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光元件、发光单元、发光面板装置及驱动发光面板装置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例如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态光源的发光元件、发光单元、包括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板装置,和用于驱动发光面板装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将发光二极管(LED)用作显示像素的LED显示器作为一种轻薄的显示装置已受到关注。LED显示器的特征在于不依赖视角,即,对比度和色调不会随着视角变化,且特征还在于,能迅速响应颜色改变。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适合用于这种LED显示器的发光元件。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发光元件设置在发光单元中,每一个发光元件均包括通过层叠形成的半导体层(例如,有源层)、连接至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电型层和连接至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型层。进一步地,每一个发光元件包括:至少与半导体层的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一绝缘层,所述部分与有源层的侧表面(端表面)对应;和金属层,金属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的外部并配置成阻挡或反射从有源层发出的光。该金属层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隔离并电绝缘(例如,参考说明书的第段以及专利文献1的图2)。引文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号2012-182276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元件,包括:半导体层,包括:有源层,第一导电型层,以及第二导电型层,所述半导体层具有半导体层侧表面,该半导体层侧表面包括: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的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型层的侧表面;第一电极部分,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第二电极部分,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电型层;第一绝缘层,其至少与所述半导体层侧表面的一部分接触,所述半导体层侧表面的所述部分与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对应;以及金属层,其至少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相对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所述相对表面面向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所述金属层传导至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并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30 JP 2015-0689021.一种发光元件,包括:半导体层,包括:有源层,第一导电型层,以及第二导电型层,所述半导体层具有半导体层侧表面,该半导体层侧表面包括: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的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型层的侧表面;第一电极部分,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第二电极部分,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电型层;第一绝缘层,其至少与所述半导体层侧表面的一部分接触,所述半导体层侧表面的所述部分与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对应;以及金属层,其至少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相对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所述相对表面面向所述有源层的侧表面,所述金属层传导至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并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绝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金属层具有层叠结构,并覆盖整个所述半导体层侧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型层具有:第一表面,其与所述有源层接触,以及第二表面,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侧,且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用作发光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包括能连接至衬底的第一连接导电部分,所述发光元件安装至该衬底上,以及所述金属层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导电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电极部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的第二连接导电部分,以及所述金属层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导电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型层具有:第一表面,其与所述有源层接触,以及第二表面,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侧,且所述第一电极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用作发光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横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侧的端表面连接至所述金属层。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的连接导电部分,以及所述金属层连接至所述连接导电部分。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形成为使得所述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型层为p型半导体层,且所述第二导电型层为n型半导体层。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型层为n型半导体层,且所述第二导电型层为p型半导体层。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括用于外部连接的第三电极部分,所述第三电极部分连接至所述金属层。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形成为使得所述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其中所述金属层具有开口,所述第二绝缘层具有:第一开口,其面向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开口,以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通过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导电型层接触,且所述第三电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金属层接触。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三电极部分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三电极部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公共平面内。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包括透明电极。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具有形成所述发光元件的侧表面的外周侧表面,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具有暴露的侧表面,且该暴露的侧表面的轮廓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所述外周侧表面的一部分的轮廓一致。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的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具有形成所述发光元件的侧表面的外周侧表面,且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外周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所述外周侧表面设置在内侧,并覆盖有所述保护层。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括保护层,该保护层包括无覆盖区域,在该无覆盖区域中,所述金属层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导电型层的一部分未被连续覆盖,该保护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型层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所述无覆盖区域内。19.一种发光单元,包括:衬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琵琶刚志,大前晓,片冈祐亮,大桥达男,西中逸平,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