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580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6:28
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套接的外管和末端封闭的基管,基管前端与砼源连接;外管和基管间预留有间隙;外管和基管上均设有至少1个浆液出口组,每两个浆液出口组之间设置1个位于间隙内的控制管;外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外浆液出口,外浆液出口沿外管周向均匀分布;基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内浆液出口,各个内浆液出口沿基管周向均匀分布,每个内浆液出口对应连通一个外浆液出口,内浆液出口上设有电动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向指定位置打入砼,实现岩石层牢固性的加强,同时可以设定打入位置,提高作用效果,降低砼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
本技术属于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
技术介绍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填充型溶腔,遇到填充型溶腔时,会容易发生涌水突泥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向填充型溶腔中浇筑砼,从而提高地层间岩石的结合力,保证强度,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故。向填充型溶腔中浇筑砼的方法为:向地层中钻孔,在孔中布置导管,导管末端设置出口,向导管中通入砼,砼从导管的出口出来进入到地层与岩石层结合。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砼通过固定的出口进入到地层中,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其他位置岩石层接触,在扩散的过程中强度降低,作用效果不佳,另外,当两个溶腔中间隔有坚固层时,需要对两个溶腔单独打孔置入导管浇筑砼,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的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套接的外管和末端封闭的基管,基管前端与砼源连接;外管和基管间预留有间隙;外管和基管上均设有至少1个浆液出口组,每两个浆液出口组之间设置1个位于间隙内的控制管;外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外浆液出口,外浆液出口沿外管周向均匀分布;基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内浆液出口,各个内浆液出口沿基管周向均匀分布,每个内浆液出口对应连通一个外浆液出口,内浆液出口上设有电动阀门。外管上部的外侧套设有具有弹性的封管,封管内部设有腔体,腔体与高压水源连通。各个浆液出口组分别沿外管和基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控制管套设于基管外,控制管外壁为橡胶材质;控制管内设有至少3个与控制管内壁连接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端部朝向控制管外壁设置。电动阀门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阀板,阀板转动设置于内浆液出口上。外管内壁上配合控制管设置有凹槽。外浆液出口自内向外呈喇叭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所述的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通过设置基管和外管,并在基管和外管间预留间隙,在间隙内设置可伸缩的控制管,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向岩石层中的不同位置通入浆液,实现浆液的分层打入,提高浆液的作用效果,避免浆液的不必要浪费。2、外管上部的外侧套设有具有弹性的封管,实现浇筑砼过程中的密封,防止砼从缝隙中流出。3、各个浆液出口组分别沿外管和基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向不同岩石层打入浆液。4、控制管套设于基管外,控制管外壁为橡胶材质;控制管内设有至少3个电动推杆,从而可靠的实现间隙的隔断。5、电动阀门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阀板,阀板转动设置于浆液出口上,结构简单,实现方便。6、外管内壁上配合控制管设置有凹槽,提高控制管与外管间贴合的稳定性。7、外浆液出口自内向外呈喇叭型,从而提高出来的浆液的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控制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管体,使用的时候将管体和支护管连接起来,通过管体向溶腔中浇筑砼,从而对溶腔壁进行加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强度,本技术方案仅涉及浇筑砼的导管。管体包括基管1,基管1的末端封闭,基管1的前端与砼源连接,其中砼源包括水泥罐车,为成熟的现有技术。砼从基管1的管腔进入到基管1中。在基管1的外部套接有外管2,外管2和基管1上均设有至少1个浆液出口组。各个浆液出口组分别沿外管2和基管1长度方向分布。外管2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外浆液出口7,外浆液出口7沿外管2周向均匀分布,外浆液出口7自内向外呈喇叭型,从而使得提高浆液出来的速度。基管1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内浆液出口4,内浆液出口4沿基管1周向均匀分布,内浆液出口上设有电动阀门,电动阀门没有在图中显示。电动阀门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阀板,阀板转动设置于内浆液出口上,通过阀板的转动实现对应的内浆液出口是否开启。其中,每个内浆液出口4对应连通1个外浆液出口7,使用的时候,根据需要使得对应的电动阀门开启,基管1中的砼从内浆液出口中出来,通过间隙从外浆液出口7中流出即可。在外管2和基管1之间预留有间隙8,为了保证使用效果,基管1的内径为300mm,间隙宽度为200mm;内浆液出口和外浆液出口的直径分别为120mm和110mm,从而保证砼可以顺利在基管1、间隙8、内浆液出口和外浆液出口中的流动。间隙8内设有控制管3,其中每两个浆液出口组之间设置1个控制管3。控制管3套设于基管1外,控制管3外壁为橡胶材质。如图3所示,控制管3内设有加压腔31,加压腔31内设有至少3个电动推杆32,本实施例中电动推杆32的数量为6个,各个电动推杆32在加压腔31内沿周向均匀分布。电动推杆32与控制管3的内壁连接,电动推杆32的端部朝向控制管3的外壁设置。当需有进行隔断时,启动电动推杆32使得电动推杆32伸长,在电动推杆32作用下控制管胀起,进而使得控制管的外壁与外管2的内壁紧密贴合,实现间隙8的隔断,进而实现每段通入砼的单独控制。为了避免砼引起控制管3外壁的移动,在外管2的内壁上配合控制管3的外壁设有凹槽9,填充起来的控制管3的外壁进入到凹槽9内,从而避免砼使得控制管3的外壁移动,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强度。为了实现打入砼后的密封,在外管2上部的外侧套设有具有弹性的封管6,封管6内部设有腔体,腔体与高压水源连通。当需要密封时,开启高压水源,使得封管6的外壁向外鼓起,从而与周围的土层贴合,进而防止砼向外泄露,提高砼与土层间的结合力。使用的时候,将管体放入到需要加强的岩石层中,根据需要开启电动阀门和电动推杆,向基管中通入砼,砼进入到基管中,并从设定的内浆液出口中出来,进入到对应的外浆液出口,在通入砼的过程中,需要向封管中通入高压水,实现密封。结束后,将管体抽出,为了避免管体中的砼在管体中结块,需要及时向管体中通入流动的水进行冲洗。本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向指定位置打入砼,实现岩石层牢固性的加强,同时可以设定打入位置,提高作用效果,降低砼源的浪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套接的外管和末端封闭的基管,基管前端与砼源连接;外管和基管间预留有间隙;外管和基管上均设有至少1个浆液出口组,每两个浆液出口组之间设置1个位于间隙内的控制管;外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外浆液出口,外浆液出口沿外管周向均匀分布;基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内浆液出口,各个内浆液出口沿基管周向均匀分布,每个内浆液出口对应连通一个外浆液出口,内浆液出口上设有电动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相互套接的外管和末端封闭的基管,基管前端与砼源连接;外管和基管间预留有间隙;外管和基管上均设有至少1个浆液出口组,每两个浆液出口组之间设置1个位于间隙内的控制管;外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外浆液出口,外浆液出口沿外管周向均匀分布;基管上的浆液出口组包括至少1个内浆液出口,各个内浆液出口沿基管周向均匀分布,每个内浆液出口对应连通一个外浆液出口,内浆液出口上设有电动阀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填充型溶腔防护加强用导管,其特征在于:外管上部的外侧套设有具有弹性的封管,封管内部设有腔体,腔体与高压水源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卿王伟方何小平王多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三公局桥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