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3292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0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20‑40份、谷壳粉10‑15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15份,聚碳酸酯1‑2份、明胶1‑2份,亚麻纤维2‑8份,氢氧化钾2‑6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3‑15份,氮丙啶2‑5份,滑石粉0.5‑1份、蓖麻油蜡5‑6份、二氧化硅粉1‑3份,四氢呋喃2‑4份,聚乙烯8‑13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1份,发泡剂2‑4份,陶土2‑4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其采取的材料对环境无害,可以降解,绿色环保,同时具有隔热效果,适用于熟食的包装。

Degradable plastic film for thermal insulation packaging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 decomposition of insulating packaging with plastic film is disclosed, by weight, including raw materials with the following weight portions: 20 straw fiber 40, 10 husk powder 15, aluminum base shaped nano material 10 15 copies, 2 copies, 1 polycarbonate gelatin 1 2 copies. Flax fiber 2 8 copies, 6 copies of 2 potassium hydroxide,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13 15 copies, 5 copies of aziridine 2, talcum powder 0.5 1 copies, 6 copies of castor oil wax 5, silica powder 1 3 copies, 4 copies of 2 tetrahydrofuran polyethylene, 8 13 copies. Organic montmorillonite 0.5 foaming agent 2 1 copies, 4 copies, 4 copies of 2 clay. The invention can decompose the plastic film for heat insulation packaging, and the materials taken by the invention are harmless to environment, can be degraded, have gree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have heat insulation effect,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packaging of cooked f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
技术介绍
塑料薄膜主要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塑料包装及塑料包装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其中又以食品包装所占比例最大,比如饮料包装、速冻食品包装、蒸煮食品包装、快餐食品包装等,这些产品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现有塑料薄膜的抗拉伸能力及刚性都较差,从而导致承载一定重量的外物时容易破裂,并给日常使用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其采取的材料对环境无害,可以降解,绿色环保可隔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20-40份、谷壳粉10-15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15份,聚碳酸酯1-2份、明胶1-2份,亚麻纤维2-8份,氢氧化钾2-6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3-15份,氮丙啶2-5份,滑石粉0.5-1份、蓖麻油蜡5-6份、二氧化硅粉1-3份,四氢呋喃2-4份,聚乙烯8-13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1份,发泡剂2-4份,陶土2-4份。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30份、谷壳粉12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份,聚碳酸酯1.5份、明胶1份,亚麻纤维4份,氢氧化钾4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5份,氮丙啶3份,滑石粉1份、蓖麻油蜡5份、二氧化硅粉2份,四氢呋喃3份,聚乙烯10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份,发泡剂2份,陶土2份。优选的,所述发泡剂为铝粉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物,其中在制备过程中氢氧化钠采用浓度为4-6%的溶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2)将步骤(1)中已准备好的各原料组分加入混炼机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温度控制为85-90℃,得到原料混合物;(3)将步骤(2)中的原料混合物加入挤压机中,挤压成型,冷却,得到塑料薄膜成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其采取的材料对环境无害,可以降解,绿色环保,该包装材料质量轻,外壁光滑,内部形成中空闭合气泡网状结构,有弹性、抗冲击、隔热性能好,本专利技术包装材料废弃到自然环境中自行生物降解,最终生成CO2、H2O及腐殖质,是EPS发泡塑料和纸浆模塑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30份、谷壳粉12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份,聚碳酸酯1.5份、明胶1份,亚麻纤维4份,氢氧化钾4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5份,氮丙啶3份,滑石粉1份、蓖麻油蜡5份、二氧化硅粉2份,四氢呋喃3份,聚乙烯10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份,发泡剂2份,陶土2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2)将步骤(1)中已准备好的各原料组分加入混炼机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温度控制为85-90℃,得到原料混合物;(3)将步骤(2)中的原料混合物加入挤压机中,挤压成型,冷却,得到塑料薄膜成品。实施例2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40份、谷壳粉15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份,聚碳酸酯1份、明胶1份,亚麻纤维5份,氢氧化钾6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5份,氮丙啶2份,滑石粉0.5份、蓖麻油蜡5份、二氧化硅粉1份,四氢呋喃4份,聚乙烯10份,纳米有机蒙脱土1份,发泡剂3份,陶土3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2)将步骤(1)中已准备好的各原料组分加入混炼机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温度控制为85-90℃,得到原料混合物;(3)将步骤(2)中的原料混合物加入挤压机中,挤压成型,冷却,得到塑料薄膜成品。实施例3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20份、谷壳粉10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份,聚碳酸酯1份、明胶1份,亚麻纤维2份,氢氧化钾2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3份,氮丙啶2份,滑石粉0.5份、蓖麻油蜡5份、二氧化硅粉1份,四氢呋喃2份,聚乙烯8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份,发泡剂2份,陶土2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2)将步骤(1)中已准备好的各原料组分加入混炼机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温度控制为85-90℃,得到原料混合物;(3)将步骤(2)中的原料混合物加入挤压机中,挤压成型,冷却,得到塑料薄膜成品。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20‑40份、谷壳粉10‑15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15份,聚碳酸酯1‑2份、明胶1‑2份,亚麻纤维2‑8份,氢氧化钾2‑6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3‑15份,氮丙啶2‑5份,滑石粉0.5‑1份、蓖麻油蜡5‑6份、二氧化硅粉1‑3份,四氢呋喃2‑4份,聚乙烯8‑13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1份,发泡剂2‑4份,陶土2‑4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20-40份、谷壳粉10-15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15份,聚碳酸酯1-2份、明胶1-2份,亚麻纤维2-8份,氢氧化钾2-6份,醋酸丁酸纤维素13-15份,氮丙啶2-5份,滑石粉0.5-1份、蓖麻油蜡5-6份、二氧化硅粉1-3份,四氢呋喃2-4份,聚乙烯8-13份,纳米有机蒙脱土0.5-1份,发泡剂2-4份,陶土2-4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解隔热包装用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秸秆纤维30份、谷壳粉12份,铝基层状纳米材料10份,聚碳酸酯1.5份、明胶1份,亚麻纤维4份,氢氧化钾4份,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国泰印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