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3022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6 0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包括壳体及进气风扇,进气风扇设置于壳体的侧壁;进气风扇的出风口与进风管相连,进风管位于壳体内,在进风管内设有送风通道,送风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圆柱通道和圆锥通道,圆柱通道与圆锥通道的大端相接且其直径小于圆锥通道大端直径,圆锥通道的小端与进气风扇的出风口相接;在圆锥通道内与圆柱通道同轴地设有圆柱弹簧,圆柱弹簧的端部与圆锥塞的大端相连,以使得在非工作状态下,圆柱弹簧将圆锥塞顶至将圆锥通道完全堵死的位置;在圆柱通道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过滤的过滤网。该智能除湿装置对于季节、环境适应性较好,不会产生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除湿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智能除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电气设备材料革新和施工工艺发展,各类电力箱、配电柜等都往紧凑型方向发展。由于柜内空间狭窄、相间距离小,柜内元器件及接线端子容易受潮发生短路或接地故障,尤其是雨季的户外的电力箱柜,在湿度过大的环境中,由于潮湿空气在柜内不能及时排出,柜内设备上极易出现凝露甚至淌水,将严重影响设备的绝缘性能,并进而引发接地或断路故障、局部放电、触电、电弧、设备起火甚至爆炸等严重事故,给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极大隐患。现有的配电柜内除湿通常采用加热除湿的方式,加热除湿主要是利用加热片对柜内空气进行加热,再利用风机使热风在柜内进行循环,这种方式一般功耗较大,空气中的水分在柜内短时间蒸发、干燥,一旦温度下降,又会凝结成水珠附在柜内电气元件的表面,实质上并无除湿功效。另外,高温会加速配电柜内器件及柜体的老化,不利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降低了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申请号为“CN201620800240.4”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其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智能除湿装置还包括凝水排水组件和电源模块,其中凝水排水组件安装于壳体内部并从壳体的底部伸出,电源模块为电子控制装置供电,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进气风扇及半导体冷凝器,进气风扇、半导体冷凝器和凝水排水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风扇设置于壳体一侧,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向中央处理器输出温度信号和湿度信号,中央处理器根据温度信号和湿度信号向半导体冷凝器及进气风扇输出工作信号。该智能除湿装置能够高效除湿且稳定性高、功耗低,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除湿装置除湿功能利用不充分或者除湿不充分,因为湿度达到基础设定值时,除湿装置便会工作,而配电柜一年四季的湿度范围是很大的,而除湿的基础参考值又是相对固定的,则可能配电柜内的空气并不太湿润,那么容易造成除湿装置的“空运行”,若相应地选择功率较小的进气风扇,则对于潮湿度过大的配电柜,则可能导致除湿不充分,因此,该除湿装置对于进气风扇的匹配度较低,可能存在不同季节需要更换功率不同的进气风扇的情况,适应性较差,提升了使用维护成本;同时目前的除湿装置将所有气体未经过滤进入到除湿装置内部,时间一久容易对装置内的相应管道造成锈蚀、堵塞。另外,由于进气风扇是与配电柜内部直接相连通的,就会在非工作状态下(未启动除湿装置)下自动进气,而导致湿热气流窜入除湿装置内部,时间一久,空气中夹渣浮沉便会沉积而得不到及时清除,容易造成元器件损坏,因此需要在不工作的时候隔绝气流交换,尤其对于新落成的工程设备,由于可能长时间不使用,更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除湿装置,该智能除湿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除湿装置对于季节、环境适应性差,容易堵塞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进气风扇及半导体冷凝器,进气风扇、半导体冷凝器和凝水排水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风扇设置于壳体的侧壁;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与进风管相连,所述进风管位于所述壳体内,在进风管内设有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圆柱通道和圆锥通道,所述圆柱通道与所述圆锥通道的大端相接且其直径小于圆锥通道大端直径,所述圆锥通道的小端与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相接;在所述圆锥通道内与圆柱通道同轴地设有圆柱弹簧,所述圆柱弹簧的端部与圆锥塞的大端相连,以使得在非工作状态下,圆柱弹簧将所述圆锥塞顶至将圆锥通道完全堵死的位置;在所述圆柱通道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过滤的过滤网。