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1815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4:1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由前壳和后壳围成的镜框,镜框包括透气框以及与透气框连接的容纳框。透气框包括分别呈弧形的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凹槽的深度由后壳至前壳逐渐增大。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透气框与鼻部接触,通过支撑框与鼻部之间形成的空隙保证虚拟现实设备的透气使用环境;由于该空隙隐藏于凹槽与鼻梁之间,且由上至下倾斜存在,外界光线沿空隙进入到封闭空间内不会照射到光学模组与用户眼睛之间的区域,进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且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轻薄、体积小,相邻两个结构之间圆滑连接,避免使用户产生负担感,进而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本申请涉及头戴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该技术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虚拟现实设备本质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能将用户对外界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封闭,引导其产生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通常虚拟现实设备均配备有遮光组件。典型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图23所示,包括镜体200,设置在镜体200靠近用户面部一侧的遮光组件300,以及对称设置于遮光组件300两侧的佩戴用发带100,镜体200内设置有虚拟现实光学组件,虚拟现实光学组件包括镜头和屏幕等。典型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的虚拟现实光学组件所制作的虚拟现实设备。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利用发带100固定在头部,使遮光组件300与用户的面部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形成密闭空间。但是,随着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间过长,不透气的密闭空间使用户的面部水分蒸发,使得密闭空间内充满蒸汽。如果蒸汽得不到有效地排出,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头上凝结,使得用户观看的图像出现虚化、不均匀放大等现象,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因此,为了防止蒸汽的出现,通常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设置蒸汽开口400。根据现有技术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大多数都是虚拟现实盒子,其体积比较大,并且外形不够美观,重量也比较重。而其蒸汽开口400通常设置在遮光组件300的两侧,或设置在遮光组件300的上侧。但是,这样设置会使蒸汽开口400暴漏在环境光下,外界光线易从蒸汽开口400进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与用户面部形成的密闭空间中。此时,如果外界光线照射在镜头上,则导致镜头上的成像弱化或不清晰,或者,外界光线照射到眼睛上,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可见,现有的虚拟现实设备,不但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还会因在遮光组件300上开设的蒸汽开口400,使得外界光线进入到封闭空间内,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以解决现有的虚拟现实设备易增加用户使用负担,且外界光线易进入封闭空间,最终影响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效果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技术方案包括由前壳和后壳围成的镜框、与所述后壳连接的两个镜腿和内置于所述镜框的光学系统、PCBA板、光感组件,所述前壳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嵌入所述后壳的卡扣固定件;所述后壳的背面设有用于与脸托连接的脸托固定件、与所述镜腿连接的凹槽。优选的,所述脸托包括主体固定部和面部接触部;所述面部接触部一侧与所述主体固定部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所述主体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脸托固定件相对应的凸起;所述主体固定部和所述面部接触部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光学系统与PCBA板连接,并包括相互独立的左镜筒机构、右镜筒机构和分别安装于两者后方的左显示屏和右显示屏。优选的,所述PCBA板与所述左右显示屏的屏面垂直连接。优选的,所述光感组件连接所述PCBA板,且与所述PCBA板平面保持垂直。优选的,所述左镜筒机构和所述右镜筒机构均包括外镜筒、外光学镜片、内镜筒和内光学镜片;所述外镜筒侧壁上设有倾斜槽;所述内镜筒设置在外镜筒内,所述内镜筒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所述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并沿倾斜槽滑动。优选的,所述后壳上还设有用于伸出所述定位特征件的调节槽。优选的,所述后壳上设有收纳腔,所述左镜筒机构和所述右镜筒机构置于所述收纳腔。优选的,所述收纳腔偏上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PCBA板的固定槽。优选的,所述后壳靠近所述镜腿的一面设有镜脚连接部,所述镜脚连接部上设有所述凹槽,两个所述镜腿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凹槽的凸起,所述凹槽的外侧还设有挡板。优选的,所述镜框包括透气框,以及与所述透气框相连接的容纳框;所述容纳框与前壳、后壳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所述透气框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框的纵向中心线重合;所述透气框包括分别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所述过渡框的外缘与所述后壳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内缘与所述支撑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所形成的支撑角β沿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宽度H1逐渐变化;所述支撑框的内缘与所述桥接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桥接框的一端到所述后壳外表面之间的距离L1沿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逐渐变化;所述桥接框的内缘与所述固定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固定框的内缘与所述前壳的外缘连接;所述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分别呈弧形,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透气框呈凹槽形,所述凹槽的深度由后壳至前壳逐渐增大。优选的,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宽度H1与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的比值为1~2;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桥接框的一端到所述后壳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L1占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的60%~100%。优选的,所述支撑角β随着所述支撑框对应的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呈反比例关系变化。优选的,所述支撑框通过桥接框与所述固定框呈角度连接;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与所述固定框的外表面延长线所形成的连接角θ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6~0.9。