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24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承台以及多个支脚,在支承台上表面上开有多个凹槽,螺杆活动贯穿支承台下表面后进入凹槽内,在螺杆上端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固定顶板,在螺杆外圆周壁上设有提升顶板,提升顶板置于凹槽内,在提升顶板上表面开有圆形槽,圆形槽的轴向深度大于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沿螺杆的轴向在凹槽内壁上设有导轨,在提升顶板外壁上设有开口。在切割过程中,提升顶板与支承台形成一个整体,分别被凹槽以及螺杆所限制,与传统的方木塞相比,提升顶板不会发生任何偏移,且当切割时产生一定作用应力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同样能够为提升顶板提供应力缓冲,进而确保提升顶板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
技术介绍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而基坑内支撑为基坑支护中的一种。在基坑内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并将基坑与地下结构外墙间空隙回填后需要对对内支撑进行拆除。而内支撑梁为内支撑结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内支撑梁拆除时,需要遵循先拆小梁,后拆大梁;先拆次梁,再拆主梁;先拆梁跨中,后拆梁两端的原则,利用链锯切割或是排孔切割将其切割成小段,再由塔机、汽车吊、叉车、破碎机以及铲车等配合吊运。内支撑梁距离楼板的间距较小,切割时需要使用马凳承台对内支撑梁进行支撑,而传统的马凳承台包括18#槽钢内支撑梁以及内支撑梁底部的14#槽钢立柱,且立柱的高度以及内支撑梁的长度固定不变,当内支撑梁上表面与内支撑梁的间距较大时,使用方木塞将该间隙填充,但是在切割过程中,内支撑梁会产生一定的振动,使得内支撑梁与内支撑梁之间的方木塞发生位移或是直接从内支撑梁上表面脱离,进而导致内支撑梁的支撑强度降低,且容易导致切割完成的小段内支撑梁在被吊运之前发生翻转,切割施工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即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提高内支撑梁在切割过程中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承台以及设置在支承台底部的多个支脚,在所述支承台上表面上开有多个凹槽,螺杆活动贯穿所述支承台下表面后进入凹槽内,在螺杆上端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固定顶板,在螺杆外圆周壁上设有与之配合的提升顶板,提升顶板置于凹槽内,在提升顶板上表面开有与螺杆同轴的圆形槽,所述固定顶板的外径小于所述圆形槽的内径,且圆形槽的轴向深度大于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还包括多个设置在凹槽底部的套筒,弹簧的一端设置在套筒底部,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顶板下表面接触,且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沿所述螺杆的轴向在凹槽内壁上设有导轨,且在所述提升顶板外壁上开有与导轨相配合的开口。针对现有技术中,沿内支撑梁的切割缝开始进行分段拆除工序时,内支撑梁与锯切设备相互作用产生的应力容易导致内支撑梁未切除部分的偏移,严重者会导致内支撑梁从支撑平面上脱离,继而增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并且,传统的支撑平台采用由槽钢焊接而成的马凳承台,在马凳承台自身高度不够时,需要在马凳承台上表面上使用方木塞,但是方木塞容易受到切割时产生的振动影响,在产生偏移后使得马凳承台与内支撑梁之间存在间隙,造成内支撑梁主体部分受力不均衡,且内支撑梁的断裂点无法预测,使得切割现场的安全可靠性无法控制;对此,申请人就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专门用于内支撑梁切割的支撑组件,即包括由钢材制成的支承台与支脚,且在支承台上的支承平面上开有多个凹槽,螺杆的下端与电机输出端连接,螺杆的上端连接有固定顶板,而在位于凹槽内的螺杆部分上设有与螺杆螺纹配合的提升顶板,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簧上端与提升顶板的底部接触,即当支承台的高度或是固定顶板的高度与内支撑梁底面所处水平高度相同时,由支承台的上表面与固定顶板对内支撑梁提供支撑,当切割时产生一定作用应力时,压缩的弹簧会对提升顶板、螺杆提供一个与作用应力相反的弹力,即能够将固定顶板以及支承平面上受到作用应力消除,以确保内支撑梁在切割过程中的稳定性;当支承台的高度或是固定顶板的高度小于内支撑梁底面所处水平高度时,启动电机,使得螺杆开始旋转,而提升顶板与螺杆相互配合,且在导轨的导引限制作用下开始上升,而在提升顶板上升过程中,固定顶板保持不动,圆形槽上移至将固定顶板完全包裹,根据固定顶板与内支撑梁底部之间的高度差数值,来确定提升顶板的上移量,而当提升顶板上端面与内支撑梁底部接触时,停止电机的工作,即实现提升顶板对内支撑梁的支撑,且在切割过程中,提升顶板与支承台形成一个整体,分别被凹槽以及螺杆所限制,与传统的方木塞相比,提升顶板不会发生任何偏移,且当切割时产生一定作用应力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同样能够为提升顶板提供应力缓冲,进而确保提升顶板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使得内支撑梁在沿切割缝进行切割后形成多段尺寸相同的小段,以方便后期的吊装转运,同时确保切割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在所述固定顶板的上表面开有螺旋槽。在固定顶板所处水平高度与内支撑梁底部的水平高度相同时,固定顶板的上表面即为支撑平面,为增大内支撑梁底部的稳定性,在固定顶板的上表面开设螺旋槽,且所述螺旋槽的槽宽由其螺旋轨迹的方向由内向外递增,进而增大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以避免在切割过程中内支撑梁发生位移。