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东根专利>正文

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4639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插秧机,用一只手把住插秧机,用另一只手投入栽子来进行栽培,由此,无需额外的工作人员,并快速进行作业,同时,当进行栽培时,使通过插秧机从栽子的侧部移动的土壤最小化,从而实现准确的栽子的栽培。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杆及第二杆,呈杆形状,在上侧分别形成把手,相互铰链结合;第一侧板,位于上述第一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以及第二侧板,位于上述第二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上述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与上述第一侧板的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相向,上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前方部位开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插秧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栽培农作物的栽子的插秧机,利用一只手简单将农作物的栽子栽培在耕地,同时可准确地种植,从而实现正确的栽子的栽培的插秧机。
技术介绍
通常,当栽培各种农作物时,在花盆等进行播种来使其成长至规定大小的栽子之后,将其移植到耕地进行栽培,在进行大规模栽培的农场中,可利用机械动力来进行大规模农作物的栽培。因这种机械动力装置的价格非常昂贵,在小规模农场中,大部分利用锄头和铲来进行栽培。但是,利用锄头或铲的栽培作业中,工作人员的疲劳度极高,在韩国授权技术第20-0275296号中,如图1所示,呈半球形状且端部尖细,从而可简单抛开沙土6深入地底,上端部呈半球形状,并在两侧形成螺栓插入口4,锹刃部1和锹刃部1'相向,螺栓5分别紧固于螺栓插入口4,从而执行铰链的作用。而且,在上述锹刃部1、1'的上端后部面,通过焊接或紧固单元附着的轴3根据作业用途以长和短的方式形成,在轴3的端部分别提供把手2、2'。因此,如图2及图3、图4所示,水田或旱田的挖掘的沙土6的沟之间,在展开把手2、2'的状态下,将锹刃部1、1'插入在沙土6之后,若向锹刃部1、1'之间空间部插入栽子7,并合并把手2、2',则以螺栓5为轴,锹刃部1、1'相互展开。而且,若使插入于沙土6的插秧机上升,则在锹刃部1、1'内的栽子7埋设在沙土,插秧机则会上升。但是,这种以往插秧机需要使用人员用双手展开把手2、2',并且,用双手合并把手2、2',因此,为了向锹刃部1、1'插入栽子7而需要其他工作人员,或者需要从把手2、2'拿走,因此,作业极为不便,同时,时间变长,由此作业效率会降低。另一方面,在展开锹刃部1、1'来栽培之后,在使插秧机上升的情况下,通过锹刃部1、1',两侧的沙子向外侧移动并无法聚集在栽子7侧,从而导致栽子7无法准确地种植而是出于倾斜状态,因此,无法实现准确地栽培。而且,栽子7主要使用在塑料形成孔的塑料,此时,若叶子大于以往的孔,则当使锹刃部1、1'脱离时,展开程度大于孔,因此,塑料会被撕开。同时,如辣椒,当栽培大的农作物时,提高农作物的高度来进行脱离,由此需要很多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以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插秧机,即,用一只手把住插秧机,用另一只手投入栽子来进行栽培,由此,无需额外的工作人员,并快速进行作业,同时,当进行栽培时,使通过插秧机从栽子的侧部移动的土壤最小化,从而实现准确的栽子的栽培,可以使栽子倾斜地脱离,从而无需展开至栽子的叶子大小,并且,无需降低抬起至规定高度。解决问题的方案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插秧机包括:第一杆及第二杆,呈杆形状,在上侧分别形成把手,相互铰链结合;第一侧板,位于上述第一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以及第二侧板,位于上述第二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上述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与上述第一侧板的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相向,上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前方部位开放。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一只手把住把手,用另一只手使栽子放置于固定板和开闭部之间之后放入沙土,若对工作把手进行操作,开闭部向侧方向移动来自然地栽培栽子,通过一个人来简单进行作业,从而作业有效性变得卓越。并且,在栽子大或叶子宽的情况下,在栽培栽子的状态下,若使本专利技术向后方倾斜并使其脱离,则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开放的部位,栽子自然地脱离并被栽培,且将栽子夹在移植器来进行移植,因此,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来抛开小孔,从而减少力并可进行栽培,土壤会接触前部面的开放的部位,因此,当脱离时,呈现出握住栽子的效果。由此,栽子以准确地形态栽培。而且,在移植器中,仅使包括栽子的面积向侧面开放,从而,最小限度的土壤移动,因此,当进行展开时,所需要的力自然会减少。附图说明图1至图4为用于说明以往栽植器的图。图5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插秧机的结构的图。图6为侧板的侧视图。图7为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的图。