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庭星专利>正文

旅行箱箱体下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134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旅行箱箱体下盖,具有边框和箱体面板,在边框的内周面的底部形成向边框的内侧凸起的凸台,箱体面板的周面与凸台的凸起面的一部分贴合,边框的底部周边向边框的内侧延伸形成能够搭盖箱体面板的底面边缘的限位边,在凸台与箱体面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与限位边配合从而将箱体面板固定在边框的底部的“Z”字形固定件,“Z”字形固定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横板和设置在两个横板之间的纵板,其中一个横板与箱体面板的顶面贴合,纵板与凸台的凸起面的剩余部分贴合,另一个横板与凸台的凸起侧面贴合,纵板与凸台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边框的右侧板上穿设有拉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旅行箱箱体下盖的结构更稳定。

Suitcase case lower cov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ravel box cover, with frame and box panel at the bottom of the week in the border form to bosses at the raised border, box panel periphery and the convex convex surface part fit, limiting the bottom border of the form to a surrounding extension box panel bottom cover the inner side of the frame surface edge to edge, and can limit is set betwee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oss and the edge of the box panel with which box panel frame fixed on the bottom of the \Z\ shaped fixing piece, \Z\ shaped fixture includes parallel and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plate set between two the top surface of the device, with a transverse plate and the panel of the box body, the remaining part of the vertical plate and the fitting convex convex, convex side with another transverse plate and the convex table, between the vertical plate and the lug boss is fixed by a screw.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structure of the lower cover of the suitcase box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is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旅行箱箱体下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箱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旅行箱箱体下盖。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旅行箱普遍使用由边框和布料进行组合或者由塑性材料注塑一体成型而得到的旅行箱箱体下盖,这类旅行箱箱体下盖能够承受的压力非常小,在托运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无法很好地保护内部拉杆结构,严重时,更会出现整体断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稳定、承压能力更强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旅行箱箱体下盖,具有由四个侧板包围形成且顶部与底部开口的边框和能够覆盖所述边框的底部的开口的箱体面板。所述四个侧板分别形成为所述边框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在所述边框的内周面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凸起的凸台,所述箱体面板的周面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一部分贴合。所述边框的底部周边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延伸形成能够搭盖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面边缘的限位边。在所述凸台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位边配合从而将所述箱体面板固定在所述边框的底部的“Z”字形固定件,所述“Z”字形固定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横板和设置在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纵板,其中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剩余部分贴合,另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侧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边框的右侧板上穿设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杆部和手提部。所述杆部包括内部中空的内杆和内部中空的外杆,所述内杆的左端能够插入所述外杆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外杆的轴线方向在所述外杆的内部滑动,在所述内杆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杆,在所述定位杆的左端通过中心轴线与所述定位杆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定位弹簧连接有定位钢珠。在所述内杆的左端、所述外杆的左端和所述外杆的右端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定位钢珠穿过的定位孔。所述手提部包括外壳和定位调节按钮,所述外壳与所述内杆的右端连接,所述定位调节按钮通过按钮弹簧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按钮弹簧的中部连接。所述外杆的右端与所述边框的右侧板连接,所述外杆的左端通过固定构件与所述边框的左侧板的内侧面连接。另外,技术方案2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1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与所述边框的左侧板的内侧面通过螺钉连接的“L”形连接片和一端与所述“L”形连接片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外杆的左端连接的连接杆。另外,技术方案3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2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右侧板的与所述外杆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加强板。另外,技术方案4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3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左侧板的底部的两个角上对称设置有万向轮。另外,技术方案5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1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边框的右侧板上还设置有正提手。另外,技术方案6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5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边框的前侧板上设置有侧提手。另外,技术方案7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1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边框的后侧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支撑块。另外,技术方案8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1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还包括箱体下盖内衬,所述箱体下盖内衬包括覆盖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面布料和覆盖所述边框的周面布料,所述底面布料的边缘与所述周面布料的边缘通过拉链连接,所述周面布料通过螺钉与所述边框连接。