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301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沿砖,特别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属于城市建筑技术领域;该路沿砖包括路沿砖体,所述路沿砖体位于路面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所在路沿砖体上开设贯穿砖体的第一导流孔,所述路沿砖体上还设置有夜光条,该夜光条位于凹槽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城市道路积水排放的问题,通过对路沿砖体的结构优化设计,能够快速有效的形成导流沟,同时在路沿砖体上设置夜光条能够有效辅助驾驶者对路沿砖和路缘进行识别,形状美观,更符合美化城市建设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
本技术涉及一种路沿砖,特别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属于城市建筑

技术介绍
路沿砖是在路面上区分车行道、人行道、绿地、隔离带和道路其他部分的界线,起到保障行人、车辆交通安全和保证路面边缘整齐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路沿砖在起到分界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造成公物损坏,给驾驶者有较好的提醒。然而,在目前的设计当中,路沿砖采用的是混凝土制成,在黑夜的状态下,路沿砖显现的并不明显,虽然在城市道路均有夜间照明路灯,但是在一定的角度下,路沿砖的清晰度并非太好,同时,在目前的路沿砖设计下,路沿砖也成为海绵城市中排水给水建筑的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提示来使驾驶者识别路边缘。随着城市建设,在外观还有实用性上路沿砖需要在结构上进行优化,不仅要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时还要体现出结构在设计上的人性化,外观更需要美化,促进城市美观建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更优化的外观设计,能够促进海绵城市建设,促进收集路面积水,同时能够发光作为提示并且作为导向标识的夜光路沿砖。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包括安装于路面与人行道之间的路沿砖体,所述路沿砖体位于路面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所在路沿砖体上开设贯穿砖体的第一导流孔,所述路沿砖体上还设置有夜光条,该路沿砖体顶部面与位于路面一侧之间设有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所述夜光条位于斜面上。采用此设计方式能够将路边的积水通过导流孔进行导流,并进行收集,同时利用夜光条能够使驾驶者一目了然的识别路沿石,尤其是在道路较狭隘的地方能够识别车身与路沿砖的距离,而在夜光条的设计上为了避免汽车越过砖体时碾压夜光条,同时该方式更加实用驾驶者识别。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所述斜面坡度为30°-60°。采用该坡度斜面能够有效的避免机动车违规驾驶从路沿砖顶部碾压过去时损坏夜光条。进一步的,该斜面坡度为45°。该坡度能够有效避免车轮对夜光条的算坏。进一步的,该夜光条位于斜面距离路沿砖体用于安装路面一侧端面顶部边缘10mm-20mm。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所述夜光条采用白天吸收光线,夜晚能够发光的夜光材料制成。能够较好的起到提示作用。进一步的,该夜光条采用荧光材料制成。能够通过吸收光源后自身发光,光线柔和,且不需要灯光作为基础。进一步的,所述夜光条的宽度为20mm-60mm。该宽度能够使驾驶者能够很清晰的看到。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所述夜光条呈箭头形状,该箭头指向为车辆行驶导向。此设计能够有效为驾驶者起到提示作用,尤其是在双车道并且灯光昏暗的情况下。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所述凹槽呈半圆形或者半“工”形。该设置用于形成路沿的导流沟,收集导流沟内的积水,过多的积水可引流至城市排放管网。进一步的,该凹槽成半圆形。设置该形状方便设置导流沟。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凹槽的下部。能够更多的收集积水。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中部还设置有第二导流孔,该第二导流孔所在高度低于凹槽中点的高度。在积水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加快收集的速度,并且促进积水的排放。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的内径为20mm-30mm。采用该方式能够有效的排出积水,避免出现堵塞或者流量过小积水排出缓慢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分别为2个,且第二导流孔的间距小鱼第一倒流孔的间距。此设计能够有效保证路沿砖体的承重能力。