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路热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3318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06:29
一种环路热管结构,包含:一蒸发腔体、一管体、一冷凝单元;该蒸发腔体具有一出口及一入口与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毛细结构及一补偿腔与至少一蒸气通道,所述蒸气通道一端与该出口连通;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与前述蒸发腔体之该出、入口连接,该第二端与该毛细结构相邻设置冷凝单元设于该第一、二端之间外部;透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该管体第二端设置紧邻该毛细结构可增加工作流体之回流效率。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A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comprising: an evaporation cavity, a pipe body, a condensing unit; the evaporation cavity has an outlet and an entrance and an accommodating space, the containing space with a capillary structure and a compensating chamber and at least one steam channel, one end of the steam passage and the outlet; the tube body has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entrance, the evaporation cavity,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disposed adjacent external between condensing unit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econd end; the utility model through the tube second is arranged adjacent to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can increas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fluid 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路热管结构
一种环路热管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环路热管汽液循环效率的环路热管结构。
技术介绍
现行电子设备随着效能提高,其中作为处理讯号及运算的电子元件相对的也较以前的电子元件产生较高的热量,最常被使用的一般散热元件包含热管、散热器、均温板等元件,并透过直接与会发热之电子元件接触后进一步增加散热效能,防止电子元件温度过高而烧毁等情事。更进一步亦有设置具有强制散热效果的风扇对该散热元件进行解热,风扇确实具有提升散热之效能,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并非皆可设置风扇,故空间问题亦为一需要考量之重点之一。另该项业者提供一种以热管汽液循环概念用一蒸发腔体结合一冷凝装置并两者间由一管体进行连接进而组成一环路模组的环路热管结构,其优点自行提供一具有较佳蒸发冷凝循环效果的散热装置,该蒸发腔体里设置有可供工作液体回流储存的毛细结构,并该毛细结构设置有供蒸气流动的复数沟槽,蒸发腔体主要至少一面与发热源接触传导热量,并该蒸发腔体的毛细结构中的工作液体受热蒸发后,由该沟槽向外流动并透过连接该蒸发腔体与冷凝装置之管体向冷凝装置流动扩散,最后经过冷凝装置冷凝呈液态后回流至该蒸发腔体继续循环。目前平板式蒸发器里面的补偿腔与蒸气芯(毛细结构含蒸汽通道)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两种,一种为上、下相叠合设置,另一种则为水平放置。已知上、下相叠的平版式蒸发器其高度、厚度大,并不适合轻薄短小及设置空间有限的地方。另一已知水平设置的平版式蒸发器则需将原本相互重叠设置的补偿腔与蒸气芯改为水平并列设置,造成补偿腔的工作流体距离蒸气芯的蒸发面远,会有工作流体补偿不及造成乾烧的问题。故如何改善上述已知环路热管中的平版式蒸发器缺失则为首要之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之缺点,本技术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解决水平设置的平版式蒸发器工作流体补偿不及造成乾烧的环路热管结构。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环路热管结构,包含:一蒸发腔体、一管体、一冷凝单元;所述蒸发腔体具有一出口及一入口与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毛细结构及一补偿腔与至少一蒸气通道,所述蒸气通道一端与该出口连通;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与前述蒸发腔体之该出、入口连接,该第二端与该毛细结构相邻对应设置。所述冷凝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设于该管体之第一、二端之外部。透过将所述蒸发腔体之该入口或管体之一端与该毛细结构邻近设置,可加速该冷凝后之工作流体回流之效率,改善已知蒸发腔体中工作流体补偿不及,造成乾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主要符号说明:环路热管结构1液体通道116蒸发腔体11管体12出口111第一端121入口112第二端122容置空间113工作流体2毛细结构114汽态之工作流体21蒸气通道1141液态之工作流体22补偿腔115热源3冷凝单元13散热鳍片13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1,包含:一蒸发腔体11、一管体12、一冷凝单元13;所述蒸发腔体11为一平板式蒸发腔体,具有一出口111及一入口112与一容置空间113,该容置空间113内具有一毛细结构114及一补偿腔115与至少一蒸气通道1141,所述蒸气通道1141一端与该出口111连通,并该入口112及该出口111并非需设置于同一侧当然亦可设置于不同侧,该补偿腔115由该容置空间113与该毛细结构114共同界定,该蒸发腔体11更具有一壳体11a及一底板11b,并对应盖合组成该蒸发腔体11,所述补偿腔115与该毛细结构114呈水平对应设置。