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544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包括气顶层、储层、技术套管、生产尾管,技术套管的底端位于气顶层上方,生产尾管通过尾管挂连接在技术套管内,所述技术套管、生产尾管与井壁之间均充填水泥;所述生产尾管的底端位于储层内,生产尾管下方为贯穿储层至下部地层内的裸眼井眼;所述生产尾管位于储层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气顶圈闭的完井方式容易导致产能较低的问题,实现增大渗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
本技术涉及油气井完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
技术介绍
在油气藏中,油、气、水三者经常共存于同一圈闭内,并按密度不同作垂直分布,密度最轻的天然气占据圈闭的顶部,故称气顶。任何圈闭顶部均具有盖层,盖层一般由致密的泥页岩组成,对于圈闭中的储层而言,储层内部的游离气散溢后也会向上扩散至盖层以下,因此若储层上方具有气顶,则容易形成异常压力地层,对钻井工程与后期开采增加难度。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带有气顶的圈闭而言,一般做法都是直接钻穿气顶与储层段后,对整个井段进行下套管固井,之后再进行射孔完井,以此彻底封隔气顶,防止气顶散溢造成安全事故。但是该种方式虽然封固了气顶段,但是对于储层段而言损害较大,会引起渗流面积过小,产能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气顶圈闭的完井方式容易导致产能较低的问题,实现增大渗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包括气顶层、储层、技术套管、生产尾管,技术套管的底端位于气顶层上方,生产尾管通过尾管挂连接在技术套管内,所述技术套管、生产尾管与井壁之间均充填水泥;所述生产尾管的底端位于储层内,生产尾管下方为贯穿储层至下部地层内的裸眼井眼;所述生产尾管位于储层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针对现有技术中对于气顶圈闭的完井方式容易导致产能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技术套管下至气顶层上方,技术套管进行水泥封固固井后,再钻入圈闭中,通过尾管挂将尾管下至储层内,即是尾管的顶端位于气顶层上的技术套管内、底端位于气顶层下的储层内,由于对尾管也进行水泥固井,因此通过尾管封隔住气顶层,避免气顶层中气体散溢造成安全事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生产尾管位于储层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因此不会降低单井在储层段的控制厚度,对于通过尾管固井方式进行完井的储层段而言,也能够进行油气开采。储层段没有完全封隔,而是在尾管底端设置有裸眼井眼,即是对储层段下部进行裸眼完井、上部进行尾管完井,构成复合式的完井结构,通过尾管封隔住气顶层,解决了气顶层气体散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储层下部完全裸露,使得该部分储层具有最大的渗流面积、流线平直、符合平面径向渗流规律,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完全封隔式的完井方式,能够极大的增大渗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此外,传统的尾管固井方式的封固段仅为尾管挂段、储层段、管鞋段,这种封固方式容易存在缝隙而产生气窜,特别是对于斜井而言,由于水泥浆分层效应、更是容易在井眼上壁形成连续的气窜通道。而本技术针对气顶圈危险性大的特点,将尾管进行全井段封固,使得生产尾管与井壁之间充填满水泥,通过延长封固段的方式,防止出现连续的气流上升通道,实验室固井模拟证明,对于长度在300m的生产尾管,采用整体封固的方式,出现连续的气窜通道的几率不高于6%,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尾管固井方式,本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对气顶层的封固与控制能力,提高对气顶圈闭进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尾管挂与技术套管底端的距离≥150m。为尾管挂预留足够的座挂空间,同时提供更长的水泥封固段,进一步加强对气顶层的阻隔能力。优选的,位于储层下部的裸眼井眼内充填高粘度完井液,所述高粘度完井液的漏斗粘度比钻井时所使用的钻井液的漏斗粘度高N秒,其中N≥10。对生产尾管进行固定时的水泥浆进行承托,防止其下沉阻隔裸眼井眼的渗流能力。优选的,所述生产尾管的底端位于储层中部。即是储层的上半部通过生产尾管进行完井,下半部通过裸眼进行完井,使得储层的渗流能够按照平面径向流的方式进行流动,以此获得更高的单井产能。优选的,所述技术套管的底端与气顶层顶端的距离≥100m。预留出至少100m的安全距离,避免对地质情况勘探有误、技术套管误下入气顶层中引起溢流井涌井喷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优选的,所述射孔孔眼内充填砾石颗粒。