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风春专利>正文

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8425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两组所述支撑杆固定与下管口的两侧,两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下管杆的一端,所述下管杆的另一端深入下管口内部,所述下管杆为矩形空腔结构,且下管杆底端设有开口,所述下管杆底部内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电动转轴,所述电动转轴底端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设有四组固定杆。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可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固定2根或者4根地源热泵管,防止管道上浮,不需要及时回填,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打压检漏工作,且可以针对不同的下管口,适用性高,操作方便。

Underground pipe device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t pump tube tube device, including two sets of support rod, two groups of the supporting rod and tube fixed on both sides of the roof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supporting rod at the top of the middle position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top plate is fixed with a cylinder and piston rod of the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under the rod, the other end of the pipe under the rod tube inside, the tube bar is rectangular cavity structure, and the tube bottom end of the rod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the lower rod is installed in the bottom of the fixed plate, the middle position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fixing plate is fixed with the electric rotary shaft. The electric rotating shaft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ixed block,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first fixed block is provided with four fixed rod. The invention can temporarily or permanently fix 2 or 4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pipes to prevent the pipeline from floating, without timely backfilling, and has enough time to do the pressure leak detection work, and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lower pipe openings, which has high applicability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下管
,尤其涉及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
技术介绍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是目前最节能、环保、稳定的能源利用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是以岩土体、地下水货地表为主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冷暖空调和生活热水系统。根据地能热交换系统形式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专用管道系统,是专注于地源热泵系统配套领域,针对地热能交换系统的特点量身设计,由品质卓越的HDPE管道和系列化专用配套管件组成。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源热泵的系统各种优势。在地源热泵管下管工程中,由于下井较深,井中的泥浆水对管材浮力较大,目前通用的做法是在U形弯中间部位设置一长螺栓,施工人员利用金属杆,通过长螺栓将换热管和U形弯头送到预定的深度,利用金属杆施工容易损坏管道,施工难度大,在下管完成后回填前,如果PE换热管固定不好,在浮力作用下,很容易上浮,降低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两组所述支撑杆固定与下管口的两侧,两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下管杆的一端,所述下管杆的另一端深入下管口内部,所述下管杆为矩形空腔结构,且下管杆底端设有开口,所述下管杆底部内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电动转轴,所述电动转轴底端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设有四组固定杆,且四组所述固定杆呈圆周正列设置,四组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四组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管槽,所述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圆形通孔,且电动转轴的底端贯穿圆形通孔,所述电动转轴的底部铰接有四组连接杆,且四组连接杆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四组连接杆远离电动转轴的一端均连接有弧形放置块。优选的,所述电动转轴包括底座以及底座上的转动轴、装设在该转动轴上部的转动盘、设置在转动盘上的筒体,筒体内装设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装设在转动轴上部的转动盘传动及电源连接。优选的,所述弧形放置块沿竖直方向设有置管槽,且置管槽内设有防滑纹。优选的,所述电动转轴的底端位于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且电动转轴距离第二固定块3-5厘米。