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8463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一对纵梁,以及使纵梁彼此连接的横梁组件,横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还包括沿将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连接的第一纵梁组,以及由第三横梁向车辆头部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纵梁组;第一纵梁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纵梁,第二纵梁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纵梁,各第二分纵梁与各第一分纵梁一一对应以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及车辆上装设有如上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可保证后地板处框架结构的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可横梁的刚度及抗弯性,也可保证车身传力通道的一惯性,而可提升车辆后地板的整体模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后悬较短的车型上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的车身,以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是车辆车身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于支撑后地板,以及用于相关结构件的安装布置。现有车辆的后地板梁框架结构多为由横梁及纵梁交叉排布组成,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存在纵梁传力不充分、整体刚度不足,以及横梁结构偏弱易产生弯折等问题,从而会对后地板的整体模态造成影响,同时也存在后地板凹陷失效等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以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升后地板的整体模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梁,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一对纵梁彼此连接的横梁组件,所述横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靠近于所述车辆的尾部设置;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靠近车辆头部一侧,且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距设置;第三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靠近车辆头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间距设置;第一纵梁组,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纵梁;第二纵梁组,由所述第三横梁向车辆头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纵梁;所述各第二分纵梁与各第一分纵梁一一对应以位于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梁组将所述一对纵梁之间的距离等距离分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纵梁和所述第二分纵梁的长度相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纵梁组将所述一对纵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围构的区域等面积分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纵梁与所述第三横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一分纵梁与所述第三横梁的连接点,于所述第三横梁上交错设置(解释交错设置,即一个连接点在横梁的上方,另一个则在下方,提高碰撞里传递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因与所述第二横梁相接,而包括分置于所述第二横梁两侧的第一支纵梁和第二支纵梁,所述第三横梁连接于两侧的第二支纵梁之间,且所述第三横梁相交于所述第二支纵梁的中部。进一步的,所述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及第一分纵梁、第二分纵梁至少其一为横截面具有空腔的中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通过各横梁及纵梁组和两侧的纵梁之间连接成网状结构,可保证后地板处框架结构的结构强度及可靠性,通过纵梁组于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的连接,可提升第二横梁及第三横梁的刚度,提高其抗弯性,而通过使第一分纵梁和第二分纵梁一一对应位于同一直线上,也能够保证在碰撞时车身传力通道的一惯性,有效保证传力的可靠性,从而可提升车辆后地板的整体模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在所述车身上装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同时,本专利技术也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及车辆与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纵梁,2-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第三横梁,5-第一分纵梁,6-第二分纵梁,11-第一支纵梁,12-第二支纵梁。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其适用于后悬较短的车辆上,以可提升车辆后地板的整体模态,保证后地板处结构的可靠性。如图1中所示,该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梁1,在两侧的纵梁1之间连接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组件。该横梁组件具体包括连接于两侧的纵梁1之间,并靠近于车辆的尾部,也即以图1中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连接于两侧的纵梁1顶部之间的第一横梁2。本实施例中,横梁组件还进一步包括相对于第一横梁2而靠近于车辆头部一侧布置的连接于两侧的纵梁1之间的第二横梁3,以及相对于第二横梁3靠近于车辆头部一侧布置的连接于两侧纵梁1之间的第三横梁4。第二横梁3与第一横梁1之间间距设置,同时,第三横梁4与第二横梁3之间也间距设置。本实施例中横梁组件还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将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连接的第一纵梁组,以及连接于第三横梁4上,并由第三横梁4向车辆头部方向延伸的第二纵梁组。如图1中所示,第一纵梁组具体包括两个连接在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之间的并排布置的第一分纵梁5,第二纵梁组则具体包括两个连接于第三横梁4上的连个并排布置的第二分纵梁6。本实施例中第一纵梁组和第二纵梁组中的各第一分纵梁5和各第二分纵梁6一一对应而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可保证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中的碰撞力传力通道的一惯性,而确保碰撞力传递的可靠性。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因第一横梁2与第二横梁3之间的区域不是车辆上的主要承重位置,因而除两侧的纵梁1之外,在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之间不连接其它梁体,由此可有利于车辆结构的轻量化。本实施例中第一纵梁组也将两侧纵梁1之间的距离等距离分隔,也即两个第一分纵梁5距离各自一侧的纵梁1之间的距离相等,由此可使得第一纵梁组及第二纵梁组在两侧纵梁1之间的布置更为规则,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纵梁5和第二分纵梁6的长度也相等,而在前述的使第一纵梁组与两侧的纵梁1之间的距离相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纵梁组也将两侧的纵梁1及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所围构成的区域等面积分隔,也即两个第一分纵梁5与两侧的纵梁1之间,以及两个第一分纵梁5之间所围构成的面积均相等,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纵梁组在框架结构中布置的规则性,而提高框架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为在保证框架结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提升其在车辆碰撞时对碰撞力的缓冲吸收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分纵梁6与第三横梁4的连接点,与第一分纵梁5和第三横梁4的连接点,也于第三横梁4上交错设置。该交错设置也即第一分纵梁5与第三横梁4的连接点,以及第二分纵梁6和第三横梁4的连接点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而不为处于沿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的同一直线上。通过两个连接之间的交错设置,在车辆碰撞时,可通过两连接点于第三横梁4处的相对运动而溃缩吸能,以提高对碰撞力的缓冲吸收。本实施例中如1中所示,两侧的纵梁1因与第二横梁3的连接而包括分置在第二横梁3两侧的第一支纵梁11和第二支纵梁12,第三横梁4即连接在两侧的第二支纵梁12之间,且第三横梁4也连接于两侧的第二支纵梁12的中部,由此可使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布置的较为均匀,从而可使得第二横梁3及第三横梁4处整体受力均匀,以避免影响框架结构的局部模态。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框架结构的结构强度,纵梁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第三横梁4,以及第一分纵梁5和第二分纵梁6中的一个或多个也为横截面具有空腔的中空结构,以利用中空结构梁体的特点确保各梁体结构自身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框架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及车身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梁(1),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一对纵梁(1)彼此连接的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2),靠近于所述车辆的尾部设置;第二横梁(3),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2)靠近车辆头部一侧,且所述第二横梁(3)与所述第一横梁(2)间距设置;第三横梁(4),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3)靠近车辆头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横梁(4)与所述第二横梁(3)间距设置;第一纵梁组,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纵梁(5);第二纵梁组,由所述第三横梁(4)向车辆头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纵梁(6);所述各第二分纵梁(6)与各第一分纵梁(5)一一对应以位于同一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梁(1),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一对纵梁(1)彼此连接的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2),靠近于所述车辆的尾部设置;第二横梁(3),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2)靠近车辆头部一侧,且所述第二横梁(3)与所述第一横梁(2)间距设置;第三横梁(4),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3)靠近车辆头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横梁(4)与所述第二横梁(3)间距设置;第一纵梁组,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二横梁(3)和第三横梁(4)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纵梁(5);第二纵梁组,由所述第三横梁(4)向车辆头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纵梁组包括两个于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纵梁(6);所述各第二分纵梁(6)与各第一分纵梁(5)一一对应以位于同一直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组将所述一对纵梁(1)之间的距离等距离分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纵梁(5)和所述第二分纵梁(6)的长度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檀庆榜朱春明刘磊谭欢沈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