优选的,所述过渡框与所述后壳呈角度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外表面与所述后壳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1.1;所述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分别为钝角。优选的,所述过渡框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两个第一过渡件和两个第二过渡件;两个所述第一过渡件沿中心线对称,两个所述第二过渡件沿中心线对称;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过渡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过渡件的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过渡件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件与第二过渡件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过渡件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的另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过渡件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以使所述过渡框呈拱形;所述第一过渡件和第二过渡件的外缘与所述后壳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框包括支撑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的第一支撑曲面、第二支撑曲面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曲面;所述第一支撑曲面与所述过渡框的内缘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曲面呈拱形;所述第一支撑曲面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曲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连接;所述连接曲面和第一支撑曲面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过渡件的端点重合;所述第二支撑曲面为中心向第一支撑曲面方向延伸的弧形;所述支撑本体通过两个连接曲面与所述后壳连接。优选的,所述桥接框包括桥接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桥接本体上的第一桥接曲面、第二桥接曲面和两个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桥接子曲面;所述第一桥接曲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贴合;所述第一桥接曲面的两端分别通过桥接子曲面与第二桥接曲面连接;所述第一桥接曲面与所述桥接子曲面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和连接曲面的连接点重合;所述第二桥接曲面为中心向第一桥接曲面方向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桥接曲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桥接曲面的弧度;所述桥接本体通过所述桥接子曲面与所述后壳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框包括固定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壳(1)和后壳(3)围成的镜框(2)、与所述后壳(3)连接的两个镜腿和内置于所述镜框(2)的光学系统、PCBA板、光感组件,所述前壳(1)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嵌入所述后壳(3)的卡扣固定件;所述后壳(3)的背面设有用于与脸托(6)连接的脸托固定件(41)、与所述镜腿连接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27 CN 2017103929210;2017.05.27 CN 201710391.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壳(1)和后壳(3)围成的镜框(2)、与所述后壳(3)连接的两个镜腿和内置于所述镜框(2)的光学系统、PCBA板、光感组件,所述前壳(1)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嵌入所述后壳(3)的卡扣固定件;所述后壳(3)的背面设有用于与脸托(6)连接的脸托固定件(41)、与所述镜腿连接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2)包括透气框(202),以及与所述透气框(202)相连接的容纳框(201);所述容纳框(201)与前壳(1)、后壳(3)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所述透气框(202)的中心线(2021)与所述容纳框(201)的纵向中心线(2011)重合;所述透气框(202)包括分别沿中心线(2021)对称设置的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所述过渡框(2022)的外缘与所述后壳(3)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2022)的内缘与所述支撑框(2023)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2022)的外表面(20220)与所述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所形成的支撑角β沿所述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逐渐变化;所述支撑框(2023)的内缘与所述桥接框(2024)的外缘相连接;所述支撑框(2023)连接所述桥接框(2024)的一端到所述后壳(3)外表面(30)之间的距离L1沿所述容纳框(201)的厚度δ1逐渐变化;所述桥接框(2024)的内缘与所述固定框(2025)的外缘相连接;所述固定框(2025)的内缘与所述前壳(1)的外缘连接;所述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分别呈弧形,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透气框(202)呈凹槽形,所述凹槽的深度由后壳(3)至前壳(1)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与所述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比值为1~2;所述支撑框(2023)连接所述桥接框(2024)的一端到所述后壳(3)的外表面(30)之间的距离L1占所述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60%~1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角β随着所述支撑框(2023)对应的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呈反比例关系变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2023)通过桥接框(2024)与所述固定框(2025)呈角度连接;所述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与所述固定框(2025)的外表面(20250)延长线所形成的连接角θ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6~0.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框(2022)与所述后壳(3)呈角度连接;所述过渡框(2022)的外表面(20220)与所述后壳(3)的外表面(30)所形成的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2~1.1;所述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分别为钝角。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框(2022)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和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两个所述第一过渡件(20221)沿中心线(2021)对称,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张丰学龙寿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