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9116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5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当电动吸引器工作时,通过吸气管的引导,使吸气罩对瓶体内部进行吸引,即活塞作由下向上运动,对患者体内痰液进行吸取,当活塞运动一定位置,使密封环挤压弹簧顺着瓶体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因活塞推动密封环的作用,使安全管打开,此时因活塞被第一限位圈限位,从而使电动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吸引将外部空气从安全管吸入,避免电动吸引器持续工作,导致对活塞持续吸引,该移动负压吸引瓶,通过使用该装置,不仅能够对患者进行吸痰治疗,还能够避免患者痰液进入到外部负压吸引装置,确保痰液无外漏,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以及他人感染的风险。

Mobil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bott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bile suction bottle, when electric aspirator when working through the suction pipe guide, the hood on the inside of the bottle body to attract, namely the piston to move up and down, the sputum in patients with pump, when the piston position, the sealing ring spring is pressed along the bottle body wall to move up and down, because the piston pushes the sealing ring, the safety tube is opened, the piston is the first limiting ring spacing, negative pressure so that the electric aspirator attraction external air from the pipe into the safety, avoid electric aspirator continuous work, leading to the piston continues to attract the mobile. Th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bottl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device, not only for patients with sputum aspiration treatment, can also avoid the sputum into external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ensure no leakage of sputum, extremely The risk of infection by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others is greatly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引瓶,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技术介绍
现今对临床患者进行痰液吸取时,普遍采用的装置为电动吸引器加吸引瓶,通过开启电动吸引器,使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使患者体内痰液在负压作用下进入到吸引瓶内,而目前传统的吸引瓶,因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避免痰液以及病菌进入到电动吸引器内,从而需要医护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清洗,避免后续患者使用时,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但也正因此,在清洗更换过程中,也极大的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来解决目前传统负压引流瓶,容易使痰液进入到负压吸引器内,对人员造成感染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包括瓶体、第一连接管、吸气罩、弹簧、隔板、密封环、第一限位圈、导向杆、活塞、第二限位圈、安全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贯穿瓶体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吸气罩位于第一连接管底部,所述的吸气罩与第一连接管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位于瓶体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弹簧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隔板位于瓶体内部左侧,所述的隔板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密封环位于弹簧底部,所述的密封环与弹簧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环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导向杆位于瓶体右侧下端,所述的导向杆与瓶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活塞贯穿于导向杆,所述的活塞与导向杆滑动相连,且所述的活塞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限位圈分别与瓶体和隔板胶水相连,所述的安全管贯穿瓶体右侧上端,所述的安全管与瓶体螺纹相连。进一步,所述的瓶体前端还设有观察板,所述的观察板与瓶体胶水相连。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接管顶部还设有吸气管,所述的吸气管与第一连接管螺纹相连。进一步,所述的瓶体顶部左侧还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连接管顶部还设有吸取管,所述的吸取管与第二连接管螺纹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移动负压吸引瓶,当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可将吸气管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如电动吸引器,然后将吸取管连接患者使用的吸痰管,当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吸引时,通过吸气管的引导,使吸气罩对瓶体内部右侧下方进行负压吸引,即活塞顺着导向杆作由下向上运动,通过活塞向上运动的作用,对患者产生负压吸引,即患者体内痰液通过吸痰管进入吸取管,再从吸取管流入瓶体内部,即实现了对患者的吸痰,当活塞向上运动一定位置,即活塞推动密封环,使密封环挤压弹簧顺着瓶体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当活塞触碰到第一限位圈后,通过第一限位圈的作用,使活塞停止向上运动,同步,因活塞推动密封环的作用,使安全管打开,此时因活塞被第一限位圈限位,无法移动,从而使电动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吸引将外部空气从安全管吸入,从而避免电动吸引器持续工作,导致对活塞持续吸引,造成装置损坏,当患者吸痰完毕后,医护人员便可将吸气管与电动吸引器分离,再将吸取管与吸痰管分离,然后便可将该装置废弃处理即可,该移动负压吸引瓶,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使用该装置,不仅能够对患者进行吸痰治疗,还能够避免患者痰液进入到外部负压吸引装置,确保痰液无外漏,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以及他人感染的风险,同时,观察板材质为透明PVC,能够使得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板看清瓶体内部痰液吸取情况,第二限位圈是为了避免活塞下滑,确保了该装置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移动负压吸引瓶的主视图;图2是移动负压吸引瓶未使用状态剖视图;图3是移动负压吸引瓶使用状态剖视图;图4是密封环部位剖视放大图;图5是活塞部位剖视放大图;图6是密封环立体图。