所述蒸气通道1141选择设于前述蒸发腔体11相对该毛细结构114之壁面(底板11b)或设置于该毛细结构114相对该蒸发腔体11之一侧(与热源3接触的受热面)处其中任一,本实施例以设置于该毛细结构114相对于该蒸发腔体11之一侧(与热源接触的受热面)作为说明实施例,但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毛细结构114设置于该蒸发腔体11之容置空间113内,并与该容置空间113共同界定前述补偿腔115,而该入口112与该出口111与该毛细结构114对应设置,该毛细结构114设置于该入口112与该出口111两者之间,并且该入口112相对设置于该出口111之上方,即表示该工作流体2由该入口112进入该蒸发腔体11后,又因重力驱使下可快速落入该毛细结构114中,则可进一步提升工作流体2回流之效率,并该毛细结构114吸附工作流体2饱和后,多余之工作流体2则流入补偿腔115中,当然该出、入口111、112亦可设置等高或该出口111高于入口112,仅需入口112可直接与该毛细结构114接触即可。更具有一液体通道116,该液体通道116一端与该入口112连接,所述液体通道116设于该毛细结构114一侧,并该液体通道116与蒸汽通道1141分别对应设于该毛细结构114上、下两侧。所述管体12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第二端122分别与前述蒸发腔体11之该出、入口111、112连接,该第二端122与该毛细结构114相邻设置。所述冷凝单元13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31,该散热鳍片131串套于前述管体12之第一、二端121、122之间。所述蒸气通道1141主要可提供该呈汽态之工作流体21流动进行扩散冷凝循环。更具有一工作流体2填充于前述蒸发腔体11或该管体12内,所述工作流体2具有一汽态及一液态之型态,该汽态之工作流体21与该液态工作流体22循环于该环路热管结构1整体内部。所述冷凝单元13设置于该管体12之第一、二端121、122之间,该冷凝单元13选择以复数散热鳍片或复数冷却管体其中任一所构成。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入口111与该出口112采左、右对应设置,即设置于该蒸发腔体不同侧,并且该管体12之第二端122由该入口111进入该蒸气腔体11后该第二端122延伸至该蒸气腔体11内设置有毛细结构114处之上方,令呈液态之工作流体22直接导向该毛细结构114,待毛细结构114吸附呈液态之工作流体22饱和后,多余之液态之工作流体22导向至补偿腔115进行储存,藉此有助于该液态之工作流体22可快速回流进入该毛细结构114中,并改善已知毛细结构含水不足乾烧等问题。请参阅图4,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环路热管结构1主要透过蒸发腔体11一侧(热接触面)接触热源3,并该蒸发腔体11对应接触热源3之处内部对应设有该毛细结构114,该毛细结构114内含有呈液态之工作流体22,当该蒸发腔体11接触该热源3并吸收该热源3所产生之热量时,而内部之毛细结构114受热后其内部所含的液态之工作流体22产生蒸发汽化由该毛细结构114所设置之蒸气通道1141扩散离开该毛细结构114,并因该蒸气通道1141一端直接连接该蒸发腔体11之出口111,则该汽态之工作流体21由该出口111直接向该蒸发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环路热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蒸发腔体,具有一出口及一入口与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毛细结构及一补偿腔与至少一蒸气通道,所述蒸气通道一端与该出口连通;一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与前述蒸发腔体之出、入口连接;一冷凝单元,设于前述管体之第一、二端之间;所述蒸发腔体之该入口或管体之一端与该毛细结构临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蒸发腔体,具有一出口及一入口与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毛细结构及一补偿腔与至少一蒸气通道,所述蒸气通道一端与该出口连通;一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别与前述蒸发腔体之出、入口连接;一冷凝单元,设于前述管体之第一、二端之间;所述蒸发腔体之该入口或管体之一端与该毛细结构临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气通道选择设于前述蒸发腔体相对该毛细结构之壁面或设置于该毛细结构相对该蒸发腔体之处其中任一,并该蒸气通道一端与该出口对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一工作流体填充于前述蒸发腔体或该管体内,所述工作流体具有一汽态及一液态之型态,该汽态之工作流体与该液态工作流体循环于该环路热管结构整体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蒸发腔体更具有一壳体及一底板并对应盖合构形该蒸发腔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蒸发腔体之该出口及该入口可选择设置于该蒸发腔体同一侧或不同一侧其中任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路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与该入口设置于该蒸发腔体不同侧,该管体之第二端由该蒸发腔体之入口进入该容置空间并延伸至远离该补偿腔的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柏彬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