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786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包括加料口、投入口、散热口、出料口、机箱、电机、第一旋杆、第二旋杆、第一纤维纱条、通杆、拉杆、旋转环、限位杆、收放杆、第二纤维纱条、第三纤维纱条、挂环和限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装置一侧设置散热口,使得装置运作时散热效果良好。通过在装置内部的通杆与收放杆两侧安装限位杆,利用限位杆的限位作用,使得纤维纱条在自捻过程中整齐有序的缠绕,不会发生缠绕位置偏移而出现缠绕扭曲的情况。通过在收放杆上设置限位槽,用于固定纤维纱条的缠绕方向,限位杆与限位槽二者之间共同作用,使得自捻纺在自捻过程中更加稳定有序的缠绕。

A short flow and compound high efficiency self twist spinn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hort process of high efficiency composite self twist spinning processing device comprises a feed port, input port, radiating port, discharging port, chassis, motor, the first rotary rod, second screw rod, the first fiber yarn, through rod, rod, rotating ring, a limiting rod and a retractable rod, second fiber yarn, third fiber gauze, hanging ring and a positioning groov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heat dissipation port is set on one side of the device, so that the heat dissipation effect is good when the device is operated. By installing the limiting bar on both sides of the rod and the receiving rod, the yarn bar is orderly and orderly winding in the process of self twisting by using the limiting function of the limiting rod, so that the winding position will not occur and the winding will be twisted. By setting the limiting slot on the retractable rod, it is used to fix the winding direction of the fiber yarn bar, the two functions between the limiting rod and the limiting slot, making the self twisting spinning more stable and orderly winding in the process of self twis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捻纺加工装置,具体为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属于纺纱设备应用领域。
技术介绍
纱工序是整个纺织工业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纺纱环节的产品质量直接决定纱线的后续加工,如织造效率以及成品质量等。在纱线发展潮流方面,近年来,极限加工技术成为国际纺织业界的热点。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纱技术能够大大降低了短纤维成纱对根数、长度及捻度的要求,从根本上突破了原环锭纺纱的原理及成纱的必要条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更像是为混纺纱线量身定做的技术,让混纺的实现更加容易。但是现有的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设备在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缺陷,在自捻过程中还是容易出现纤维纱条缠绕不够均匀,纤维纱条相互之间位置偏移而出现缠绕扭曲的情况。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上方设置加料口,且所述加料口内部设置两个投入口,所述加料口一侧设置散热口,所述机箱底端一侧安装电机,且所述机箱底端另一侧设置出料口,所述投入口下方安装第一旋杆,且所述第一旋杆一侧连接第二旋杆,所述第一旋杆下方连接第一纤维纱条,所述第二旋杆下方连接第二纤维纱条,所述第一纤维纱条内部安装通杆,且所述通杆一侧安装拉杆,所述拉杆下方连接收放杆,所述通杆与所述收放杆之间安装限位杆,所述收放杆上设置限位槽,所述收放杆底端连接第三纤维条,且所述第三纤维条底端安装挂环。优选的,为了使所述收放杆在收放纤维纱条时能够更加迅速的收放,所述拉杆下方通过旋转环与所述收放杆呈活动连接。优选的,为了使所述收放杆上的纤维纱条更加整齐有序的缠绕,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收放杆两侧,且所述限位杆正对着所述收放杆上的限位槽顶端。