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856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纤调节环拆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将焊接在一起的尾纤与调节环放入下模的工位内,工位内的固定结构固定调节环,防止调节环下落;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上模下压,通过冲头的冲力,将尾纤从调节环中脱离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下模能够设置多个工位,可一次性拆除多个尾纤与调节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返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企业的人工成本,适用于企业的自动化工作模式。

A pigtail and adjusting ring pneumatic dismantling mold and proces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optical fiber ring removing technology field, especially relates to a pigtail and adjusting ring pneumatic dismantling mold and process, will be welded together into the pigtail and adjusting ring die station, fixed station fixed structure adjustment ring, to prevent the ring down; the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driven mode under pressure the punch force will break out from the adjusting ring in the fiber, the invention can lower die set multiple position, can be a one-time removal of multiple pigtail and adjusting ring,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reduce labor costs and labor intensity of repair personnel of enterprises, for the enterprise automation work m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纤调节环拆卸
,尤其涉及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
技术介绍
光纤是现实生活中用于数据、通讯传输的光器件,一般光纤返修时需要将焊接好的尾纤(尾纤又叫猪尾线,只有一端有连接头,而另一端是一根光缆纤芯的断头,通过熔接与其他光缆纤芯相连,常出现在光纤终端盒内,用于连接光缆与光纤收发器)与调节环(如图1所示)拆除,随着光路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需要用到光器件,相对于将光纤造成损坏变为残次品的数量也变的越来越大,因此有大批量的光纤需要返修。传统的返修方式由人工使用铜棒一个一个敲打尾纤,将尾纤从调节环中强行脱离出来;通过人工进行尾纤与调节环拆除的工艺相对比较落后,效率低、人员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已经不能适用于企业的自动化工作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本专利技术下模能够设置多个工位,可一次性拆除多个尾纤与调节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返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企业的人工成本,适用于企业的自动化工作模式。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包括下模、位于下模上方的上模和用于驱动上模沿Z轴方向下压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下模设置有用于放置尾纤与调节环的工位,所述工位内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环下落的固定结构,所述上模设置有冲头,所述冲头位于工位的正上方。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所述下模板的上端设置有盖板,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下模板一端的第一容置槽和设置于盖板一端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第一容置槽的上端且与第一容置槽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孔径小于第二容置槽的孔径。作为优选,所述下模板的下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卸料滑槽,所述卸料滑槽位于第一容置槽的下端且与第一容置槽同轴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板在底板上端沿Y轴方向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下模板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卸料滑槽的正下方设置有收集箱。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与上模之间设置有导向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滑动块,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上模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伸入导向槽内并与滑动块连接,所述导向柱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上模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顶板抵接。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拆除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将焊接在一起的尾纤与调节环放入下模的工位内,工位内的固定结构固定调节环,防止调节环下落;B.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上模下压,通过冲头的冲力,将尾纤从调节环中脱离出;C.收集分离后的尾纤与调节环。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几个步骤:b1.调节环位于第二容置槽内,尾纤位于第一容置槽内,由于第一容置槽的孔径小于第二容置槽的孔径,第一容置槽的外壁与调节环抵接,防止调节环在冲压时向下掉落;b2.第一驱动机构驱动顶板下压,顶板带动上模下移进行冲压,冲头对尾纤进行冲压,使得尾纤从调节环中脱离出来。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包括以下几个步骤:c1.脱离调节环的尾纤从第一容置槽内落入卸料滑槽内,再从卸料滑槽落入收集箱内;c2.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下模板在底板上端沿Y轴方向向后滑动,使得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错开,调节环落入卸料滑槽内,再从卸料滑槽落入收集箱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将焊接在一起的尾纤与调节环放入下模的工位内,工位内的固定结构固定调节环,防止调节环下落;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上模下压,通过冲头的冲力,将尾纤从调节环中脱离出,本专利技术下模能够设置多个工位,可一次性拆除多个尾纤与调节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返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企业的人工成本,适用于企业的自动化工作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尾纤与调节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拆除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拆除模具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拆除模具的左视图。图5为图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2至附图6,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包括下模1、位于下模1上方的上模2和用于驱动上模2沿Z轴方向下压的第一驱动机构3,所述下模1设置有用于放置尾纤4与调节环5的工位6,所述工位6内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环5下落的固定结构,所述上模2设置有冲头21,所述冲头21位于工位6的正上方。本实施例将焊接在一起的尾纤4与调节环5放入下模1的工位6内,工位6内的固定结构固定调节环5,防止调节环5下落;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上模2下压,通过冲头21的冲力,将尾纤4从调节环5中脱离出,本专利技术下模1能够设置多个工位6,可一次性拆除多个尾纤4与调节环5,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返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企业的人工成本,适用于企业的自动化工作模式。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1包括下模板11,所述下模板1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12,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下模板11一端的第一容置槽61和设置于盖板12一端的第二容置槽62,所述第一容置槽61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6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二容置槽62位于第一容置槽61的上端且与第一容置槽6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容置槽61的孔径小于第二容置槽62的孔径,尾纤4与调节环5放入下模1的工位6后,调节环5位于第二容置槽62内,尾纤4位于第一容置槽61内,由于第一容置槽61的孔径小于第二容置槽62的孔径,第一容置槽61的外壁与调节环5抵接,防止调节环5在冲压时向下掉落。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容置槽61的孔径可以不小于第二容置槽62的孔径,需要在第一容置槽61内设置凸块,凸块与调节环5抵接,防止调节环5在冲压时向下掉落。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11的下端设置有底板13,所述底板13设置有卸料滑槽63,所述卸料滑槽63位于第一容置槽61的下端且与第一容置槽61同轴设置,所述卸料滑槽63的正下方设置有收集箱,脱离调节环5的尾纤4从第一容置槽61内落入卸料滑槽63内,再从卸料滑槽63滑落至收集箱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3的上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板11在底板13上端沿Y轴方向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14,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4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下模板11连接,第二驱动机构14驱动下模板11在底板13上端沿Y轴方向向后滑动,使得第一容置槽61和第二容置槽62错开,调节环5失去第一容置槽61外壁的支撑,落入卸料滑槽63内,再从卸料滑槽63落入收集箱内;本实施例第二驱动机构14也可为丝杆电机的传动方式或者其它方式直线传动机构。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上模2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7,所述顶板7与上模2之间设置有导向柱81,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顶板7固定连接,所述顶板7设置有导向槽71,所述导向槽71内设置有滑动块72,所述导向柱81的一端与上模2连接,所述导向柱81的另一端伸入导向槽71内并与滑动块72连接,所述导向柱81套设有弹簧82,所述弹簧82的一端与上模2抵接,所述弹簧82的另一端与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及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位于下模上方的上模和用于驱动上模沿Z轴方向下压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下模设置有用于放置尾纤与调节环的工位,所述工位内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环下落的固定结构,所述上模设置有冲头,所述冲头位于工位的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位于下模上方的上模和用于驱动上模沿Z轴方向下压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下模设置有用于放置尾纤与调节环的工位,所述工位内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环下落的固定结构,所述上模设置有冲头,所述冲头位于工位的正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所述下模板的上端设置有盖板,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下模板一端的第一容置槽和设置于盖板一端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第一容置槽的上端且与第一容置槽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孔径小于第二容置槽的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的下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卸料滑槽,所述卸料滑槽位于第一容置槽的下端且与第一容置槽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板在底板上端沿Y轴方向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下模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滑槽的正下方设置有收集箱。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纤与调节环气动拆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光灿卢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瑞谷光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