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策专利>正文

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910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在进气管路的一端设置有三通阀门,在三通阀门的一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气体管路、凝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在凝液管路上设置有疏水装置,气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相连,凝液管路的一端与三通阀门相连,凝液管路的另一端与排气管路相连,压力表设置在进气管路上,压力传感器设置在进气管路的内壁上,在压力表内设置有压力比较器,压力比较器的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压力比较器的输出端与三通阀门的开关相连。有效的减少了管路中的蒸汽的流失,从而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能够将系统中的液体全部排出,避免了系统中液体聚集过多影响系统运行。

Steam condensate controlled temperature discharge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eam condensat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discharge system, on one end of the intake pipe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valve three, three valve from top to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gas pipeline and condensate pipeline and a discharge pipeline in turn, in the condensate pipeline is provided with a drainage device, both ends of the gas pipelin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let pipe and one end of the exhaust pipe, the condensate pipeline and three valve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densate pipeline of the exhaust pipe, a pressure gauge is arranged in the air inlet pipe, the pressure sensor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take pipe, the pressure gauge is provided with a pressure comparator, the pressure comparator input terminal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essure sensor, switch output end pressure comparator and three way valve. It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loss of steam in the pipelin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discharge all the liquid in the system, avoiding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liquid in the system and affect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
本技术涉及蒸汽装置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疏水器正名为疏水阀,也叫自动排水器或凝结水排放器,其分为:蒸汽系统使用和气体系统使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疏水器均是采用统一口径,这样在不同的季节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蒸汽系统中所需排出的冷凝水的量也有所不同,如果在不同的环境下均采用同一口径的疏水器则会造成蒸汽系统中蒸汽的排出,从而影响系统中蒸汽的量,导致能源的浪费,如果为了节约能源并且将系统中的冷凝水全部排出,而在不同的季节频繁更换系统内的疏水器,则也会造成系统暂停运行,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包括进气管路、排气管路、疏水装置、压力表、压力传感器、三通阀门、凝液管路、气体管路以及排液管路,在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设置有所述三通阀门,在所述三通阀门的一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气体管路、所述凝液管路和所述排液管路,在所述凝液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疏水装置,所述气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压力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的内壁上,在所述压力表内设置有压力比较器,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的开关相连;疏水装置包括疏水管、疏水阀本体、进水管路、排水管路、排污管路以及控制比较装置,所述疏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通,所述疏水阀本体设置在所述疏水管下方,所述疏水阀本体通过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疏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路与所述疏水阀本体的排污口相连,所述排水管路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的底端,所述排水管路与所述排液管路相连通,所述控制比较器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上;所述疏水管包括进气扩散疏水区、排气扩散疏水区和集水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管路内径的2-5倍,在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壁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正弦波型的波纹,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所述集水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相连,所述集水区采用V型结构,所述集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内径的1.5-3倍,在所述集水区的内壁上交错设置有集水板,在所述集水区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在所述集水槽的底端设置有所述进水管路;所述疏水阀本体包括过滤腔、进水口、排污口、过滤器、排水腔、冷凝水通道、多孔径转盘以及孔径调整装置,在所述过滤腔的顶端设置有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路相连,在所述过滤腔的底部两侧设置有所述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所述排污管路相连,在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所述过滤器,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过滤腔与所述过滤器之间的过滤腔顶端,所述过滤腔的底端内壁采用V型结构,在所述过滤腔的底端通过冷凝水通道与所述排水腔相连,所述多孔径转盘设置在所述排水腔内,所述多孔径转盘上设置有不同孔径的冷凝水流道,在所述多孔径转盘的下方设置有所述孔径调整装置,所述孔径调整装置包括转动电机、转轴和喷嘴定位器,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转轴相连,在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所述多孔径转盘,所述喷嘴定位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多孔径转盘和所述排水腔的底端;所述喷嘴定位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比较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比较装置包括进气管温度传感器、外界温度传感器、水量传感器以及控制比较器,所述进气管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的内壁上,所述外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疏水壳体的外侧,所述水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排水管路内,所述进气管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控制比较器的温度比较输入端相连,所述水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比较器的水量记录端相连,所述控制比较器的喷嘴定位输出端与所述喷嘴定位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比较器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转动电机相连。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管路内径的2-3倍。所述集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内径的1.5-2.5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专利技术设计原理设计成流道入口逐渐收缩喉部后逐渐扩张的文氏管型喷嘴并同时借鉴德国在此领域的尖端技术---"蒸汽锁",在上述两项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并把中心环节的阀芯材质加以改良,使其普通的树脂塑料等原材料采用特殊工艺处理,改变了其现有成品的原始分子密度结构,增加其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耐高温、不变形、不易损坏等不普通的特性;达到了利用流体喷射原理,以及内置螺纹多孔可利用螺栓控制选择的单孔或者多孔能够及时连续排出蒸汽凝结水,有效地阻止蒸汽流失。依靠疏水器自身结构的特点,实现了高效排除冷凝水和节约蒸汽的双重目标。本技术在疏水装置内置疏水管,通过疏水管的初步疏水作用,能够将进排气管路中的小液滴凝结成为大水珠,从而使其通过进水管路进入疏水阀本体内,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疏水阀本体直接与进排气管路直接连通而造成的蒸汽流失导致能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在疏水阀本体中设置有多孔径转盘和孔径调整装置,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够调整喷嘴的内径,在进气管路和疏水壳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监控蒸汽温度和外界温度,通过二者的温度差值以及设置在排水管路中的水量传感器的水量记录值进行比较后,控制孔径调整装置调整多孔径转盘的旋转,从而实时调整喷嘴的最适宜内径;在系统内分别设置气体管路、凝液管路以及排液管路,通过设置在进气管路内的压力传感器控制三通阀门不同的开启,从而避免系统内蒸汽损失而造成的能源浪费,而对于随着凝液进入凝液管路的蒸汽也能够通过凝液管路再次回到系统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疏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进气管路,2为排气管路,3为进气扩散疏水区,4为排气扩散疏水区,5为集水区,6为进水管路,7为波纹,8为集水板,9为排水管路,10为排污管路,11为过滤腔,12为进水口,13为过滤器,14为排水腔,15为冷凝水通道,16为多孔径转盘,17为转动电机,18为转轴,19为进气管温度传感器,20为外界温度传感器,21为水量传感器,22为控制比较器,23为疏水装置,24为压力表,25为压力传感器,26为三通阀门,27为凝液管路,28为气体管路,29为排液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1为进气管路,2为排气管路,3为进气扩散疏水区,4为排气扩散疏水区,5为集水区,6为进水管路,7为波纹,8为集水板,9为排水管路,10为排污管路,11为过滤腔,12为进水口,13为过滤器,14为排水腔,15为冷凝水通道,16为多孔径转盘,17为转动电机,18为转轴,19为进气管温度传感器,20为外界温度传感器,21为水量传感器,22为控制比较器,23为疏水装置,24为压力表,25为压力传感器,26为三通阀门,27为凝液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