优选的,为了使装置内部的纤维纱条更加稳定的被拉伸缠绕,不易出现错位的情况,所述第一纤维纱条与所述第二纤维纱条与所述第三纤维条三者之间构成三角结构。优选的,为了使装置内部组件在运作时有足够的电力来源,所述电机与旋转环、所述挂环之间均呈电性连接。优选的,为了使纤维纱条整齐有序的缠绕在所述收放杆上,并且能够整齐有序的被捻合,所述限位槽直径大小与纤维纱条直径大小相匹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装置一侧设置散热口,使得装置运作时散热效果良好。通过在装置内部的通杆与收放杆两侧安装限位杆,利用限位杆的限位作用,使得纤维纱条在自捻过程中整齐有序的缠绕,不会发生缠绕位置偏移而出现缠绕扭曲的情况。通过在收放杆上设置限位槽,用于固定纤维纱条的缠绕方向,限位杆与限位槽二者之间共同作用,使得自捻纺在自捻过程中更加稳定有序的缠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放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加料口,2、投入口,3、散热口,4、出料口,5、机箱,6、电机,7、第一旋杆,8、第二旋杆,9、第一纤维纱条,10、通杆,11、拉杆,12、旋转环,13、限位杆,14、收放杆,15、第二纤维纱条,16、第三纤维纱条,17、挂环,18、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包括机箱5,机箱5上方设置加料口1,且加料口1内部设置两个投入口2,加料口1一侧设置散热口3,机箱5底端一侧安装电机6,且机箱5底端另一侧设置出料口4,投入口2下方安装第一旋杆7,且第一旋杆7一侧连接第二旋杆8,第一旋杆7下方连接第一纤维纱条9,第二旋杆8下方连接第二纤维纱条15,第一纤维纱条9内部安装通杆10,且通杆10一侧安装拉杆11,拉杆11下方连接收放杆14,通杆10与收放杆14之间安装限位杆13,收放杆14上设置限位槽18,收放杆14底端连接第三纤维条16,且第三纤维条16底端安装挂环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拉杆11下方通过旋转环12与收放杆14呈活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限位杆13位于收放杆14两侧,且限位杆13正对着收放杆14上的限位槽18顶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一纤维纱条9与第二纤维纱条15与第三纤维条16三者之间构成三角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电机6与旋转环12、挂环17之间均呈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限位槽18直径大小与纤维纱条直径大小相匹配。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装置固定安装,其次,通过加料口1上的两个投入口2分别通入第一纤维纱条与第二纤维纱条,投入的第一纤维纱条与第二纤维纱条分别缠绕在第一旋杆7与第二旋杆8上,并被分别收卷传送至第一纤维纱条9与第二纤维纱条15内部,经过拉杆11拉伸牵引伸直后传送至收放杆14上,经过收放杆14上的限位槽18以及限位槽18顶端两侧的限位杆13使得纤维纱条被均匀稳定的缠绕在收放杆14上,收放杆14通过旋转环12的旋转将纤维纱条传输至第三纤维纱条16上,三根纤维纱条通过挂环17的旋转被有序的捻在一起,从而完成自捻纺的生产加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包括机箱(5),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5)上方设置加料口(1),且所述加料口(1)内部设置两个投入口(2),所述加料口(1)一侧设置散热口(3),所述机箱(5)底端一侧安装电机(6),且所述机箱(5)底端另一侧设置出料口(4),所述投入口(2)下方安装第一旋杆(7),且所述第一旋杆(7)一侧连接第二旋杆(8),所述第一旋杆(7)下方连接第一纤维纱条(9),所述第二旋杆(8)下方连接第二纤维纱条(15),所述第一纤维纱条(9)内部安装通杆(10),且所述通杆(10)一侧安装拉杆(11),所述拉杆(11)下方连接收放杆(14),所述通杆(10)与所述收放杆(14)之间安装限位杆(13),所述收放杆(14)上设置限位槽(18),所述收放杆(14)底端连接第三纤维条(16),且所述第三纤维条(16)底端安装挂环(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流程复合高效自捻纺加工装置,包括机箱(5),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5)上方设置加料口(1),且所述加料口(1)内部设置两个投入口(2),所述加料口(1)一侧设置散热口(3),所述机箱(5)底端一侧安装电机(6),且所述机箱(5)底端另一侧设置出料口(4),所述投入口(2)下方安装第一旋杆(7),且所述第一旋杆(7)一侧连接第二旋杆(8),所述第一旋杆(7)下方连接第一纤维纱条(9),所述第二旋杆(8)下方连接第二纤维纱条(15),所述第一纤维纱条(9)内部安装通杆(10),且所述通杆(10)一侧安装拉杆(11),所述拉杆(11)下方连接收放杆(14),所述通杆(10)与所述收放杆(14)之间安装限位杆(13),所述收放杆(14)上设置限位槽(18),所述收放杆(14)底端连接第三纤维条(16),且所述第三纤维条(16)底端安装挂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金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