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弹簧位于套筒之内,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圆柱通道和圆锥通道相接处的台阶上,且所述套筒长度短于所述圆柱弹簧自由状态下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台阶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圆锥通道的大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呈圆锥形的蜂窝状,其小端与所述圆柱通道的一端相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专门设置了与进气风扇相连的进风管,并在进风管内设置有均呈圆锥状的圆锥通道和圆锥塞,当进气风扇吸气时,活塞被冲开,气流才可以进入除湿装置的工作部,自然状态下是不能自由进气的,可防止在不使用时气流涌入装置,避免久置后发生损坏,影响使用性能;同时,由于具有圆柱弹簧的存在,因此进气风扇吸入的气流实际上被进行了一次加压,在固定的空间内增大了气流密度,提高了除湿器的利用率,防止类似“空运行”的情形出现。而且对于不同季节或者湿度环境,可以不更换大功率进气风扇,而直接通过更换劲度系数更大的圆柱弹簧来提高气流的准入压强,即使潮湿的空气在除湿之前被进一步地积聚、以提高除湿效率。而对于湿度本身较低的环境则可以选用轻质弹簧即可,而本技术的弹簧更换是很容易的,成本也低。所有的气流在流入时均经过过滤网过滤,可以防止腐蚀性渣滓进入到除湿装置内部,锈蚀诸如冷凝器管道等关键元器件,其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该智能除湿装置对于季节、环境适应性较好,在不必更换进气风机的前提下,只需更换一根弹簧即可实现对进入除湿装置的气流压强的调节,增大空气湿度后再进一步处理,充分利用除湿装置的除湿功能,不会产生堵塞,且利于除湿装置长时间闲置而不会损坏内部诸如冷凝器等关键构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进气风扇与进风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包括壳体10及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进气风扇25及半导体冷凝器26,进气风扇25、半导体冷凝器26和凝水排水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风扇25设置于壳体10的侧壁上。参见图2,与现有除湿装置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所述进气风扇25的出风口2501与进风管a相连,所述进风管a位于所述壳体10内,在进风管a内设有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圆柱通道a1和圆锥通道a2,所述圆柱通道a1与所述圆锥通道a2的大端相接且其直径小于圆锥通道a2大端直径,所述圆锥通道a2的小端与所述进气风扇25的出风口2501相接;在所述圆锥通道a2内与圆柱通道a1同轴地设有圆柱弹簧b,所述圆柱弹簧b的端部与圆锥塞c的大端相连,以使得在非工作状态下,圆柱弹簧b将所述圆锥塞c顶至将圆锥通道a2完全堵死的位置。在所述圆柱通道a1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过滤的过滤网d,用于过滤除尘。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弹簧b位于套筒e之内,所述套筒e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圆柱通道a1和圆锥通道a2相接处的台阶上,且所述套筒e长度短于所述圆柱弹簧b自由状态下的长度,以避免在进气风扇25进气量过大时将圆柱弹簧b过度压缩,导致损坏,且防止弹簧被压缩得过于紧密后,影响进气。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弹簧b一端固定于所述台阶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圆锥通道a2的大端面上,尽量使圆锥塞c可以轴向水平移动,使进气更加均匀稳定。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d呈圆锥形的蜂窝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智能除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进气风扇及半导体冷凝器,进气风扇、半导体冷凝器和凝水排水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风扇设置于壳体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与进风管相连,所述进风管位于所述壳体内,在进风管内设有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圆柱通道和圆锥通道,所述圆柱通道与所述圆锥通道的大端相接且其直径小于圆锥通道大端直径,所述圆锥通道的小端与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相接;在所述圆锥通道内与圆柱通道同轴地设有圆柱弹簧,所述圆柱弹簧的端部与圆锥塞的大端相连,以使得在非工作状态下,圆柱弹簧将所述圆锥塞顶至将圆锥通道完全堵死的位置;在所述圆柱通道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过滤的过滤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除湿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子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进气风扇及半导体冷凝器,进气风扇、半导体冷凝器和凝水排水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进气风扇设置于壳体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与进风管相连,所述进风管位于所述壳体内,在进风管内设有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圆柱通道和圆锥通道,所述圆柱通道与所述圆锥通道的大端相接且其直径小于圆锥通道大端直径,所述圆锥通道的小端与所述进气风扇的出风口相接;在所述圆锥通道内与圆柱通道同轴地设有圆柱弹簧,所述圆柱弹簧的端部与圆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刚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普泰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