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793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包括:至少两根固定在水中的固定桩,能够沿所述固定桩与水位涨落上下同步移动的浮箱平台,所述的浮箱平台通过带有台阶的舷梯与河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浮箱平台沿固定桩随水位上下移动的方式不需任何人力、动力和能源,可灵活、自动调节适应水位变化。同时利用四连杆机构使舷梯的台阶保持水平,为游客上下游船提供了安全方便的踏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原理简单,所需材料普通易得,便于实施,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尤其适用于河、湖风景游览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是一种河岸、海岸或港口的防护构筑物,是一种供游客上下游船的游乐设施。
技术介绍
传统的游览码头是固定的,在干旱季节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固定的码头台面与水面上的游船形成一定的高差,高差大小不确定。船和码头之间为行人方便通常使用一条倾斜的跳板,当水位高差较大时,跳板的倾斜度较大,给游客上下船只造成了不便,特别是当跳板被水打湿时,湿滑的跳板特别容易使人滑倒,给码头管理和游客带来极大不便,严重时威胁人身安全。由于是游乐设施,为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对游船码头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所述的码头采取与停靠游船同时上下浮动平台和可以改变台阶高度的舷梯,使游客上下船只更加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包括:至少两根固定在水中的固定桩,能够沿所述固定桩与水位涨落上下同步移动的浮箱平台,所述的浮箱平台通过带有台阶的舷梯与河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浮箱平台水平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水平面上设置至少两个穿过固定桩的桩孔。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桩为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的桩孔为圆形或长圆形。进一步的,所述的舷梯包括:固定在岸边或浮箱平台上的立柱,所述的立柱通过铰链与上舷梁和下舷梁连接,所述的上舷梁和下舷梁之间通过铰轴与多个梁肋连接,所述的梁肋一端固定连接台阶,所述的立柱、上舷梁、下舷梁、梁肋平行四边形四连杆机构。进一步的,所述的梁肋与台阶成T形构成。进一步的,所述的舷梯两侧的下舷梁外侧设置防护栏杆。进一步的,所述的舷梯与浮箱平台是搭接或铰接。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的浮箱平台沿固定桩随水位上下移动的方式不需任何人力、动力和能源,可灵活、自动调节适应水位变化。同时利用四连杆机构使舷梯的台阶保持水平,为游客上下游船提供了安全方便的踏板,本技术原理简单,所需材料普通易得,便于实施,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尤其适用于河、湖风景游览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所述码头的立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所述码头的平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所述舷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所述T型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是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至少两根固定在水中的固定桩1,能够沿所述固定桩与水位涨落上下同步移动的浮箱平台2,所述的浮箱平台通过带有台阶的舷梯3与河岸4连接。本实施例的主要思路是:一是游船应停靠在水中一个相对稳定的设施(浮箱平台)附近,浮箱平台在水中既不随意摇摆,又能随水位涨落自行调节高度,始终与游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二是由浮箱平台走上堤岸时,斜搭的舷梯会因平台的起降而改变角度,台阶会因此变得倾斜,形成新的危险,这就需要设计一套连杆机构,让台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这样,就能确保人员安全了。因此,本实施例包括两部分:浮箱平台和舷梯。浮箱平台可自动适应水位变化,防止在风、波浪等作用下随意摇摆,且能锚固游船的浮箱平台,见图1。浮箱平台是由钢板焊接的长方体箱体,因为是中空的,所以能始终浮在水面上。水位变化时,为防止浮箱平台在水平、竖直平面内产生不同方向摇摆,必须使浮箱仅在垂直平面内运动,这就需设置竖向桩(固定桩)加以控制,根据水位变化幅度确定一定长度的滑道,固定桩布置在滑道内,滑道可看作为一条水平线段,竖向桩可看作为一条竖向线段,两线段垂直相交,构成一竖直平面,设置两个滑道,如图2所示,这样浮箱只能在两个滑道所在的两个竖直、平行的平面之间运动,即浮箱只能在竖直平面内运动,不会产生水平平面内的运动和摇摆。限位装置就是在浮箱上设置两个桩孔,作为固定桩的滑道,每一桩孔(滑道)内设一固定桩。桩孔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固定桩截面相同的桩孔,或者是长孔。固定桩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则桩孔的形状也为圆形,这样的桩孔约束了浮箱平台不能水平方向移动,只能上下移动。这种情况适应于舷梯搭接在浮箱平台上。当浮箱平台随水位上下浮动的时候,由于舷梯一端铰接在岸上,而另一端与浮箱平台是搭接的,允许两者之间的搓动,不会使两者之间发生干涉。