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1341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包括,植入式安装盒,用于植入人体内,内部设有电源、控制电路和微型电磁泵;第一管道,一端位于颅腔内,另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道末端,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值,并在接收到压力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开启,在接收到压力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关闭;第二管道,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另一端通入到腹腔或胸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可完全植入人体内,通过传感器来感应颅内压力,通过控制微型电磁泵的运转来主动将脑脊液抽到胸腔或腹腔内,降低颅内压力,能够及时降低颅内压力,保证患者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及方法,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颅内-胸腔腹腔分流手术是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的常用手术方式。颅内-胸腔腹腔分流手术后,通过在颅内和腹腔之间置入一根引流管,将颅内中多余的脑脊液分流入胸腔或腹腔(脑脊液会在胸腔或腹腔被组织吸收),从而降低患者颅内压力,但过度引流会导致颅内低压,引起脑内出血等神经并发症。因此,如何根据颅内压实时监测结果精准调节脑脊液分流量,是保证患者术后安全的关键问题。目前,颅内-胸腔腹腔分流手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引流方式,另一种是无创式,外引流是通过引流管从体外链接颅内和胸腔腹腔,由于引流管位于体外,通过外接压力传感器和监护仪很容易实现了根据颅内压反馈调节引流量。但是,外引流方式在患者身上有创口,容易导致感染。现有的颅内-胸腔腹腔分流手术通常采用无创式,即通过将引流管植入人体内从而实现不用在人体表面形成创口。中国专利文献CN103768704A公开了一种基于颅内压反馈调节脑室内脑脊液引流量的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来监控颅内压力,然后控制引流管的通断来实现将颅内脑脊液导入腹腔内。然而该专利采用的是被动通断,如果腹腔与颅内压力差过小会导致颅内脑脊液的流出速度过慢,无法及时降低颅内压力,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脑脊液引流装置无法及时降低颅内压力、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包括,植入式安装盒,用于植入人体内,内部设有电源、控制电路和微型电磁泵;第一管道,一端位于体内需引流处,另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道末端,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值,并在接收到压力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开启,在接收到压力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关闭;第二管道,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另一端通入到腹腔或胸腔内。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所述第一管道具有并列两个通道,其中较大横截面的通道为颅内积液的通道,横截面较小的通道具有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所述第二管道的末端为向内卷曲的螺旋形。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所述植入式安装盒内还安装有流量计。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所述植入式安装盒内、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第一管道包括直软管段、预定型形成的螺旋软管段、管末段,螺旋软管段完全包围住管末段,管末段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螺旋软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开口,开口的中轴为螺旋软管段的轴面上、且朝向螺旋软管段的中心。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螺旋软管段上开口的直径相等,为管道内径的0.5-1倍,但是相邻两个开口的距离离管末段末端越远时距离越近。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螺旋软管段上相邻两个开口之间距离相等,开口的直径离管末段末端越远时直径越小。优选的,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所述第二管道的末端为向内卷曲的螺旋形,除了末端为开口外,靠近第二管道的末端的管道侧壁上也开设有若干开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颅内抽液控制方法,采用上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包括以下步骤,S1:压力传感器监控颅内压力,将压力值传输给控制电路;S2:控制电路接受到压力值后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压力值大于预设值则控制微型电磁泵进行抽液;S3:微型电磁泵工作一段时间T后,微型电磁泵停止一段时间后,再次由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值并重复S2,T=K·A/C,其中,T为时间s,A为(当前压力值-预设值)*100/预设值,C为抽液流量mL/s,K为常数2-2.5,单位为mL;在此过程中,只要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低于预设值,则立即停止微型电磁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可完全植入人体内,通过传感器来感应颅内压力,通过控制微型电磁泵的运转来主动将脑脊液抽到胸腔或腹腔内,降低颅内压力,能够及时降低颅内压力,保证患者健康。(2)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为螺旋形可以防止管道末端戳伤人体组织。(3)本专利技术的体内引流装置,第一管道上开口的分布方式,可以使抽液口沿管道排布,使得一个较大区域内的液体都可以被抽走,防止在一点吸力过大,同时相邻两个开口的距离变化或者直径变化均是为了使各个开口的压力保持尽可能均匀的吸力。(4)本专利技术的颅内引流控制方法,通过上述对微型电磁泵的控制,在微型电磁泵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运行一段时间,传感器处颅内压力与其他区域颅内压力平均后,再由传感器测量一次颅内压力,之后重复进行抽液和测量步骤,直至颅内压力低于预设值,可以防止微型电磁泵过度抽液导致颅内压力过低,提高装置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植入式医疗器械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植入式安装盒内的结构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体外装置的结构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管道螺旋软管段和管末段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植入式安装盒;2-第一管道;21-微型电磁泵;22-止回阀;23-直软管段;24-螺旋软管段;25-管末段;3-第二管道;4-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可用于颅内,眼内腔内,胸腔内等的引流;以下介绍颅内引流装置,包括,植入式安装盒1,如图1和2所示,用于植入人体内,内部设有电源(充电电池)、控制电路(第一控制器)、微型电磁泵21(可以为蠕动泵、步进泵)、流量计(用于计量流过脑脊液的量)、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22(防止脑脊液回流)、第一通讯模块;第一管道2,一端位于颅内,另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第一管道具有并列两个通道(使第一管道2便于手术植入),其中较大横截面的流通管道211为颅内积液的通道,横截面较小的电线管道212具有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第一管道包括直软管段23、螺旋软管段24(通过预定型形成)、管末段25,螺旋软管段22完全包围住管末段25(螺旋软管段24至少形成一圈),管末段25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螺旋软管段2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开口221(通常为4-5个),开口221的中轴为螺旋软管段24的轴面上、且朝向螺旋软管段24的中心,开口221有两种布置形式,第一种形式,开口221的直径相等,大约为管道内径的0.5-1倍,但是相邻两个开口221的距离离管末段25末端越远时距离越近,比如4个开口221时,距离管末段25最近的开口221距离管末段25末端的距离为5-8mm、其余3个开口221与前一开口221之间的距离为8-12mm、12-16mm、15-20mm;第二种形式,相邻两个开口221之间距离相等,但是开口221的直径离管末段25末端越远时直径越小,比如4个开口221时,离管末段25末端距离从近到远,开口221的直径分别为10-15mm、8-10mm、5-8mm、5-8mm。上述开口221的分布方式,可以使抽液口沿管道排布,使得一个较大区域内的液体都可以被抽走,防止在一点吸力过大,同时相邻两个开口221的距离变化或者直径变化均是为了使各个开口221的压力保持尽可能均匀的吸力。压力传感器4,设置在第一管道2末端,与控制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式安装盒,用于植入人体内,内部设有电源、控制电路和微型电磁泵;第一管道,一端位于体内需引流处,另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道末端,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值,并在接收到压力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开启,在接收到压力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关闭;第二管道,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另一端通入到腹腔或胸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式安装盒,用于植入人体内,内部设有电源、控制电路和微型电磁泵;第一管道,一端位于体内需引流处,另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道末端,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值,并在接收到压力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开启,在接收到压力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微型电磁泵关闭;第二管道,一端与微型电磁泵连接,另一端通入到腹腔或胸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具有并列两个通道,其中较大横截面的通道为颅内积液的通道,横截面较小的通道具有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的末端为向内卷曲的螺旋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安装盒内还安装有流量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安装盒内、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管道包括直软管段、预定型形成的螺旋软管段、管末段,螺旋软管段完全包围住管末段,管末段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螺旋软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开口,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玉惠张新国蒋军庭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