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0744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2 1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电源电路,用于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源,所述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互感器、第一双向晶闸管、第二双向晶闸管、输入电源以及开关S;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输入电路包括与第一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第三整流二极管、可调电阻、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上述逆变电源电路,只用到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结构简单,便于拆装和检修。

Inverter power circuit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verter circuit for DC power into AC power supply, the circuit comprises a series input circuit, rectifier circuit and the output circuit;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es a transformer, connecting the first bidirectional thyristor, second bidirectional thyristor, power input and switch S; the rectification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transistor, a first transistor, a first resistor, a second resistor, and the resistor in parallel with the first capacitor, the second capacitor, second rectifier diodes, the first rectifier diode, the collector of the first transistor through third resistance grounding, the collector of the first transistor through a fourth resistor the ground; the input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control chip, second control chip, third rectifier diodes, adjustable resistor, the sixth resistor and the fourth power The fourth capacitor is grounded; the inverter power supply circuit is only used to the common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dis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电源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逆变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利用晶闸管电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这种对应于整流的逆向过程,定义为逆变。例如:应用晶闸管的电力机车,当下坡时使直流电动机作为发电机制动运行,机车的位能转变成电能,反送到交流电网中去。又如运转着的直流电动机,要使它迅速制动,也可让电动机作发电机运行,把电动机的动能转变为电能,反送到电网中去,变流器工作在逆变状态时,如果把变流器的交流侧接到交流电源上,把直流电逆变为同频率的交流电反送到电网去,叫有源逆变。如果变流器的交流侧不与电网联接,而直接接到负载,即把直流电逆变为某一频率或可调频率的交流电供给负载,则叫无源逆变。交流变频调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有源逆变除用于直流可逆调速系统外,还用于交流饶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串级调速和高压直流输电等方面。现有的逆变电源电路,结构非常复杂,造成造价昂贵,且不易修理,生产后需花大量时间检测,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的逆变电源电路。一种逆变电源电路,用于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源,所述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互感器、分别设于所述互感器的两端的第一双向晶闸管和第二双向晶闸管、设于所述第一双向晶闸管和所述第二双向晶闸管之间的输入电源以及与所述输入电源串联的开关,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输入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三极管、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第一电阻、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的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的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二整流二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一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输入电路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并联的第三整流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连接的可调电、依次与所述可调电阻串联的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上述逆变电源电路,提供所述输入电路控制选择输入的电流,通过所述整流电路将输入的电流调整到预设的大小,在通过所述输出电路中的第一晶闸二极管VT1和第二晶闸二极管VT2将整流电路中输出的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并过互感器将转变后的交流电放大到工作电压大小即可,这个电路中使用的元器件均为常见的二极管、三极管及控制芯片,结构简单,便于拆装和检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为八引脚可编程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4号接口和8号接口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1号接口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5号接口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2号接口与6号接口联通且与7号接口之间串联一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7号接口还与一所述可调电阻的调节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电阻连接,所述可调电阻的输出端依次串联所述第六电阻和一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进一步地,所述开关与所述整流电路之间还依次串联有一第五电容和一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第一控制芯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开关与所述整流电路之间串联有一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依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第一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开关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晶闸二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还设有一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与一第六电容并联;所述第二晶闸二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还设有一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与一第七电容并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之间还设有一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与一第八电容并联;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之间还设有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与一第九电容并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晶闸二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还设有一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闸二极管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晶闸二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还设有一第五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晶闸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V2均为NPN型三极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型号为NE555。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中的逆变电源电路的连接电路图;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查阅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逆变电源电路,用于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源,所述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路10、整流电路20以及输出电路3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电路用于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所述输出电路30包括依次连接的互感器T、分别设于所述互感器T的两端的第一双向晶闸管VT1和第二双向晶闸管VT2、设于所述第一双向晶闸管VT1和所述第二双向晶闸管VT2之间的输入电源CG以及与所述输入电源CG串联的开关SS,所述开关SS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20和所述输入电路10连接;可以理解的,所述整流电路20用于将待逆变的直流电的电流调整到预设的大小,所述整流电路20包括第一三极管V1、与所述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三极管V2、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V1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V2的基极之间的第一电阻R1、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V2V2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的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的第二电容C2、与所述第一三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逆变电源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变电源电路,用于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互感器、分别设于所述互感器的两端的第一双向晶闸管和第二双向晶闸管、设于所述第一双向晶闸管和所述第二双向晶闸管之间的输入电源以及与所述输入电源串联的开关,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输入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三极管、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第一电阻、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的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的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二整流二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一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输入电路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并联的第三整流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连接的可调电、依次与所述可调电阻串联的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电源电路,用于将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输入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互感器、分别设于所述互感器的两端的第一双向晶闸管和第二双向晶闸管、设于所述第一双向晶闸管和所述第二双向晶闸管之间的输入电源以及与所述输入电源串联的开关,所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输入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三极管、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第一电阻、设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的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的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二整流二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第一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输入电路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的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控制芯片、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并联的第三整流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连接的可调电、依次与所述可调电阻串联的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为八引脚可编程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4号接口和8号接口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1号接口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5号接口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2号接口与6号接口联通且与7号接口之间串联一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7号接口还与一所述可调电阻的调节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电阻连接,所述可调电阻的输出端依次串联所述第六电阻和一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祖华尚俊阮永成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禾立方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