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51单片机综合训练系统
本技术属于教学实验器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51单片机综合训练系统。
技术介绍
很多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硬件类课程,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是,与这些课程配套的大多数实验仍然在实验箱上进行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箱上做实验存在如下缺点:(1)学生对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了解不够,对接口技术涉及不多。在实验箱上做实验,硬件系统的构建主要是通过连线实现的,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指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把系统中应该连接在一起的端口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就造成了很少有学生去钻研该系统的电路原理图,更不用说去研究这些接口连接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了,而这些都是进行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所必需的。(2)学生对软件系统的结构与程序流程理解不深,程序代码编写能力训练不足。在实验箱上做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对于某个微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一般都提供与硬件系统相对应的程序代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51单片机综合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PCB,所述印刷电路板PCB上设置有最小系统、USB接口模块、键盘区域、显示模块和应用模块;所述最小系统包括单片机CPU、上拉电阻、晶振电路和复位电路,所述单片机CPU为51单片机,单片机CPU包括引脚VCC、P00~P07、P10~P17、P20~P27、P30~P37、EA、ALE、PSEN、RST、X1、X2、GND共40个引脚并全部引出,所述上拉电阻PR0的引脚1与单片机CPU的VCC引脚连接,上拉电阻PR0的引脚2~9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引脚P00~P07连接,所述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和电容C1、电容C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51单片机综合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PCB,所述印刷电路板PCB上设置有最小系统、USB接口模块、键盘区域、显示模块和应用模块;所述最小系统包括单片机CPU、上拉电阻、晶振电路和复位电路,所述单片机CPU为51单片机,单片机CPU包括引脚VCC、P00~P07、P10~P17、P20~P27、P30~P37、EA、ALE、PSEN、RST、X1、X2、GND共40个引脚并全部引出,所述上拉电阻PR0的引脚1与单片机CPU的VCC引脚连接,上拉电阻PR0的引脚2~9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引脚P00~P07连接,所述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和电容C1、电容C2,晶振Y1的两个引脚分别接在单片机CPU的X1和X2引脚上,同时,晶振Y1的两个引脚还分别通过两个电容C1、C2接地,所述复位电路包括铝电解电容C3、电阻R1、电阻R2和按键K2,铝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单片机CPU的RST引脚连接,铝电解电容C3的正极及电阻R1的一端均与VCC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按键K2的一端连接,按键K2的另一端及电阻R2的一端均与单片机CPU的RST引脚相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USB接口模块包括USB接口驱动芯片U1、5芯插头JP3、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晶振Y3、电容C7、电容C8、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按键K1、发光二极管D1,所述USB接口驱动芯片U1包括引脚TXD、RXD、VDD_325、VDD、DM、USB、VDD_3.3V、OSC1、OSC2,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TXD引脚及RXD引脚分别与单片机CPU的P30引脚及P31引脚连接,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VDD_325引脚通过电容C12接地,5芯插头JP3的引脚1与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VDD引脚连接,5芯插头JP3的引脚2及引脚3分别通过电阻R7和电阻R8接到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DM引脚及DP引脚,5芯插头JP3的引脚3还通过电阻R3接到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VDD_3.3V引脚,晶振Y3的两个引脚分别接在USB接口驱动芯片U1的OSC1引脚及OSC2引脚,同时,晶振Y3的两个引脚分别通过电容C7、电容C8接地,按键K1的两端分别与VCC及VDD连接,电阻R4的两端接分别与VCC及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电容C10的正极接VDD而负极接地,电容C11的一端接VDD而另一端接地;所述键盘区域由S1~S16、K3~K6共20个按键组成,其中,按键S1~S16组成4×4矩阵键盘,按键S1~S4位于矩阵键盘的第1行,S5~S8位于矩阵键盘的第2行,S9~S12位于矩阵键盘的第3行,S13~S16位于矩阵键盘的第4行,按键K3~K6为独立按键并设置于4×4矩阵键盘第4行下部位置,4×4矩阵键盘的4条行线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P30~P33引脚连接,4×4矩阵键盘的4条列线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P34~P37引脚连接,4个独立按键K3~K6的一端均接地,另一端均依次与单片机CPU的P34~P37引脚连接;所述显示模块包括8位排阻PR1、8个发光二极管L00~L07、4位8段共阴极数码管D2、双排5芯跳线插头JP1、7路反相器U2、8×8点阵LED显示器U3、LCD1602插座J4、LCD12864插座J5、跳线插座J6、液晶对比度调节电位器J7、蜂鸣器LS1和电阻R9,8个发光二极管L00~L07的一端均通过8位排阻PR1与VCC连接,8个发光二极管L00~L07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CPU的P00~P07连引脚接,4位8段共阴极数码管D2的位选线分别与7路反相器U2的四个输出端OUT1~OUT4连接,4位8段共阴极数码管D2的8个段码线分别与单片机CPU的P00~P07引脚连接;蜂鸣器LS1的一端与7路反相器U2的输出端OUT5连接,蜂鸣器LS1另一端与VCC连接;7路反相器U2的输入端IN1~IN4分别依次通过双排5芯跳线插头JP1与单片机CPU的P27~P24引脚连接,7路反相器U2的输入端IN5通过双排5芯跳线插头JP1与单片机CPU的P12引脚连接,8×8点阵LED显示器U3的输入端IN1~IN8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P00~P07引脚连接,8×8点阵LED显示器U3的输入端IN9~IN16分别依次与单片机CPU的P20~P27引脚连接,LCD1602插座J4的引脚1与GND相连,LCD1602插座J4的引脚2与VCC相连,LCD1602插座J4的引脚3与液晶对比度调节电位器J7的输出端VO相连,LCD1602插座J4的引脚4~6分别与单片机CPU的P20~P22引脚连接,LCD1602插座J4的引脚7~14分别与单片机C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