优选的,两组所述支撑杆底部对称设有圆形开口,且圆形开口的直径与地源热泵管大小相匹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利用气缸以及下管杆的重力,使地源热泵管顺利的到达下管口的底部,通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固定2根或者4根地源热泵管,防止管道上浮,下管完成后,不需要及时回填,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管后的打压检漏工作,且可以调整下管处的形状,来针对不同的下管口,适用性高,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的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的第一固定板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增加耐磨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的耐磨块分布状态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杆、2顶板、3气缸、4下管杆、5固定板、6电动转轴、7第一固定块、8固定杆、9第二固定块、10置管槽、11连接杆、12弧形放置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1,两组支撑杆1固定与下管口的两侧,两组支撑杆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顶板2,两组支撑杆1底部对称设有圆形开口,且圆形开口的直径与地源热泵管大小相匹配,顶板2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气缸3,气缸3的活塞杆连接有下管杆4的一端,下管杆4的另一端深入下管口内部,下管杆4为矩形空腔结构,且下管杆4底端设有开口,下管杆4底部内安装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电动转轴6,电动转轴6包括底座以及底座上的转动轴、装设在该转动轴上部的转动盘、设置在转动盘上的筒体,筒体内装设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装设在转动轴上部的转动盘传动及电源连接,电动转轴6的底端位于第一固定块7和第二固定块9之间,且电动转轴6距离第二固定块3-5厘米,电动转轴6底端安装有第一固定块7,第一固定块7的下表面设有四组固定杆8,且四组固定杆8呈圆周正列设置,四组固定杆8远离第一固定块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块9,第一固定块7和第二固定块9的四组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管槽10,第一固定块7上开设有圆形通孔,且电动转轴6的底端贯穿圆形通孔,电动转轴6的底部铰接有四组连接杆11,且四组连接杆11呈圆周均匀分布,四组连接杆11远离电动转轴6的一端均连接有弧形放置块12,弧形放置块12沿竖直方向设有置管槽10,且置管槽10内设有防滑纹,本专利技术中,利用气缸3以及下管杆4的重力,使地源热泵管顺利的到达下管口的底部,通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固定2根或者4根地源热泵管,放置管道上浮,下管完成后,不需要及时回填,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管后的打压检漏工作,且可以调整下管处的形状,来针对不同的下管口,适用性高,操作方便。工作原理:将地源热泵管通过支撑杆1上的圆形开口,然后放置在置管槽10,根据下管口的形状,通过电动转轴6和连接杆11,使弧形放置块12,可以伸出或者收缩,可以控制为圆形或者方形下管,并同时可以下方多根地源热泵管,提高了工作效率,然后启动气缸3,将下管杆4放入下管口的底部,使地源热泵管固定。下管杆4参照图4-6,在两组支撑杆1之间设有保持架101,在保持架101的中心区域设有供所述的下管杆4插入的通孔,在通孔内设有若干位于下管杆4外围的瓦状耐磨块103且所述的瓦状耐磨块103合围形成一圈,每块瓦状耐磨块103分别通过径向弹性连接结构与通孔连接,在通孔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瓦状耐磨块103下端下方的下环形限位件104且瓦状耐磨块103的下端和下环形限位件104之间留有间隙,在通孔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瓦状耐磨块103上端上方的上环形限位件105且所述的瓦状耐磨块103上端和上环形限位件105之间留有间隙。进一步地,径向弹性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根且上下间隔设置的弹簧件106,弹簧件106的外端固定在通孔孔壁上的盲孔内,内端与瓦状耐磨块103外壁连接。其次,在下环形限位件104上端面上设有套设在合围形成一圈的瓦状耐磨块103外侧的限位套107。另外,在瓦状耐磨块103的内壁设有若干储油盲孔和设置在储油盲孔中的固体润滑剂。还有,在相邻的两块瓦状耐磨块103的外壁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拉簧。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1),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杆(1)固定与下管口的两侧,两组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顶板(2),所述顶板(2)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气缸(3),所述气缸(3)的活塞杆连接有下管杆(4)的一端,所述下管杆(4)的另一端深入下管口内部,所述下管杆(4)为矩形空腔结构,且下管杆(4)底端设有开口,所述下管杆(4)底部内安装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电动转轴(6),所述电动转轴(6)底端安装有第一固定块(7),所述第一固定块(7)的下表面设有四组固定杆(8),且四组所述固定杆(8)呈圆周正列设置,四组所述固定杆(8)远离第一固定块(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块(9),所述第一固定块(7)和第二固定块(9)的四组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管槽(10),所述第一固定块(7)上开设有圆形通孔,且电动转轴(6)的底端贯穿圆形通孔,所述电动转轴(6)的底部铰接有四组连接杆(11),且四组连接杆(11)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四组连接杆(11)远离电动转轴(6)的一端均连接有弧形放置块(12)。

【技术特征摘要】
1.地源热泵管下管装置,包括两组支撑杆(1),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杆(1)固定与下管口的两侧,两组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顶板(2),所述顶板(2)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气缸(3),所述气缸(3)的活塞杆连接有下管杆(4)的一端,所述下管杆(4)的另一端深入下管口内部,所述下管杆(4)为矩形空腔结构,且下管杆(4)底端设有开口,所述下管杆(4)底部内安装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电动转轴(6),所述电动转轴(6)底端安装有第一固定块(7),所述第一固定块(7)的下表面设有四组固定杆(8),且四组所述固定杆(8)呈圆周正列设置,四组所述固定杆(8)远离第一固定块(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块(9),所述第一固定块(7)和第二固定块(9)的四组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管槽(10),所述第一固定块(7)上开设有圆形通孔,且电动转轴(6)的底端贯穿圆形通孔,所述电动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风春
申请(专利权)人:陈风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