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有效的解决了城市道路积水排放的问题,通过对路沿砖体的结构优化设计,能够快速有效的形成导流沟,同时在路沿砖体上设置夜光条能够有效辅助驾驶者对路沿砖和路缘进行识别,形状美观,更符合美化城市建设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路沿砖体一实施方式的右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路沿砖体另一实施方式的右视图结构示意图;图4是夜光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斜面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路沿砖体、2-凹槽、3-第一导流孔、4-夜光条、5-斜面、6-第二倒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如图1所示,包括路沿砖体1,路沿砖体1位于路面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2,凹槽2所在路沿砖体上开设贯穿砖体的第一导流孔3,路沿砖体1位于路面一侧上还设置有夜光条4,该路沿砖体1顶部面与位于路面一侧之间设有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5,夜光条4位于斜面5上。本实施例中,凹槽2用于安装路沿砖时设置一条倒流沟,在实际的的城市建设中,道路在设计上一般采用中间高于两侧,从而利于路面积水能够向两侧流动,便于排放。目前常在道路两侧设置地下排水管道,通过排水口排放积水。而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凹槽2形成导流沟,积水流向道路两侧后进入导流沟,再通过第一导流孔3引至收集箱体,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夜光条4,利用夜光条4能够清晰辨别路沿砖的位置。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夜光条4设置的位置能够使驾驶者容易识别,并且夜光效果更佳,同时避免在汽车越过路沿砖时碾压夜光条4。当然,夜光条可以设置在凹槽所在的侧面,也可以设置在砖体的顶部面,而在一定的情况下,将夜光条设置在侧面和顶部面时其效果不佳,并且在安装的过程中也不利于对夜光条4的保护。斜面的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情况中,常有机动车会碾压路沿砖,根据目前常见的车轮的大小而设计斜面的坡度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斜面5坡度为30°-60°。当然,作为具体的设计,将斜面2的坡度设计为45°。当然,该斜面可以设计为弧形曲面7,如图5所示,夜光条4设置在该曲面靠近开设凹槽所在砖体侧面的一侧。该方式较美观,砖体呈光滑流线型,同时也可以避免夜光条被碾压。夜光条4的材料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常见的反光材料制成。在灯光的照射下进行夜射,使夜光条4更加明显。而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夜光条4采用白天吸收光线,夜晚能够发光的夜光材料制成。例如:夜光条4采用荧光材料制成。通过对光线的吸收,在光线较暗的情况能够自身发光,同时在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夜光条的状态也与其他混凝土颜色不用,从而提高识别度,也不会出现因为光照较强反光较强使驾驶者出现眩晕的情况。利用该材料是通过对光线吸收后自身发光,并且光线柔和,不需要光源再进行照射,该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吸收自然光源,在晚上自身发光作为指示,同时有效节省电能。为了节省材料,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能够很轻易被识别出来,那么在其中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夜光条4的宽度为20mm-60mm。当然,作为更加实用的宽度,夜光条4的宽度为40mm。该宽度适中,易辨别。城市建设当中,有些路段常设置为单行道,而在夜晚光线不充足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路面与人行道之间的路沿砖体(1),所述路沿砖体(1)位于路面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所在路沿砖体上开设贯穿砖体的第一导流孔(3),所述路沿砖体(1)上还设置有夜光条(4),所述路沿砖体(1)顶部面与位于路面一侧之间设有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5),所述夜光条(4)位于斜面(5)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路面与人行道之间的路沿砖体(1),所述路沿砖体(1)位于路面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所在路沿砖体上开设贯穿砖体的第一导流孔(3),所述路沿砖体(1)上还设置有夜光条(4),所述路沿砖体(1)顶部面与位于路面一侧之间设有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5),所述夜光条(4)位于斜面(5)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5)坡度为30°-6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夜光条(4)采用采用白天吸收光线,夜晚能够发光的夜光材料制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路沿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夜光条(4)的宽度为20mm-6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夜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芳杨尚坤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顺辉建材有限公司德阳华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