【技术保护点】
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路、排气管路、疏水装置、压力表、压力传感器、三通阀门、凝液管路、气体管路以及排液管路,在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设置有所述三通阀门,在所述三通阀门的一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气体管路、所述凝液管路和所述排液管路,在所述凝液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疏水装置,所述气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压力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的内壁上,在所述压力表内设置有压力比较器,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的开关相连;疏水装置包括疏水管、疏水阀本体、进水管路、排水管路、排污管路以及控制比较装置,所述疏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通,所述疏水阀本体设置在所述疏水管下方,所述疏水阀本体通过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疏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路与所述疏水阀本体的排污口相连,所述排水管路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的底端,所述排水管路与所述排液管路相连通,所述控制比较器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上;所述疏水管包括进气扩散疏水区、排气扩散疏水区和集水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管路内径的2‑5倍,在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壁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正弦波型的波纹,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所述集水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相连,所述集水区采用V型结构,所述集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内径的1.5‑3倍,在所述集水区的内壁上交错设置有集水板,在所述集水区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在所述集水槽的底端设置有所述进水管路;所述疏水阀本体包括过滤腔、进水口、排污口、过滤器、排水腔、冷凝水通道、多孔径转盘以及孔径调整装置,在所述过滤腔的顶端设置有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路相连,在所述过滤腔的底部两侧设置有所述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所述排污管路相连,在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所述过滤器,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过滤腔与所述过滤器之间的过滤腔顶端,所述过滤腔的底端内壁采用V型结构,在所述过滤腔的底端通过冷凝水通道与所述排水腔相连,所述多孔径转盘设置在所述排水腔内,所述多孔径转盘上设置有不同孔径的冷凝水流道,在所述多孔径转盘的下方设置有所述孔径调整装置,所述孔径调整装置包括转动电机、转轴和喷嘴定位器,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转轴相连,在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所述多孔径转盘,所述喷嘴定位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多孔径转盘和所述排水腔的底端;所述喷嘴定位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比较装置的输出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蒸汽凝液可控温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路、排气管路、疏水装置、压力表、压力传感器、三通阀门、凝液管路、气体管路以及排液管路,在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设置有所述三通阀门,在所述三通阀门的一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气体管路、所述凝液管路和所述排液管路,在所述凝液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疏水装置,所述气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相连,所述凝液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路相连,所述压力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路的内壁上,在所述压力表内设置有压力比较器,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所述压力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三通阀门的开关相连;疏水装置包括疏水管、疏水阀本体、进水管路、排水管路、排污管路以及控制比较装置,所述疏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所述排气管路相连通,所述疏水阀本体设置在所述疏水管下方,所述疏水阀本体通过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疏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路与所述疏水阀本体的排污口相连,所述排水管路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的底端,所述排水管路与所述排液管路相连通,所述控制比较器设置在所述疏水阀本体上;所述疏水管包括进气扩散疏水区、排气扩散疏水区和集水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一端与所述凝液管路相连,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管路内径的2-5倍,在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的内壁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正弦波型的波纹,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所述集水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和所述排气扩散疏水区相连,所述集水区采用V型结构,所述集水区的内径为所述进气扩散疏水区内径的1.5-3倍,在所述集水区的内壁上交错设置有集水板,在所述集水区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策
申请(专利权)人:邓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