以提高射孔孔眼内部的渗透率,提高储层上部生产尾管段的产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生产尾管位于储层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因此不会降低单井在储层段的控制厚度,对于通过尾管固井方式进行完井的储层段而言,也能够进行油气开采。储层段没有完全封隔,而是在尾管底端设置有裸眼井眼,即是对储层段下部进行裸眼完井、上部进行尾管完井,构成复合式的完井结构,通过尾管封隔住气顶层,解决了气顶层气体散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2、本技术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储层下部完全裸露,使得该部分储层具有最大的渗流面积、流线平直、符合平面径向渗流规律,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完全封隔式的完井方式,能够极大的增大渗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3、本技术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将尾管进行全井段封固,使得生产尾管与井壁之间充填满水泥,通过延长封固段的方式,防止出现连续的气流上升通道,相较于传统的尾管固井方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对气顶层的封固与控制能力,提高对气顶圈闭进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气顶层,2-储层,3-技术套管,4-生产尾管,5-尾管挂,6-裸眼井眼,7-射孔孔眼。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包括气顶层1、储层2、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技术套管3的底端位于气顶层1上方,生产尾管4通过尾管挂5连接在技术套管3内,所述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与井壁之间均充填水泥;所述生产尾管4的底端位于储层2内,生产尾管4下方为贯穿储层2至下部地层内的裸眼井眼6;所述生产尾管4位于储层2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7。所述尾管挂5与技术套管3底端的距离为160m。位于储层2下部的裸眼井眼6内充填高粘度完井液,所述高粘度完井液的漏斗粘度为65s,钻井时所使用的钻井液的漏斗粘度为50s。所述生产尾管4的底端位于储层2中部。所述技术套管3的底端与气顶层1顶端的距离为110m。所述射孔孔眼7内充填砾石颗粒。本技术在生产尾管4位于储层2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因此不会降低单井在储层的控制厚度,对于通过尾管固井方式进行完井的储层而言,也能够进行油气开采。储层没有完全封隔,而是在尾管底端设置有裸眼井眼6,即是对储层下部进行裸眼完井、上部进行尾管完井,构成复合式的完井结构,通过尾管封隔住气顶层1,解决了气顶层1气体散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储层2下部完全裸露,使得该部分储层2具有最大的渗流面积、流线平直、符合平面径向渗流规律,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完全封隔式的完井方式,能够极大的增大渗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将尾管进行全井段封固,使得生产尾管4与井壁之间充填满水泥,通过延长封固段的方式,防止出现连续的气流上升通道,相较于传统的尾管固井方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包括气顶层(1)、储层(2)、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其特征在于,技术套管(3)的底端位于气顶层(1)上方,生产尾管(4)通过尾管挂(5)连接在技术套管(3)内,所述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与井壁之间均充填水泥;所述生产尾管(4)的底端位于储层(2)内,生产尾管(4)下方为贯穿储层(2)至下部地层内的裸眼井眼(6);所述生产尾管(4)位于储层(2)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包括气顶层(1)、储层(2)、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其特征在于,技术套管(3)的底端位于气顶层(1)上方,生产尾管(4)通过尾管挂(5)连接在技术套管(3)内,所述技术套管(3)、生产尾管(4)与井壁之间均充填水泥;所述生产尾管(4)的底端位于储层(2)内,生产尾管(4)下方为贯穿储层(2)至下部地层内的裸眼井眼(6);所述生产尾管(4)位于储层(2)内的部分设置有射孔孔眼(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气顶油藏的完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挂(5)与技术套管(3)底端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静芸米中荣桂碧雯杨鸿黄海平成一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