8、出气口11、进液口10和出液口6,壳体1内设置有蓄热体2;热交换管7位于蓄热体2体内,热交换管7的一端与进气口8连通,另一端与出气口11连通;螺旋细管5位于热交换管7的管壁内,螺旋细管5绕热交换管7的轴线盘旋且沿热交换管7的轴向延伸,螺旋细管5的一端穿出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进液口10连通,另一端穿出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出液口6连通。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中,壳体1内设置有蓄热体2,热交换管7位于蓄热体2内,而热交换管7的管壁内设置有螺旋细管5,因此,热交换管7内的流体一方面可以吸收螺旋细管5内流体的热量,另一方面可以吸收蓄热体2储存的热量,由于蓄热体2的存在,所以螺旋细管5入口的温度波动不容易对换热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热交换管7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热交换管7相互平行设置。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本实施例中,热交换管7与螺旋细管5逆流换热,如图1箭头所示。具体实际应用中,热交换管7与螺旋细管5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蓄热体2可以为多孔填料。参见图1,为了便于调控,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位于壳体1外的控制器4、与控制器4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3和调节阀9,温度传感器3用于测量蓄热体2的温度,调节阀9位于进液口10处。温度传感器3测量蓄热体2的内部温度并将信号传至控制器4,控制器4输出信号给调节阀9,调节阀9调节进液口10的进液流量,从而使蓄热体2保持恒温。具体实际应用中,控制器4可以采用PID调节仪,调节阀9可以采用气动调节阀。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设置有进气口(8)、出气口(11)、进液口(10)和出液口(6),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蓄热体(2);位于所述蓄热体(2)体内的热交换管(7),所述热交换管(7)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口(11)连通;位于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内的螺旋细管(5),所述螺旋细管(5)绕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线盘旋且沿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向延伸,所述螺旋细管(5)的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所述进液口(10)连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所述出液口(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设置有进气口(8)、出气口(11)、进液口(10)和出液口(6),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蓄热体(2);位于所述蓄热体(2)体内的热交换管(7),所述热交换管(7)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气口(11)连通;位于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内的螺旋细管(5),所述螺旋细管(5)绕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线盘旋且沿所述热交换管(7)的轴向延伸,所述螺旋细管(5)的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所述进液口(10)连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热交换管(7)的管壁并与所述出液口(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7)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明方民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