桩孔的形状也可以是长孔,桩孔的长度根据水位变化幅度确定,桩孔的宽度与桩的直径相同。这种情况适应于舷梯与浮箱平台铰链连接。当浮箱平台随水位上下浮动时,由于舷梯一端铰接在岸上,另一端与浮箱平台铰接,为适应舷梯的位置变化,浮箱平台不但要上下移动,还要前后移动。固定桩的直径由浮箱所受的水平力决定,桩可由钢筋混凝土或木材制成,固定桩同时还是游船停靠时的锚固装置,一举多得。本实施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可自动适应水位变化的舷梯,舷梯一端铰接于岸边,另一端搭接或铰接于浮箱平台。舷梯可以使用四连杆机构使舷梯的台阶始终保持平行。当浮箱平台和舷梯铰接时,舷梯以岸上铰接轴为圆心作圆弧运动以适应水位变化,且在运动中,其台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当水位变化时,由于浮力作用,浮箱平台自动沿直线形孔洞滑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弧运动,同时,舷梯相应旋转,在运动中,网格轴系统统一、协调旋转,使舷梯中的台阶面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避免浮箱摇晃、台阶倾斜,可保证乘客安全、舒适地上下岸,可有效保证乘客的安全性、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码头本身的安全。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实施例的改进,是实施例一个细化。本实施例所述的浮箱平台水平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水平面上设置至少两个穿过固定桩的桩孔,如图1所示。浮箱平台的水平形状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方形的或其他多边形。其形状主要是为了方便停靠船只。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是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是上述实施例关于固定桩和桩孔形状的细化。本实施例所述的固定桩为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的桩孔为圆形或长圆形。固定桩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相应的,桩孔的形状与固定桩的截面形状相适应。桩孔还可以是长孔,使浮箱平台不但可以上下运动,还可以沿长孔方向水平移动。这种长孔是为了适应舷梯两端都是铰接的情况。如果舷梯是搭接在浮箱平台上的时候,桩孔可以是长孔,也可以不是长孔。当舷梯和浮箱平台是铰接时,使用桩孔应当为长孔,长孔ΔL的计算如下:式中:H1—高水位、H2—低水位、H3—堤岸高程、α—高水位时,舷梯与堤岸垂直面的夹角、β—低水位时,舷梯与堤岸垂直面的夹角,如图1所示。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是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是上述实施例关于舷梯的细化。本实施例所述的舷梯包括:固定在岸边或浮箱平台上的立柱301,所述的立柱通过铰轴与上舷梁302和下舷梁303连接,所述的上舷梁和下舷梁之间通过铰链与多个梁肋304连接,所述的梁肋固定连接台阶305,所述的立柱、上舷梁、下舷梁、梁肋平行四边形四连杆机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利用平行四边形四连杆机构的原理,当立柱是竖直的,与上下舷梁与立柱的交接也保持竖直,则各个梁肋可以与立柱保持平行的运动,只要台阶平面与梁肋垂直固定,则梁肋上的所有台阶平面也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实施例五、本实施例是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是上述实施例关于梁肋与台阶的细化。本实施例所述的梁肋与台阶成T形构成。舷梯由上、下舷梁及梁肋和固定连接在梁肋上的台阶组成,其上下舷梁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固定在水中的固定桩,能够沿所述固定桩与水位涨落上下同步移动的浮箱平台,所述的浮箱平台通过带有台阶的舷梯与河岸连接;所述的浮箱平台水平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水平面上设置至少两个穿过固定桩的桩孔;所述的固定桩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的桩孔为圆形或长圆形;所述的舷梯包括:固定在岸边或浮箱平台上的立柱,所述的立柱通过铰轴与上舷梁和下舷梁连接,所述的上舷梁和下舷梁之间通过铰轴与多个梁肋连接,所述的梁肋一端固定连接台阶,所述的立柱、上舷梁、下舷梁、梁肋形成使所有台阶平面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的平行四边形四连杆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自动调节游览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固定在水中的固定桩,能够沿所述固定桩与水位涨落上下同步移动的浮箱平台,所述的浮箱平台通过带有台阶的舷梯与河岸连接;所述的浮箱平台水平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水平面上设置至少两个穿过固定桩的桩孔;所述的固定桩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的桩孔为圆形或长圆形;所述的舷梯包括:固定在岸边或浮箱平台上的立柱,所述的立柱通过铰轴与上舷梁和下舷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换营王幸福杜学君李惠英廉铁辉秦继辉孙蓟明李继明宁金钢穆迅王云静孙炳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