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7351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包括:楼板(1)、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下层墙体竖龙骨(2)、下层墙体顶导梁(3)、上层墙体竖龙骨(4)、上层墙体底导梁(5)、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用于连接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螺栓(8)、用于固定第一抗拔件(6)的第一螺母、用于固定第二抗拔件(7)的第二螺母;其中,第一抗拔件(6)设置于下层墙体竖龙骨(2)和下层墙体顶导梁(3)的相交处、第二抗拔件(7)设置于上层墙体竖龙骨(4)和上层墙体底导梁(5)的相交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施工方便,无需在施工中切割板材,可增强结构抗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抵抗风吸力与水平荷载引起的墙体竖向上拔力,为加强房屋整体性保障上下层墙体之间的安全连接,在实际工程中,工程方会在相关部位设置加强连接件。现阶段,为传递上下楼层间抗拔力主要采用条形连接件(钢带)进行连接是现有工程的常规做法,但该做法需要在墙体外侧、内侧分别设置条形连接件,存在施工工艺复杂、约束效果差、抗拔效果不佳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提出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包括:楼板、对称设置于楼板两侧的下层墙体竖龙骨、下层墙体顶导梁以及上层墙体竖龙骨、上层墙体底导梁;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楼板两侧的第一抗拔件和第二抗拔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抗拔件和所述第二抗拔件的螺栓、用于固定第一抗拔件的第一螺母、用于固定第二抗拔件的第二螺母;其中,所述第一抗拔件设置于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和下层墙体顶导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抗拔件设置于所述上层墙体竖龙骨和上层墙体底导梁的相交处。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第一抗拔件和所述第二抗拔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构成直角折弯结构的底板和背板,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侧板。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第一抗拔件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第一抗拔件通过连接通孔与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抗拔件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第二抗拔件通过连接通孔与所述上层墙体竖龙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抗拔件的底板上具有一个抗拔螺栓孔,所述第二抗拔件的底板上具有一个抗拔螺栓孔;所述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抗拔件的底板的抗拔螺栓孔、上层墙体底导梁、楼板、下层墙体顶导梁、第一抗拔件的底板的抗拔螺栓孔。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连接通孔的直径为2~8毫米,所述抗拔螺栓孔的直径为10~30毫米。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连接通孔的直径为5毫米,所述抗拔螺栓孔的直径为28毫米。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第一抗拔件和所述第二抗拔件的背板的长度为180~500毫米,底板的长度为40~80毫米。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第一抗拔件和所述第二抗拔件的背板的长度为191或251毫米,底板的长度为56毫米。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第一抗拔件和所述第二抗拔件的侧板为梯形板。上述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和上层墙体竖龙骨为C型龙骨,所述下层墙体顶导梁和上层墙体底导梁为U型龙骨。本技术的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施工方便,无需在施工中切割板材,可增强结构抗拔能力,尤其适用于复合楼板结构。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中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图1是实施例中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包括:楼板1、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下层墙体竖龙骨2、下层墙体顶导梁3以及上层墙体竖龙骨4、上层墙体底导梁5;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用于连接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螺栓8、用于固定第一抗拔件6的第一螺母、用于固定第二抗拔件7的第二螺母;其中,第一抗拔件6设置于下层墙体竖龙骨2和下层墙体顶导梁3的相交处、第二抗拔件7设置于上层墙体竖龙骨4和上层墙体底导梁5的相交处。下层墙体竖龙骨2和上层墙体竖龙骨4为C型龙骨,下层墙体顶导梁3和上层墙体底导梁5为U型龙骨。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构成直角折弯结构的底板和背板,连接于底板和背板两侧的两个侧板。第一抗拔件6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第一抗拔件6通过连接通孔与下层墙体竖龙骨2固定连接;第二抗拔件7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第二抗拔件7通过连接通孔与上层墙体竖龙骨4固定连接;第一抗拔件6的底板上具有一个抗拔螺栓孔,第二抗拔件7的底板上具有一个抗拔螺栓孔;螺栓8依次穿过第二抗拔件7的底板的抗拔螺栓孔、上层墙体底导梁5、楼板1、下层墙体顶导梁3、第一抗拔件6的底板的抗拔螺栓孔。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背板上的连接通孔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抗拔件高度为191毫米时设置为5排2列;抗拔件高度为251毫米时设置为8排2列。连接通孔的直径为2~8毫米(例如5毫米),抗拔螺栓孔的直径为10~30毫米(例如28毫米)。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背板的长度为180~500毫米(例如191或251毫米),底板的长度为40~80毫米(例如56毫米)。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的侧板为梯形板。在实际施工时,通过结构分析确定抗拔件位置及抗拔件上的螺钉数量,设置抗拔件位置一般在墙体两侧或门窗洞口两端。在龙骨加工时即可自动定位开设抗拔螺栓孔。在施工时,用电钻将抗拔螺栓定位孔下的板材开孔(或采用预埋方式),用抗拔螺栓、抗拔连接件、垫片将两层抗剪墙与楼面紧密连接。由风荷载或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引起的上层墙体上拔力可以由上层墙体传给抗拔件后再传给下层墙体,最后传给基础。本技术的结构具体具有以下效果:1、在不破坏外层楼面板的情况下进行连接在条形连接件连接剪力墙内侧的构造措施中,必须要将楼板结构层预先开孔,施工较麻烦,对结构板的开孔也会影响板材结构稳定性。本技术采用的结构无需破坏楼面板。2、增强剪力墙之间的连接效果条形连接件所用钢材厚度较薄(小于1.6mm),构件刚性不强,在受到较大水平或竖向荷载时容易产生变形。而本技术采用对称抗拔件的结构,抗拔力性能好。3、适用于混凝土组合楼板有的楼板需浇筑混凝土来铺设地砖或降低震颤感。浇筑混凝土后,无法在抗剪墙内侧设置条形连接件。本技术的结构适用于混凝土组合楼板。综上,本技术的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施工方便,无需在施工中切割板材,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强了连接性能,增强了抗拔能力,提高了适用范围,增强了房屋整体结构性能,尤其适用于复合楼板结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板(1)、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下层墙体竖龙骨(2)、下层墙体顶导梁(3)以及上层墙体竖龙骨(4)、上层墙体底导梁(5);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抗拔件(6)和所述第二抗拔件(7)的螺栓(8)、用于固定第一抗拔件(6)的第一螺母、用于固定第二抗拔件(7)的第二螺母;其中,所述第一抗拔件(6)设置于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2)和下层墙体顶导梁(3)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抗拔件(7)设置于所述上层墙体竖龙骨(4)和上层墙体底导梁(5)的相交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板(1)、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下层墙体竖龙骨(2)、下层墙体顶导梁(3)以及上层墙体竖龙骨(4)、上层墙体底导梁(5);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楼板(1)两侧的第一抗拔件(6)和第二抗拔件(7),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抗拔件(6)和所述第二抗拔件(7)的螺栓(8)、用于固定第一抗拔件(6)的第一螺母、用于固定第二抗拔件(7)的第二螺母;其中,所述第一抗拔件(6)设置于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2)和下层墙体顶导梁(3)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抗拔件(7)设置于所述上层墙体竖龙骨(4)和上层墙体底导梁(5)的相交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件(6)和所述第二抗拔件(7)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构成直角折弯结构的底板和背板,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侧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层间抗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件(6)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第一抗拔件(6)通过连接通孔与所述下层墙体竖龙骨(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抗拔件(7)的背板上具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第二抗拔件(7)通过连接通孔与所述上层墙体竖龙骨(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抗拔件(6)的底板上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清杨秀红宫大壮段慧莹赖昕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新房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