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78181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风效果好、风能利用率高的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包括主轴;取风部,所述取风部设置于所述主轴的上端,且所述取风部能够带动所述主轴转动;所述取风部包括呈圆盘状的取风架,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取风架的中心处,所述取风架的四周沿所述取风架的径向安装有多个取风头,所述取风头用以接收风能;所述取风头上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所述取风头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取风头采用具有凹槽的结构,同时,凹槽处为取风头的进风口,在有风天气下,风通过凹槽的聚风作用能够加大风力,充分利用风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将眼光投向新能源技术,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风能和太阳能,新能源能够让生产、制造等变得更加环保,同时,又是可再生能源,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在风力发电中,采用的具体原理就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通常微风(风速3m/s)即可实现风力发电,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风力发电系统的取风装置在结构上设计不够合理,一般仅为几块垂直板围绕主轴设置,通过风力带动垂直板绕主轴旋转。这样设计的取风装置,其采风效果差、不利于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不能充分利用风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风效果好、风能利用率高的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包括:主轴;取风部,所述取风部设置于所述主轴的上端,且所述取风部能够带动所述主轴转动;所述取风部包括呈圆盘状的取风架,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取风架的中心处,所述取风架的四周沿所述取风架的径向安装有多个取风头,所述取风头用以接收风能;所述取风头上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所述取风头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进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取风头包括竖直设置的承风板,所述承风板的四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承风板成一定角度设置的引风板;所述承风板、引风板围成的结构的中部为所述凹槽,置于所述承风板侧面的所述引风板上开设有所述出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板与所述承风板之间的夹角为100°-150°。进一步的,每块所述引风板上间隔开设有2至4个所述出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呈长圆孔状。进一步的,所述取风头的出风口处固定有阻风条。进一步的,所述阻风条的数量为两条。进一步的,两条所述阻风条间隔固定于任意相对的两个引风板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取风头采用具有凹槽的结构,同时,凹槽处为取风头的进风口,在有风天气下,风通过凹槽的聚风作用能够加大风力,充分利用风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的取风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的取风头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轴;2、取风部;3、取风头;4、进风口;5、承风板;6、引风板;7、出风口;8、阻风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包括:主轴1;取风部2,取风部2设置于主轴1的上端,且取风部2能够带动主轴1转动;取风部2包括呈圆盘状的取风架,主轴1穿设于取风架的中心处,取风架的四周沿取风架的径向安装有多个取风头3,取风头3用以接收风能;取风头3上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4、以及一出风口7,取风头3上形成有凹槽,凹槽为上述的进风口4。具体的,相比现有技术中垂直设置的取风板,本实施例采用具有凹槽的取风头3作为取风部件。其中,凹槽的设置能够对风能起到一定的汇聚功效,加大风力,从而提高风能到机械能的转化率。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取风头3包括竖直设置的承风板5,承风板5的四周固定连接有与承风板5成一定角度设置的引风板6;承风板5、引风板6围成的结构的中部为凹槽,置于承风板5侧面的引风板6上开设有出风口7。本实施例公开的取风头3中的竖直设置的承风板5可以看做为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并十分常见的垂直板,其主要作用就是接受风力,并带动主轴1旋转。另外,承风板5的表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工设计,一方面需要考虑装置整体的制造成本,另外还需要考虑主轴1的承受力,以上多种因素决定了承风板5的最大表面积,而承风板5的最大表面积越大代表接受风力的能力越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的取风头3在承风板5的四周加设了与承风板5呈一定角度的引风板6,具体的,引风板6与承风板5所成的角度一定要是钝角,这样在使用时可以将承风板5四周的风向中心汇聚,并有效地加大了承风板5中心处风力,从而可以提高机械能的转化率。而出风口7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产生流动的气流,另一方面防止风力过大对取风头3造成损坏。更有选的,本实施例中引风板6与承风板5之间的夹角为100°-150°。其中,本实施例公开的每块引风板6上间隔开设有2至4个出风口7。而出风口7呈长圆孔状。长圆孔状的出风口7能够更好地促进排风,因为本实施例主要利用凹槽将风力进行汇聚,从而加大风力,但是,在进风的同时又需要排风,如果将出风口7设计的过大,那么就失去了聚风的功效。但是,又不能将出风口7设计的过小,如果过小不能做到很好地排风,容易损坏取风头3,因此,本实施例综合上述几种因素,在每块引风板6上间隔开设了2至4个呈长圆孔状的出风口7。另外,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在强风天气对装置的损坏,在取风头3的出风口7处固定有阻风条8。其中,阻风条8的数量为两条。两条阻风条8间隔固定于任意相对的两个引风板6上。阻风条8的宽度不宜过大,其主要是用到切断强风,使得吹向承风板5表面上的接触面积变小些,可以对强风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有效保护了取风头3,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取风头3采用具有凹槽的结构,同时,凹槽处为取风头3的进风口4,在有风天气下,风通过凹槽的聚风作用能够加大风力,充分利用风能。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取风部(2),所述取风部(2)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上端,且所述取风部(2)能够带动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取风部(2)包括呈圆盘状的取风架,所述主轴(1)穿设于所述取风架的中心处,所述取风架的四周沿所述取风架的径向安装有多个取风头(3),所述取风头(3)用以接收风能;所述取风头(3)上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4)、以及一出风口(7),所述取风头(3)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进风口(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取风部(2),所述取风部(2)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上端,且所述取风部(2)能够带动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取风部(2)包括呈圆盘状的取风架,所述主轴(1)穿设于所述取风架的中心处,所述取风架的四周沿所述取风架的径向安装有多个取风头(3),所述取风头(3)用以接收风能;所述取风头(3)上至少设置有一进风口(4)、以及一出风口(7),所述取风头(3)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进风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取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风头(3)包括竖直设置的承风板(5),所述承风板(5)的四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承风板(5)成一定角度设置的引风板(6);所述承风板(5)、引风板(6)围成的结构的中部为所述凹槽,置于所述承风板(5)侧面的所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运德
申请(专利权)人:沂水盛荣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