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浩专利>正文

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6096 阅读:6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包括螺栓、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在压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所述第一螺母与螺栓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螺母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的一端内设有内螺纹,第二螺母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母的外螺纹构成螺纹副;第二螺母的另一端内设有通孔,螺栓穿过第二螺母的通孔;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安装拧紧时,弹性垫片位于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之间;所述螺栓螺纹一周径向上设有切断螺纹丝的槽口;槽口的朝向平行于螺栓的轴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即可作为一般的紧固件紧固工件,也可作为限位件起到限位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
本技术属于设备固定领域,特别是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
技术介绍
紧固件,用作紧固连接用且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机械零件。使用行业广泛,包括能源、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冶金、模具、液压等等行业,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结构、工具、仪器、化工、仪表和用品等上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是应用最广泛的机械基础件。在列出轨道、工程机械等领域,由于应用环境的恶劣,对紧固件的要求更加严苛,如果紧固件的松动,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后果,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严重的生命代价。现有生产技术中,如工程机械中,常应用双螺母对工件进行紧固,随着工作环境里长期的振动,由于螺母与螺栓之间存在螺纹间隙,且这种螺母与螺栓之间没有自锁作用,螺母与螺栓之间在振动作用下会产生相对位移,导致螺母与螺栓产生松动而失去紧固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以解决现有螺母与螺栓无法自锁而产生松动的问题。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包括螺栓、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在压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所述第一螺母与螺栓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螺母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的一端内设有内螺纹,第二螺母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母的外螺纹构成螺纹副;第二螺母的另一端内设有通孔,螺栓穿过第二螺母的通孔;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安装拧紧时,弹性垫片位于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之间;所述螺栓螺纹一周径向上设有切断螺纹丝的槽口;槽口的朝向平行于螺栓的轴向。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本技术的双螺母自锁紧固件,螺母上设有槽口,通过设有在挤压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使得弹性垫片通过槽口进入螺母与螺栓之间的螺纹间隙,起到自锁作用,紧固稳定可靠。(2)本技术的双螺母自锁紧固件通过螺母端面设有坡口和导向槽,增强了弹性垫片进一步滑向螺母与螺栓之间的间隙的能力,增强了自锁能力。(3)本技术的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将垫片预装在第一螺母或第二螺母的端面上,减速了装配时间,便于装配。(4)本技术的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即可作为一般的紧固件紧固工件,避免工件因为强烈振动而发生松动,也可作为限位件拧紧在螺栓的中间而不会松动,起到限位的作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螺母自锁紧固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a-b)分别为螺栓设有槽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螺栓上断丝槽口的放大示意图。图4(a-b)分别为第一螺母、第二螺母与弹性垫片接触端设有倒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a-b)分别为第一螺母设有导向槽的主视和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螺母设有导向槽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7(a-b)分别为弹性垫片镶嵌在第一螺母或第二螺母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结合图1、图2(a-b)、图3,本技术的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包括螺栓1、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在压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4;所述第一螺母2与螺栓1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螺母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3的一端内设有内螺纹,第二螺母3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母2的外螺纹构成螺纹副;第二螺母3的另一端内设有通孔,螺栓1穿过通孔;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安装拧紧时,弹性垫片4位于