所述固定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承台的上表面持平。进一步地,固定顶板的上表面与支承台的上表面所处的水平高度相同,使得在支承台的上表面高度与内支撑梁底部的高度完全相同时,在内支撑梁的底部下方形成两个不同的支撑面,且利用固定顶板与弹簧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切割时产生的应力进行抵消,进而增大内支撑梁的支撑稳定性。所述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为所述圆形槽轴向深度的1/5~1/2。进一步地,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与圆形槽轴向深度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提升顶板所形成的支撑面的高度变化范围,而将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设置在圆形槽轴向深度的1/5~1/2范围内,使得提升顶板具备足够的上升空间,当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小于圆形槽轴向深度的1/5时,固定顶板的支撑强度相对较低,在切割过程中容易发生形变,继而降低其使用寿命;当固定顶板的轴向长度大于圆形槽轴向深度的1/2时,提升顶板的上升高度范围较小,无法弥补内支撑梁底部与支撑面之间的高度差,即无法实现对内支撑梁的正常切割。多个所述套筒围成一个圆,且每一个所述套筒分别位于圆的等分点上。作为优选,多个套筒均匀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使得弹簧对提升顶板所形成的弹力分布相对均匀,即在切割过程产生应力方向如何变化,均能够被弹簧回复形变时所产生的弹力所消除,进而维持内支撑梁在切割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导轨的长度与所述凹槽的轴向长度相同。作为优选,导轨不仅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提升顶板形成导向作用,确保其正常升降,导轨还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对提升顶板进行限定,即避免提升顶板发生径向跳动,当导轨的长度与所述凹槽的轴向长度相同时,导轨能够将其作用维持在提升顶板的整个升降过程中,即在提升顶板上升的极限位置至其下降的极限位置范围内,与凹槽轴向长度相同的导轨能够确保提升顶板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在切割过程中,提升顶板与支承台形成一个整体,分别被凹槽以及螺杆所限制,与传统的方木塞相比,提升顶板不会发生任何偏移,且当切割时产生一定作用应力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同样能够为提升顶板提供应力缓冲,进而确保提升顶板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使得内支撑梁在沿切割缝进行切割后形成多段尺寸相同的小段,以方便后期的吊装转运,同时确保切割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2、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在固定顶板所处水平高度与内支撑梁底部的水平高度相同时,固定顶板的上表面即为支撑平面,为增大内支撑梁底部的稳定性,在固定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

【技术保护点】
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承台(1)以及设置在支承台(1)底部的多个支脚(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台(1)上表面上开有多个凹槽,螺杆(9)活动贯穿所述支承台(1)下表面后进入凹槽内,在螺杆(9)上端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固定顶板(10),在螺杆(9)外圆周壁上设有与之配合的提升顶板(6),提升顶板(6)置于凹槽内,在提升顶板(6)上表面开有与螺杆(9)同轴的圆形槽(11),所述固定顶板(10)的外径小于所述圆形槽(11)的内径,且圆形槽(11)的轴向深度大于固定顶板(10)的轴向长度,还包括多个设置在凹槽底部的套筒(7),弹簧(8)的一端设置在套筒(7)底部,弹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顶板(6)下表面接触,且弹簧(8)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沿所述螺杆(9)的轴向在凹槽内壁上设有导轨(5),且在所述提升顶板(6)外壁上开有与导轨(5)相配合的开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基坑内支撑梁拆除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承台(1)以及设置在支承台(1)底部的多个支脚(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台(1)上表面上开有多个凹槽,螺杆(9)活动贯穿所述支承台(1)下表面后进入凹槽内,在螺杆(9)上端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固定顶板(10),在螺杆(9)外圆周壁上设有与之配合的提升顶板(6),提升顶板(6)置于凹槽内,在提升顶板(6)上表面开有与螺杆(9)同轴的圆形槽(11),所述固定顶板(10)的外径小于所述圆形槽(11)的内径,且圆形槽(11)的轴向深度大于固定顶板(10)的轴向长度,还包括多个设置在凹槽底部的套筒(7),弹簧(8)的一端设置在套筒(7)底部,弹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顶板(6)下表面接触,且弹簧(8)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沿所述螺杆(9)的轴向在凹槽内壁上设有导轨(5),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富张建江林文祥白松高长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