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97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5:3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透镜组。该摄像透镜组从摄像透镜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之间满足:0.8<DT11/DT62<1.2。本申请的摄像透镜组采用6片塑料非球面镜片,具有有效焦距长、成像品质好以及模组尺寸小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透镜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摄像透镜组,特别是由六片镜片组成的小型摄像透镜组。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成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将变得更薄、体积更小。目前常用的感光元件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尺寸在逐渐减小,因此对应的摄像镜头也需满足高成像品质及小型化的需求。为了满足小型化,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成像镜头的镜片数量,但是由此造成的设计自由度的缺乏,会难以满足市场对高成像性能的需求。且目前主流摄像镜头为了获得宽视角的图像,采用广角光学系统,但是不利于拍摄较远物体,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高分辨率且小型化的摄像透镜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些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透镜组。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透镜组,所述摄像透镜组从所述摄像透镜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0.8<DT11/DT62<1.2,所述DT1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所述DT6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摄像透镜组,所述摄像透镜组从所述摄像透镜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R1-R4)/(R1+R4)|≤1.0,所述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R4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HFOV<20°,所述HFOV为摄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0.25<BFL/TTL<0.5,所述BFL为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所述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1.5<CTmax/CTmin<3.0,所述CTmax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最大的中心厚度,所述CTmin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最小的中心厚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0.5≤f1/f<1.2,所述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f2/f4|<1.5,所述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R11|/f≤1.5,所述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R1-R4)/(R1+R4)|≤1.0,所述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R4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TTL/f≤1.1,所述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f/f12<1.2,所述f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为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根据本技术的摄像透镜组采用6片塑料非球面镜片,具有有效焦距长、成像品质好以及模组尺寸小的特点。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6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至图1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11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16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7至图2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21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2至图2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26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7至图3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31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2至图3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36示出了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7至图4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41示出了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2至图4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46示出了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7至图5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51示出了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2至图5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56示出了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7至图6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61示出了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2至图6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66示出了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7至图7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71示出了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2至图7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该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技术相关的部分。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当元件或层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当元件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如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理解的是,虽然用语第1、第2或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段不应被这些用语限制。这些用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区分开。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可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本文中使用的用辞仅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摄像透镜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透镜组,所述摄像透镜组从所述摄像透镜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满足0.8<DT11/DT62<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透镜组,所述摄像透镜组从所述摄像透镜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满足0.8<DT11/DT62<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以及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均具有光焦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0.25<BFL/TTL<0.5,所述BFL为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所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1.5<CTmax/CTmin<3.0,所述CTmax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最大的中心厚度,所述CTmin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最小的中心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0.5≤f1/f<1.2,所述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所述f为所述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f2/f4|<1.5,所述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所述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R11|/f≤1.5,所述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f为所述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R1-R4)/(R1+R4)|≤1.0,所述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R4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TTL/f≤1.1,所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所述f为所述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f/f12<1.2,所述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所述f为所述摄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HFOV<20°,所述HFOV为所述摄像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12.一种摄像透镜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林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