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之间;所述螺栓1螺纹一周径向上设有切断螺纹丝的槽口11;槽口11的朝向平行于螺栓的轴向;当第二螺母3与第一螺母2拧紧时,弹性垫片4在第二螺母3与第一螺母2之间的挤压力下,发生塑性变形,使得弹性垫片4通过槽口11进入第一螺栓1与第一螺母2的螺纹间隙内,以及第一螺栓1与第二螺母3的螺纹间隙内,将第一螺栓1与第一螺母2以及第一螺栓1与第二螺母3之间的不规则间隙填满,起到固定销的作用,将第一螺栓1、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紧密锁固起来,起到自锁紧作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垫片4的厚度大于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自然拧紧时(无弹性垫片4)二者端面之间的间隙大小;弹性垫片4的体积大于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自然拧紧时二者端面之间的腔体体积;使得弹性垫片4能够在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拧紧时,在挤压力作用下能够充分的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弹性垫片4发生塑性变形后,能够充分的填满第一螺栓1与第一螺母2以及第一螺栓1与第二螺母3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4(a-b),所述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与弹性垫片4相连的端面均加工有V型倒角,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拧紧时形成开口朝向螺栓1的V型空腔,使得弹性垫片4在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的加压下,弹性垫片4延倒角具有向螺栓1移动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弹性垫片4在挤压作用下滑向螺栓1的能力。优选的,结合图5(a-b),所述第一螺母2与弹性垫片4相连的端面加工有第一导向槽21,所述第一导向槽21朝向为第一螺母2的径向;结合图6,同样,所述第二螺母3与弹性垫片4相连的端面加工有第二导向槽31,所述第二导向槽31朝向为第二螺母3的径向;导向槽深入螺母与螺栓1的接触端面,使得弹性垫片4在挤压力作用下更加容易从导向槽进入螺母与螺栓1的螺纹间隙内。优选的,所述弹性垫片4的材料为铅、锡等软性金属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垫片4也可以为尼龙、橡胶等在挤压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的弹性材料。作为对上述实施的进一步改善,结合图7(a-b),所述弹性垫片4镶嵌在第一螺母2或第二螺母3的端面上,便于装配,减少安装时间。所述槽口11、第一导向槽21、第二导向槽31的数量分别至少为1个。上述实施方式在弹性垫片4在发生塑性变形进入螺母与螺栓1之间螺纹间隙的前提下效果,可进行简单的组合;如在螺母端面上设有导向槽口下,弹性垫片4可在挤压力下进入螺纹间隙,螺栓1上也可不设置槽口11;又如在第一螺母2的内螺纹上设置如螺栓1上的槽口11也可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上述螺栓1并不是对并本技术的限定,如螺杆、丝杠等带有螺纹的部件均可以;螺母形状不限附图中的圆形螺母,外六角螺母等均可。安装时,首先将第一螺母2拧在螺栓1上,将弹性垫片预装在第一螺母2或第二螺母3的端面上,将第二螺母3从螺栓1穿入,拧紧在第一螺母2上;进一步将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拧紧,弹性垫片4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进入第一螺母2与螺栓1、第二螺母3与螺栓1的螺纹间隙,起到类似固定销的作用进行自锁,避免螺母与螺栓之间的间隙在振动下产生松动,紧固稳定可靠;当第一螺母2直接拧紧在位于螺栓1的工件上时,可保证工件的拧紧;当第一螺母2拧紧在螺栓1的中间时,可在螺栓1的中间自锁,起到限位的作用,只需将第一螺母2拧在螺栓1上预先需要限位的位置,再拧紧第二螺母即可。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包括螺栓(1)、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压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4);所述第一螺母(2)与螺栓(1)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螺母(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3)的一端内设有内螺纹,第二螺母(3)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母(2)的外螺纹构成螺纹副;第二螺母(3)的另一端内设有通孔,螺栓(1)穿过第二螺母(3)的通孔;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安装拧紧时,弹性垫片(4)位于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之间;所述螺栓(1)螺纹一周径向上设有切断螺纹丝的槽口(11);槽口(11)的朝向平行于螺栓的轴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包括螺栓(1)、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压力作用下可产生塑性变形的弹性垫片(4);所述第一螺母(2)与螺栓(1)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螺母(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螺母(3)的一端内设有内螺纹,第二螺母(3)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母(2)的外螺纹构成螺纹副;第二螺母(3)的另一端内设有通孔,螺栓(1)穿过第二螺母(3)的通孔;第一螺母(2)与第二螺母(3)安装拧紧时,弹性垫片(4)位于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之间;所述螺栓(1)螺纹一周径向上设有切断螺纹丝的槽口(11);槽口(11)的朝向平行于螺栓的轴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螺母自锁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母(2)、第二螺母(3)与弹性垫片(4)相连的端面均加工有V型倒角,第一螺母(2)和第二螺母(3)拧紧时形成开口朝向螺栓(1)的V型空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祥王浩王振陈月王雪蓉
申请(专利权)人:王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