图8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10、120:杆111、121:把手112、122:侧板113、123:后挡板114、124:铰链140:弹簧150:前方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插秧机。图5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插秧机100的结构的图,在杆形态的第一杆110的上侧,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第一把手111,在下侧形成第一侧板112。上述第一杆110呈板材形态,第一侧板112在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杆110的下侧,此时,第一侧板112的后方包括被堵塞的第一后挡板113,上述堵塞的部位可被第一杆110的下侧所遮挡。上述第一侧板112呈图6的侧面图的板材形态,越向下侧,内侧处于倾斜形态。并且,在第一侧板112的上侧形成从第一杆110向侧部延伸的第一铰链114。同样,第二杆120也呈杆形态,在其上侧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第二把手,其下侧形成第二侧板122,上述第二侧板122也为板材,越向下侧,内侧处于倾斜结构。而且,在第二侧板122的后方形成被堵住的第二后挡板123,在第二侧板122的上侧,在与第一铰链114相对应的位置中,在第二杆120形成第二铰链124。因此,第一铰链114和第二铰链124通过铰链销130相结合,同时,在铰链结合的上侧,在第一杆110和第二杆120之间设置弹簧140,对第一杆110和第二杆120进行弹性支撑。通过这种弹簧140,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相接,第一侧板112的下端和第二侧板122的下端相接,并且,第一后挡板113和第二后挡板123的相向的侧部相接,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的下端和后方相接,从而形成可收容栽子的空间。同时,在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的前方部位形成开放的前方开口部150。而且,第二把手121位于比第一把手111低的位置,由此,工作人员的大拇指的手心部位位于第一把手111,第二把手121位于其余手指部位,从而减少手的疲劳度。说明这种本专利技术的动作。如图7的(a)部分所示,在使本专利技术竖立的状态下,在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的空间部位放置需要栽培的栽子160之后,在耕地的土壤,沿着垂直方向按压或者通过钻孔,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来在地G形成孔并埋入栽子。之后,若工作人员把住第一把手111和第二把手121,则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展开并与栽子160分离,如图7的(b)部分所示,若第一杆110和第二杆120向后方倾斜,则通过前方开口部150,在栽子160在原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向后方倾斜并使栽子160自由地脱离。在上述倾斜的状态下,若使本专利技术向上侧倾斜地上升,则土壤最少限度展开并使栽子160在原位置竖立。即,在使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的展开程度最小化的状态下,使本专利技术向后方倾斜来使栽子160脱离,并且,使本专利技术从地G脱离,由此土壤可自然地覆盖栽子160,并且,在叶子小于根的情况下,即使不使其倾斜也可以进行脱离。在完成栽子160的栽培之后,若放下第二把手121,则借助弹簧140的复原力,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再次萎缩。图8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2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杆170沿着第一侧板112的上侧直立地形成,在上述杆170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插秧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杆及第二杆,呈杆形状,在上侧分别形成把手,相互铰链结合;第一侧板,位于上述第一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以及第二侧板,位于上述第二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上述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与上述第一侧板的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相向,上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前方部位开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18 KR 10-2015-00376311.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杆及第二杆,呈杆形状,在上侧分别形成把手,相互铰链结合;第一侧板,位于上述第一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以及第二侧板,位于上述第二杆的下侧,后方部位被堵住,越向下侧越向内侧倾斜,上述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与上述第一侧板的后方部位和下端部位相向,上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前方部位开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设置有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东根
申请(专利权)人:金东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