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8804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包括蓄水井,蓄水井贯穿植被土壤层和多孔隙材料层并深入至天然土层,蓄水井连通有若干条导流槽,导流槽倾斜向上延伸、其顶部为透水结构。将雨水通过多孔隙材料渗滤净化后,通过导流槽收集存储在蓄水井中,然后通过喷灌系统加以再次利用,从而解决快速排出雨水、消除城市内涝、补充绿地水体不足的问题。

A rainwater infiltration accumulator and intelligent sprinkler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orage device of rainwater infiltration and intelligent irrigation system, rainwater collection device comprises a water wells, water wells through vegetation soil layer and a porous material layer and the depth to the natural soil, water wells connected with a plurality of guide groove, the guide groove extends obliquely upward, the top is a permeable structure. After rainwater filt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hrough porous materials, it is collected and stored in the storage well through the diversion channel, and then reused through the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apidly discharging rainwater, eliminating urban waterlogging and replenish green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
本技术属于园林绿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南方地区经常遭遇暴雨天气导致内涝严重,而西北广大地区却时常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21世纪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更加重视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近几年,雨水利用愈来愈受到重视,雨水系统作为绿色建筑和园林绿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将雨水排放变为雨水生态循环和再利用,还有许多观念、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探索。传统方法是将径流雨水由排水系统排走,而在绿色建筑中应考虑雨水的快速渗透、滞留和回用等。所以寻找并开发一种高效雨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及系统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滞留和回用,消除城市内涝,以补充景观园林和绿地的水体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包括蓄水井,所述蓄水井贯穿植被土壤层并深入至天然土层,蓄水井连通有若干条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倾斜向上延伸、其顶部为透水结构。进一步,所述导流槽包括主导流槽和支导流槽,所述主导流槽连接到蓄水井、支导流槽连接到主导流槽或其它支导流槽。进一步,所述导流槽均匀分布在蓄水井周围。进一步,植被土壤层与天然土层之间设有多孔隙材料层。进一步,所述导流槽与所述蓄水井连接口位于多孔隙材料层与天然土层的交界面处。一种包含上述技术方案的雨水渗透收集装置的智能喷灌系统,包括喷洒管路、流量计、潜水泵、控制器、潜水泵控制模块,所述喷洒管路上设有喷头,所述潜水泵安装在蓄水井的底部、并通过管道连接喷洒管路,所述流量计安装在喷洒管路与潜水泵的连接管道上、并电气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潜水泵控制模块电气连接潜水泵。进一步,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有液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通信模块,所述液位传感器安装在蓄水井底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器连接到所述移动通信网络,客户端计算机连接到所述服务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雨水通过多孔隙材料渗滤净化后,通过导流槽收集存储在蓄水井中,然后通过喷灌系统加以再次利用,从而解决快速排出雨水、消除城市内涝、补充绿地水体不足的问题。本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相关传感器实时检测雨水利用情况,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各个蓄水井的储水状态,根据天气情况自动开启喷灌设施对园林绿地进行灌溉,方便管理人员远程监测和控制储水的使用。本系统技术先进、施工简便、管理模式新颖、排水效率高,是一种创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城市内涝或干旱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涉及的导流槽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涉及的嵌入式主机组成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包括雨水渗透收集装置1、喷灌系统2和物联网监控系统3。