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助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9122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5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包括:主机本体、第一连接带及第二连接带。主机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部。第一连接带一端与主机本体一端相连,第一连接带另一端与主机本体另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带两端分别连接于凹部相对侧壁。其中,第一连接带和/或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上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使用者进行佩戴时,可以将第一连接带贴合于使用者后脑部。并由于第二连接带设置于第一主机本体一侧的凹部中,这样便能将第二连接带贴合于在使用者前额头部。第一连接带和/或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如此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便能较好的匹配于使用者的头部,并能避免头戴式助眠装置前后上下晃动现象,使用者佩戴舒适感较好。

The head mounted device sleep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ead mounted device includes: host sleep,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band two. A concave part is provided on one sid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main body. One end of the first connection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connec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main body. The second ends of the connecting belt are connected to the relative side wall of the concave part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first connection band and / or second connection band are elastic bands. The head mounted device of the sleep, users wear, can be attached to the user after the first connection with the brain. And since the second connection band is set in the concave part of the first host body side, the second connection band can be fitted to the user's forehead head. The first connecting band and / or second connected with an elastic band, so the first connec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belt can be better matched to the user's head, and can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wearing down before and after sleep device, users wear comfortable feeling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头戴式助眠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助眠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助眠装置包括眼罩、耳罩与助眠音乐播放装置。通过眼罩罩住眼部达到助眠效果,或者通过耳罩堵住噪音进入耳朵中达到助眠效果,再或者播放用户设置的助眠音乐从而达到助眠效果。其中,传统的助眠音乐播放装置与使用者头型无法进行较好匹配,使用者佩戴的舒适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它能够与使用者的头型较好匹配。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包括: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部;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相连;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凹部相对侧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上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使用者进行佩戴时,可以将第一连接带贴合于使用者后脑部。并由于第二连接带设置于第一主机本体一侧的凹部中,这样便能将第二连接带贴合于在使用者前额头部。第一连接带和/或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如此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便能较好的匹配于使用者的头部,并能避免头戴式助眠装置前后上下晃动现象,使用者佩戴舒适感较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主控板,所述第二连接带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主电极,所述主电极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带贴合在使用者额头部位时,主电极能够获取额头部位的脑电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第一辅助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且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两端,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和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带贴合在使用者耳后根部位时,第一辅助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便能够获取到使用者耳后根部位的脑电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戴式助眠装置还包括骨传导耳机,所述骨传导耳机设置在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部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端部,所述骨传导耳机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主控板根据主电极或辅助电极获取的脑电信号,控制骨传导耳机振动播放音乐并传递给使用者,从而便可以达到助眠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装设有充电端与用于装设可充电电池的电池安装座,所述充电端与所述电池安装座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安装座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相对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带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适应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带另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适应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硬质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塑胶材料。第一连接部装入到第一凹槽中实现与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装入到第二凹槽中实现与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为硬质材料,便可以保证第二连接带与主机本体的连接强度。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螺栓、魔术贴等连接方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带通过双料注塑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底壁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凹槽底壁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适应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二连接部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适应的第二卡块。通过将第一卡块卡入固定在第一卡槽中,以及第二卡块卡入固定在第二卡槽中,如此便能够使得第二连接带较好的固定在主机本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设有用于避让耳朵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连接带另一端设有用于避让耳朵的第二凹部。如此,第一连接带两端的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能够使得第一连接带两端分别贴合于耳后根,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便于辅助电极获取到脑电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带为硅胶带;所述主机本体为塑胶材料,所述主机本体外侧壁贴设有保护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佩戴于使用者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10、主机本体,11、凹部,12、第一凹槽,121、第一卡槽,13、充电端,14、开关按键,20、第一连接带,21、第一辅助电极,22、第一凹部,23、第二凹部,30、第二连接带,31、主电极,32、第一连接部,321、第一卡块,33、第二连接部,40、骨传导耳机,50、保护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包括:主机本体10、第一连接带20及第二连接带30。所述主机本体10的一侧设有凹部11。头戴式助眠装置产品生产时,凹部11大小可以按照使用者头部大小相应设计。所述第一连接带20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10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20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10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带30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凹部11相对侧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带30为弹性带。上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使用者进行佩戴时(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连接带20贴合于使用者后脑部。并由于第二连接带30设置于第一主机本体10一侧的凹部11中,这样便能将第二连接带30贴合于在使用者前额头部。第一连接带20和/或第二连接带30为弹性带,如此第一连接带20与第二连接带30便能较好的匹配于使用者的头部,并能避免头戴式助眠装置前后上下晃动现象,使用者佩戴舒适感较好。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10包括主控板(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二连接带30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主电极31。所述主电极31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带30贴合在使用者额头部位时,主电极31能够获取额头部位的脑电信号。主控板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并内置于主机本体10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第一辅助电极21与第二辅助电极(图中未标示)。且所述第一辅助电极21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20两端,所述第一辅助电极21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和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带20贴合在使用者耳后根部位时,第一辅助电极21与第二辅助电极便能够获取到使用者耳后根部位的脑电信号。所述头戴式助眠装置还包括骨传导耳机40。所述骨传导耳机40设置在所述主机本体10的端部(如图4所示)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20的端部(如图5所示),所述骨传导耳机40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主控板根据主电极31或辅助电极获取的脑电信号,控制骨传导耳机40振动播放音乐并传递给使用者,从而便可以达到助眠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10装设有充电端13与用于装设可充电电池的电池安装座(图中未示出)。所述充电端13与所述电池安装座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安装座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主机本体10设有开关按键14,开关按键14与主控板电性连接,用于控制主控板是否启动助眠动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11相对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2与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带30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2相适应的第一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头戴式助眠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部;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相连;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凹部相对侧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部;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另一端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相连;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凹部相对侧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带为弹性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主控板,所述第二连接带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主电极,所述主电极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设有用于探测脑电信号的第一辅助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且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两端,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和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骨传导耳机,所述骨传导耳机设置在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部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端部,所述骨传导耳机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装设有充电端与用于装设可充电电池的电池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