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其包含有一主支撑柱、一衔接构件与至少一梁支撑件,该衔接构件水平设置于该主支撑柱的上端,该衔接构件包含有相对的两端、至少一调整孔组,该至少一调整孔组贯通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侧面上,该至少一梁支撑件连接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该调整孔组上,该梁支撑件包含至少一衔接孔组与一支撑块,该至少一衔接孔组贯通设置于该梁支撑件于平行该衔接构件的一侧面,该梁支撑件以该衔接孔组对应该调整孔组而与该衔接构件相连接,该衔接孔组与该调整孔组相对应连接的孔以锁固件固定,该支撑块设置于该梁支撑件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升精准度,成型后的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平整度也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作业中,为了成型墙壁、梁等混拟土结构,常需要使用模板围绕形成空间,用以将混拟土灌柱于空间中而塑造成型。现有的模板除了组装不方便,结构也不够稳固,混泥土成型后还需要人力修补,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其包含有一主支撑柱、一衔接构件与至少一梁支撑件,该衔接构件水平设置于该主支撑柱的上端,该衔接构件包含有相对的两端、至少一调整孔组,该至少一调整孔组贯通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侧面上,该至少一梁支撑件连接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该调整孔组上,该梁支撑件包含至少一衔接孔组与一支撑块,该至少一衔接孔组贯通设置于该梁支撑件于平行该衔接构件的一侧面,该梁支撑件以该衔接孔组对应该调整孔组而与该衔接构件相连接,该衔接孔组与该调整孔组相对应连接的孔以锁固件固定,该支撑块设置于该梁支撑件的上端。该衔接构件还包含有两卡制槽与两L型架,该衔接构件的其中一端形成有一开口,该两卡制槽凹设于该开口的上壁面,该两L型架沿该开口底面以相反方向分别凸设该衔接构件的两侧面,该两L型架用以夹制该主支撑柱。该至少一梁支撑件包含有两L型角钢,该两L型角钢各包含一夹制板与一抵靠板,该夹制板与该抵靠板垂直相连接,该两抵靠板的外表面朝向该主支撑柱,该衔接构件夹设于两L型角钢的两夹制板间该支撑块夹设于该两夹制板的上端。该至少一梁支撑件包含有两L型角钢,该两L型角钢各包含一夹制板与一抵靠板,该夹制板与该抵靠板垂直相连接,该两抵靠板的外表面朝向该主支撑柱,该衔接构件夹设于两L型角钢的两夹制板间,该支撑块夹设于该两夹制板的上端。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搭配系统模板时,其搭配系统模板的平板为一体结构,使采用本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搭配系统模板而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在水平度与垂直度上可提升精准度,成型后的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平整度也提高,还能在混凝土结构成型后,降低修整混凝土结构所耗费的人力和其他成本。2.本技术在结构上采用系统化与模块化的设计,帮助使用者在建筑工程中,能通过衔接构件、梁支撑件及支撑块达到快速地组装模板结构的效果,也提高结构稳定度,且通过衔接构件与梁支撑件上的调整孔组与衔接孔组而可以依状况调整搭配位置,使得在各个构件的搭配上灵活度与使用弹性增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搭配系统模板的使用状态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搭配系统模板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还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用以搭配系统模板,系统模板为一体式的,可用于建造侧梁的模板梁结构,其包含有一主支撑柱10A、一衔接构件20A与至少一梁支撑件30。该主支撑柱10A可立于一水平面上,该衔接构件20A水平设置于该主支撑柱10A的上端,较佳的是,该衔接构件20A包含有相对的两端、至少一调整孔组22、两卡制槽24与两L型架26,该至少一调整孔组22贯通设置于该衔接构件20A的侧面上,该衔接构件20A的其中一端形成有一开口,该开口底面可抵靠于该主支撑柱10A的外壁面,该两卡制槽24凹设于该开口的上壁面,其中一个卡制槽24的一内壁面可与该开口底面相平齐,用以卡抵于该主支撑柱10A的上端,该两L型架26沿该开口底面以相反方向分别凸设该衔接构件20A的两侧面,该两L型架26用以夹制住该主支撑柱10A,可以稳固于该主支撑柱10A上。