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包括蓄水井101,蓄水井101贯穿植被土壤层104并深入至天然土层106。蓄水井101由实心砖砌成,横截面呈正方形,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是呈正方形时可以简化施工。井壁四周及底部用水泥砂浆抹平,靠近天然土层106的每面各开一个小方孔。井口处设置有维修阶梯,并带有井盖,井盖与绿化区地面平齐。为了对雨水进行过滤,在植被土壤层104与天然土层106之间设有多孔隙材料层105。植被土壤层104层厚为0.4~0.6米,多孔隙材料层105层厚0.6~0.8米,由具有多孔特征的煤渣和建筑废渣填筑而成,天然土层位于多孔隙材料层以下,为绿化区开挖平整后形成的地基基础。蓄水井101贯穿植被土壤层104和多孔隙材料层105并深入至天然土层106。蓄水井101连通有若干条导流槽,包括主导流槽102和支导流槽103,均由透水砖1021和实心砖1022混合砌成,横截面为方形,边长正好为一个砖块的长度。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是呈正方形时可以简化施工。导流槽102/103的顶部为透水砖1021,左右及底部为实心砖1022并用水泥砂浆1023抹平。导流槽102/103的长度不等,一般为5~20米,视绿化区面积和蓄水井101数量而定。导流槽102与蓄水井101的连接口位于多孔隙材料层的下段,天然土层上方,一般呈2~3度倾斜角向上修建。优选地导流槽102与蓄水井101连接口位于多孔隙材料层105与天然土层106的交界面处。导流槽102/103均匀分布在蓄水井101周围。例如可设置4条主导流槽102,均匀分布在井壁四周,并分别与井壁四周上的小孔连通,支导流槽103若干,均匀分布在蓄水井101四周,并与主导流槽102或其它支导流槽103连通。在绿化区建造雨水渗透收集装置的施工方法如下:先将绿化区表层土壤下挖1.0~1.4米至天然土层106,并找平基础面。然后在基础平面上挖掘若干方形孔洞,孔深1米,宽度1米。方形孔洞在整个绿化区内均匀排布,一般间距为30~40米。接着从方形孔洞底部开始,沿四周用实心砖块向上砌筑,砌砖高度为2.0~2.4米,此即为蓄水井101的基础构造。在井壁与基础平面齐平的四边分别开一个方形小孔,孔宽可为一个砖块的长度,将井壁四周用水泥砂浆抹平。接着,在基础平面上修筑主导流槽102和支导流槽103。主导流槽和支导流槽均由透水砖1021和实心砖1022混合砌成,长度一般为5~20米,修筑时可在基础平面上先铺设一层石英砂,使之呈2~3度倾斜角向上延伸。导流槽的横截面结构如图2所示,上部为透水砖1021,左右及底部为实心砖1022并用水泥砂浆1023抹平,其尺寸正好为一个砖块的长度。导流槽均匀分布在蓄水井四周,其中主导流槽102有4条,四个方位各建一条,分别与井壁上的小孔连通。支导流槽103若干,分别与主导流槽或其它支导流槽连通。导流槽修建完毕后即可进行回填作业,先用煤渣或者建筑废渣填筑0.6~0.8米厚的多孔隙材料层105,再用腐质土壤填筑0.4~0.6米厚的植被土壤层104。喷灌系统2包括喷洒管路201、流量计202、潜水泵203、控制器301、潜水泵控制模块307,所述喷洒管路201上设有喷头、并敷设在绿化区表层,所述潜水泵203安装在蓄水井101的底部、并通过管道连接喷洒管路201,所述流量计202安装在喷洒管路201与潜水泵203连接的管道上、并电气连接所述控制器301以对总流量进行监控,所述控制器301通过潜水泵控制模块307电气连接潜水泵203以对潜水泵进行控制。蓄水井101内的电气线路做防水绝缘处理后可与水管封装在管道204内,管道204敷设在井壁。潜水泵203型号为100QJ8-30/6,功率1.5kW。流量计202选用数字式电磁流量计,型号为LS-LDE32。控制器301采用ARM嵌入式主机,用防水机箱封装后安装在蓄水井附近,主机型号为S3C6410,它具有16/32位的RISC体系结构,其主频为533MHz,工作频率最高可达667MHz。除ARM微处理器内核外,其它芯片均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扩展了相关功能,并集成在一个电路板中,如USB接口、RS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水渗透蓄集装置及智能喷灌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包括蓄水井(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101)贯穿植被土壤层(104)并深入至天然土层(106),蓄水井(101)连通有若干条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倾斜向上延伸、其顶部为透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包括蓄水井(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101)贯穿植被土壤层(104)并深入至天然土层(106),蓄水井(101)连通有若干条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倾斜向上延伸、其顶部为透水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包括主导流槽(102)和支导流槽(103),所述主导流槽(102)连接到蓄水井(101)、支导流槽(103)连接到主导流槽(102)或其它支导流槽(1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均匀分布在蓄水井(101)周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植被土壤层(104)与天然土层(106)之间设有多孔隙材料层(1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雨水渗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与所述蓄水井(101)连接口位于多孔隙材料层(105)与天然土层(106)的交界面处。6.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耀垓曹静宋庭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加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