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166363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该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起底部不厚且编织宽度方向上难以扩展的针织物。编织分离横列纱线圈列1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10(工序A)。将起底线圈列10分为由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时由第奇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和由第偶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将任一方的组规定为第一组G1,将另一方的组规定为在后工序中与第一组G1的背面侧交叉的第二组G2,使第一组G1和第二组G2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起底线圈列10的相邻的第奇数个线圈和第偶数个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交叉,形成由第一组G1和第二组G2构成的起底部2(工序B)。

Knitting methods of knitted fabrics and knitted fabrics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Weaving method of the knitted fabric can be knitted fabric woven out thick and difficult to extend the weaving width. Knitting yarn raveling circle column wale direction on 1 from the end of 10 coil continuous column (process A). From the end of 10 will coil divided from one end side to observe when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is formed by the odd coil group and consists of an even numbered coil group, will either group for the first group G1 group second G2 group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rovisions on the back side after the process with the first group G1 cross, the first group of G1 and second G2 relative movement in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so that the end coil column 10 adjacent the odd even number of coil and the coil cross weaving in the width direction, formed out from a first group G1 and group G2 2 (step second 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备通过该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起底部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具备沿利用分离横列纱构成的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的起底部。
技术介绍
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在横机的针床上使用分离横列纱编织分离横列纱线圈列,沿该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连续编织起底部。在起底部的编织中,使用与分离横列纱不同的针织纱。在该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作为针织物的本体的基底针织物部。通过编织起底部,能够不使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脱散地编织基底针织物部。在此处,分离横列纱线圈列作为用于编织起底部的起点而编织,在编织针织物结束后从针织物取下。即,在完成的针织物中,起底部成为针织物的始端。作为编织起底部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在前后的针床呈锯齿状地编织线圈,对由该锯齿状的线圈构成的线圈列进行袋状编织,形成起底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941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的起底部具有通过二层状态的袋状编织而编织的部分,因此与基底针织物部相比起底部容易变厚。另外,由于通过袋状编织编织的部分而起底部难以收缩,因此在使基底针织物部成为罗纹组织等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容易收缩的编织组织的情况下,基底针织物部的起底部侧容易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编织起底部不厚且难以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的针织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物,其具备薄且难以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的起底部。本说明书中,“表面侧”是指在针织物的使用时成为针织物的表面的一侧,“背面侧”是指在针织物的使用时成为针织物的背面的一侧。例如,在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筒的外侧为“表面侧”,筒的内侧为“背面侧”。另外,“表面线圈”是指在从表面侧观察针织物时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从旧线圈抽出的线圈,“背面线圈”是指在从表面侧观察针织物时从表面侧朝向背面侧从旧线圈抽出的线圈。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有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在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起底部。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如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以下的工序A、工序B而形成所述起底部,开始在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工序A,编织在所述第一针床及所述第二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的针床上钩挂的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工序B,将所述起底线圈列分成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时由第奇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和由第偶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将任一方的组规定为第一组,将另一方的组规定为在后工序中与所述第一组的背面侧交叉的第二组,使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相邻的第奇数个线圈和第偶数个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交叉,形成由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构成的所述起底部。在此处,作为使第一组和第二组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步骤,能够举出如下的步骤。以下的例示均是在一方的针床上形成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起底部的例子。·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起底线圈列,不使第一组从一方的针床移动,使第二组经由另一方的针床,向一方的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设定为将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起底线圈列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向一方的针床按照第一组、第二组的顺序使其移动。此时,使第一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另一端侧)偏移,使第二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编织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一端侧)偏移。·从起底线圈列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一方的针床按照第一组、第二组的顺序使其移动。此时,不使第一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变化,使第二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偏移。·从起底线圈列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一方的针床按照第一组、第二组的顺序使其移动。此时,使第一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偏移,不使第二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变化。·从起底线圈列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一方的针床按照第一组、第二组的顺序使其移动。此时,使第一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另一端侧)偏移,使第二组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钩挂位置向与第一组相同的方向相比第一组较大地偏移或较小地偏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设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为罗纹组织时,在构成所述起底部的所述第一组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所述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设基底针织物部为1×1的罗纹组织或1×3的罗纹组织的情况下,能够以罗纹组织的全部表面线圈在第一组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方式进行编织。在设基底针织物部为2×2的罗纹组织或2×3的罗纹组织、3×1的罗纹组织的情况下,不管选择由第奇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和由第偶数个线圈构成的组中的哪一个,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都在第一组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所述第一针床和所述第二针床分别钩挂有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状态时,编织在所述第一针床及所述第二针床中的任一方的针床上钩挂的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所述起底部,然后编织在另一方的针床上钩挂的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所述起底部,由此将在所述第一针床形成的所述起底部和在所述第二针床形成的所述起底部连接成筒状。该情况下,将所述第一针床侧的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和所述第二针床侧的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编织成筒状。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是具备起底部、及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基底针织物部的针织物,所述起底部通过由多个线圈构成的起底线圈列构成,从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时,所述起底线圈列中的相邻的第奇数个线圈和第偶数个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交叉而成的单元排列多个,由此形成所述起底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编织起底部时不需要进行袋状编织,能够使起底部较薄。另外,不具有通过袋状编织而编织的部分的起底部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各针织纱连接成8字状而形成,因此伸缩性优异。伸缩性优异的起底部伴随着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收缩而收缩,因此基底针织物部的起底部侧难以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在从表面侧观察针织物时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表面线圈和背面线圈按照规定的图案重复的罗纹组织中,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表面线圈与背面线圈的边界处形成基于前后差的凹凸。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使第一组和第二组相对移动,使第一组的线圈与第二组的线圈的表面侧交叉,因此第一组的线圈相比第二组的线圈向针织物的表面侧突出,在第一组的线圈与第二组的线圈之间形成凹凸。因此,在以罗纹组织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情况下,在第一组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成为沿着罗纹组织的凹凸的起底部,起底部漂亮地完成。在编织筒状的基底针织物部的情况下,起底部也编织成筒状。通过利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备起底部,使用具有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在编织结束后从针织物除去的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所述起底部,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进行如下工序:工序A,编织在所述第一针床及所述第二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的针床上钩挂的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及工序B,将所述起底线圈列分成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时由第奇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和由第偶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将任一方的组规定为第一组,将另一方的组规定为在后工序中与所述第一组的背面侧交叉的第二组,使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相邻的第奇数个线圈和第偶数个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交叉,形成由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构成的所述起底部;开始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29 JP 2016-066664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备起底部,使用具有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在编织结束后从针织物除去的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所述起底部,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进行如下工序:工序A,编织在所述第一针床及所述第二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的针床上钩挂的所述分离横列纱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及工序B,将所述起底线圈列分成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时由第奇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和由第偶数个线圈构成的组,将任一方的组规定为第一组,将另一方的组规定为在后工序中与所述第一组的背面侧交叉的第二组,使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相邻的第奇数个线圈和第偶数个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交叉,形成由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构成的所述起底部;开始所述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在设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道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