该至少一梁支撑件30连接设置于该衔接构件20A的该调整孔组22上,该梁支撑件30包含至少一衔接孔组32与一支撑块34,该至少一衔接孔组32贯通设置于该梁支撑件30于平行该衔接构件20A的一侧面,该梁支撑件30以该衔接孔组32对应该调整孔组22而与该衔接构件20A相连接,该衔接孔组32与该调整孔组22相对应连接的孔以锁固件36固定,该支撑块34设置于该梁支撑件30的上端,较佳的是,该至少一梁支撑件30包含有两个L型角钢,该两L型角钢各包含一夹制板302与一抵靠板304,该夹制板302与该抵靠板304垂直相连接,该两抵靠板304的外表面朝向该主支撑柱10A,该衔接构件20A夹设于该两L型角钢的两夹制板302间,该支撑块34夹设于该两夹制板304的上端,或另一较佳的是,该至少一梁支撑件40为方管,该衔接构件20A设于方管的一侧面,该支撑块34设于该方管连接衔接构件20A的同一侧面上端,该至少一衔接孔组32与该至少一调整孔组22可以为很多组,供使用者方便调整梁支撑件30与主支撑柱10A的水平距离,该至少一支撑块34、该衔接构件20A具有开口端的上缘面与该主支撑柱10A的上缘面各形成有一容制槽部40。本技术搭配系统模板的使用方式为,利用衔接构件20A的两个卡制槽24卡制于主支撑柱10A上,可以使衔接构件20A的另一端不会倾斜,组装方便且稳固,再将由两个L型角钢与一个支撑块34组成的一个梁支撑件30夹制并锁固于该衔接构件20A,该衔接构件20A上贯通设置有多个调整孔组22,可以方便调整梁支撑件30与主支撑柱10A的水平距离,该梁支撑件40上设有多个衔接孔组32以相对该衔接构件20A上下移动调整,可以方便调整梁墙的高度,为支撑系统模板,该主支撑柱10A的上缘面、该衔接构件20A具有开口端的上缘面与该支撑块34上各形成有容制槽部40,以方便放置支撑型钢,支撑型钢底部卡于容制槽部40的配置对于整个结构较为稳固,可再放置一支撑型钢于该衔接构件20A与该梁支撑件30的夹角处以增加支撑平稳度,最后放置系统模板,一第一系统模板直立且以衔接型钢衔接设置于该主支撑柱10A,一第二系统模板平放于该主支撑柱10A与衔接构件20A上的支撑型钢上,该第二系统模板为梁底模板,一第三系统模板直立于该第二模板上且以多个衔接型钢衔接于该梁支撑件30,该第三系统模板为梁墙模板,一第四系统模板水平放置于该支撑块34上的支撑型钢与该第三模板的上缘面上,该第四模板为楼板模板,由上述设置可以有效增加灌注后的混泥土结构平整度、水平度与精确度,可以减少人力与减少所花费的时间,且通过衔接构件20A与梁支撑件30可以轻易搭设出稳固的模板梁结构,还可以降低结构倒榻的风险。当然,以上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技术的防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所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主支撑柱、一衔接构件与至少一梁支撑件,该衔接构件水平设置于该主支撑柱的上端,该衔接构件包含有相对的两端、至少一调整孔组,该至少一调整孔组贯通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侧面上,该至少一梁支撑件连接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该调整孔组上,该梁支撑件包含至少一衔接孔组与一支撑块,该至少一衔接孔组贯通设置于该梁支撑件于平行该衔接构件的一侧面,该梁支撑件以该衔接孔组对应该调整孔组而与该衔接构件相连接,该衔接孔组与该调整孔组相对应连接的孔以锁固件固定,该支撑块设置于该梁支撑件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主支撑柱、一衔接构件与至少一梁支撑件,该衔接构件水平设置于该主支撑柱的上端,该衔接构件包含有相对的两端、至少一调整孔组,该至少一调整孔组贯通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侧面上,该至少一梁支撑件连接设置于该衔接构件的该调整孔组上,该梁支撑件包含至少一衔接孔组与一支撑块,该至少一衔接孔组贯通设置于该梁支撑件于平行该衔接构件的一侧面,该梁支撑件以该衔接孔组对应该调整孔组而与该衔接构件相连接,该衔接孔组与该调整孔组相对应连接的孔以锁固件固定,该支撑块设置于该梁支撑件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系统梁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衔接构件还包含有两卡制槽与两L型架,该衔接构件的其中一端形成有一开口,该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奇,
申请(专利权)人:蒋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