瓶体1、第一连接管2、吸气罩3、弹簧4、隔板5、密封环6、第一限位圈7、导向杆8、活塞9、第二限位圈10、安全管11、观察板101、第二连接管102、吸取管103、吸气管20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包括瓶体1、第一连接管2、吸气罩3、弹簧4、隔板5、密封环6、第一限位圈7、导向杆8、活塞9、第二限位圈10、安全管11,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贯穿瓶体1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与瓶体1一体相连,所述的吸气罩3位于第一连接管2底部,所述的吸气罩3与第一连接管2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4位于瓶体1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弹簧4与瓶体1胶水相连,所述的隔板5位于瓶体1内部左侧,所述的隔板5与瓶体1一体相连,所述的密封环6位于弹簧4底部,所述的密封环6与弹簧4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环6与瓶体1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限位圈7位于瓶体1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第一限位圈7与瓶体1胶水相连,所述的导向杆8位于瓶体1右侧下端,所述的导向杆8与瓶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活塞9贯穿于导向杆8,所述的活塞9与导向杆8滑动相连,且所述的活塞9与瓶体1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限位圈10位于瓶体1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限位圈10分别与瓶体1和隔板5胶水相连,所述的安全管11贯穿瓶体1右侧上端,所述的安全管11与瓶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瓶体1前端还设有观察板101,所述的观察板101与瓶体1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顶部还设有吸气管201,所述的吸气管201与第一连接管2螺纹相连,所述的瓶体1顶部左侧还设有第二连接管102,所述的第二连接管102与瓶体1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管102顶部还设有吸取管103,所述的吸取管103与第二连接管102螺纹相连。该移动负压吸引瓶,当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可将吸气管201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如电动吸引器,然后将吸取管103连接患者使用的吸痰管,当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吸引时,通过吸气管201的引导,使吸气罩3对瓶体1内部右侧下方进行负压吸引,即活塞9顺着导向杆8作由下向上运动,通过活塞9向上运动的作用,对患者产生负压吸引,即患者体内痰液通过吸痰管进入吸取管103,再从吸取管103流入瓶体1内部,即实现了对患者的吸痰,当活塞9向上运动一定位置,即活塞9推动密封环6,使密封环6挤压弹簧4顺着瓶体1内壁作由下向上运动,当活塞9触碰到第一限位圈7后,通过第一限位圈7的作用,使活塞9停止向上运动,同步,因活塞9推动密封环6的作用,使安全管11打开,此时因活塞9被第一限位圈7限位,无法移动,从而使电动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吸引将外部空气从安全管11吸入,从而避免电动吸引器持续工作,导致对活塞9持续吸引,造成装置损坏,当患者吸痰完毕后,医护人员便可将吸气管201与电动吸引器分离,再将吸取管103与吸痰管分离,然后便可将该装置废弃处理即可,同时,观察板101材质为透明PVC,能够使得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板101看清瓶体1内部痰液吸取情况,第二限位圈10是为了避免活塞9下滑,确保了该装置的使用。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其特征在包括瓶体、第一连接管、吸气罩、弹簧、隔板、密封环、第一限位圈、导向杆、活塞、第二限位圈、安全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贯穿瓶体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吸气罩位于第一连接管底部,所述的吸气罩与第一连接管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位于瓶体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弹簧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隔板位于瓶体内部左侧,所述的隔板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密封环位于弹簧底部,所述的密封环与弹簧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环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导向杆位于瓶体右侧下端,所述的导向杆与瓶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活塞贯穿于导向杆,所述的活塞与导向杆滑动相连,且所述的活塞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第二限位圈分别与瓶体和隔板胶水相连,所述的安全管贯穿瓶体右侧上端,所述的安全管与瓶体螺纹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负压吸引瓶,其特征在包括瓶体、第一连接管、吸气罩、弹簧、隔板、密封环、第一限位圈、导向杆、活塞、第二限位圈、安全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贯穿瓶体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吸气罩位于第一连接管底部,所述的吸气罩与第一连接管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位于瓶体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弹簧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隔板位于瓶体内部左侧,所述的隔板与瓶体一体相连,所述的密封环位于弹簧底部,所述的密封环与弹簧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环与瓶体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位于瓶体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第一限位圈与瓶体胶水相连,所述的导向杆位于瓶体右侧下端,所述的导向杆与瓶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活塞贯穿于导向杆,所述的活塞与导向杆滑动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侠冯思芳李岁萍辛宇婷王璇陈萍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