另外,技术方案9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8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在所述周面布料与所述边框之间设置螺钉的部位设置有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垫片。另外,技术方案10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在技术方案1的旅行箱箱体下盖中,所述边框和所述箱体面板均由铝板制成,在所述边框和所述箱体面板的外表面均涂有防氧化涂层。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旅行箱箱体下盖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在现有技术中,普通旅行箱箱体下盖通常由边框和布料进行组合或者由塑性材料注塑一体成型而得到,这类旅行箱箱体下盖能够承受的压力非常小,在托运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无法很好地保护内部拉杆结构,严重时更会出现整体断裂现象。相对于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提供了一种由边框和箱体面板构成的旅行箱箱体下盖,并由“Z”字形固定件对其进行固定,通过这样的结构,使“Z”字形固定件能够承担作用在箱体面板上的大部分的压力,进而减轻箱体面板对边框造成的压力,避免边框或箱体面板在压力作用下损坏,同时,对旅行箱箱体下盖内部的拉杆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边框与箱体面板之间可拆卸安装,制造工艺简单,同时更容易对边框或箱体面板进行维修,“Z”字形固定件的使用保证了边框与箱体面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的拉杆结构的内杆能够相对外杆滑动并通过钢珠进行定位,定位后,出行者通过手提部拉动内杆,从而拖动整个旅行箱相对地面移动,拉杆结构的设置使出行者能够携带旅行箱便利出行。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固定构件包括与边框的左侧板的内侧面通过螺钉连接的“L”形连接片和一端与“L”形连接片连接且另一端与外杆的左端连接的连接杆,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外杆能够通过固定构件与左侧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延长拉杆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了外杆在箱体内部晃动从而对箱体内部的物品造成损坏。另外,“L”形连接杆的使用,与普通的直杆连接相比,保证了连接杆与左侧板的内侧面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左侧板的内侧面与外杆之间的连接更稳固。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在右侧板的与外杆连接的部位设置加强板,通过这样的结构,增加了右侧板的与外杆连接的部位的强度,使右侧板与外杆之间的连接更稳固。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在左侧板的底部的两个角上对称设置有万向轮,通过这样的结构,与设置普通轮相比,使旅行箱整体能够在万向轮的作用下向多个方向拉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省力。根据技术方案5和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在边框的右侧板上设置有正提手,在边框的前侧板上设置有侧提手,通过提手的设置,使出行者在出行地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可手提旅行箱前进。根据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在边框的后侧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支撑块,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在侧面方向放置旅行箱时,能够利用该支撑块对旅行箱进行支撑,从而避免后侧板的外侧面直接与地面接触而被磨损。根据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旅行箱箱体下盖还包括箱体下盖内衬,箱体下盖内衬包括覆盖箱体面板的底面布料和覆盖边框的周面布料,底面布料的边缘与周面布料的边缘通过拉链连接,周面布料通过螺钉与边框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使箱体内部的物品能够通过箱体下盖内衬与箱体面板隔离开,从而避免箱体中的物品与箱体内部的拉杆结构或者“Z”字形固定件等直接接触而被钩挂损坏,另外,通过设置底面布料的边缘与周面布料的边缘之间通过拉链连接,使在箱体内部的拉杆结构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拉开拉链对拉杆进行维修。根据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在周面布料与边框之间设置螺钉的部位设置有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垫片,通过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减缓螺钉作用在周面布料上的压力,避免周面布料自安装螺钉处破损。根据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边框和箱体面板均由铝板制成,在边框和箱体面板的外表面均涂有防氧化涂层,通过这样的结构,与使用布料或聚氯乙烯等塑性材料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旅行箱箱体下盖的结构更稳定,同时,其能够承受的压力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旅行箱箱体下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旅行箱箱体下盖,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四个侧板包围形成且顶部与底部开口的边框和能够覆盖所述边框的底部的开口的箱体面板,所述四个侧板分别形成为所述边框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在所述边框的内周面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凸起的凸台,所述箱体面板的周面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一部分贴合,所述边框的底部周边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延伸形成能够搭盖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面边缘的限位边,在所述凸台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位边配合从而将所述箱体面板固定在所述边框的底部的“Z”字形固定件,所述“Z”字形固定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横板和设置在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纵板,其中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剩余部分贴合,另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侧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边框的右侧板上穿设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杆部和手提部,所述杆部包括内部中空的内杆和内部中空的外杆,所述内杆的左端能够插入所述外杆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外杆的轴线方向在所述外杆的内部滑动,在所述内杆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杆,在所述定位杆的左端通过中心轴线与所述定位杆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定位弹簧连接有定位钢珠,在所述内杆的左端、所述外杆的左端和所述外杆的右端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定位钢珠穿过的定位孔,所述手提部包括外壳和定位调节按钮,所述外壳与所述内杆的右端连接,所述定位调节按钮通过按钮弹簧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按钮弹簧的中部连接,所述外杆的右端与所述边框的右侧板连接,所述外杆的左端通过固定构件与所述边框的左侧板的内侧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旅行箱箱体下盖,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四个侧板包围形成且顶部与底部开口的边框和能够覆盖所述边框的底部的开口的箱体面板,所述四个侧板分别形成为所述边框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在所述边框的内周面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凸起的凸台,所述箱体面板的周面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一部分贴合,所述边框的底部周边向所述边框的内侧延伸形成能够搭盖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面边缘的限位边,在所述凸台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位边配合从而将所述箱体面板固定在所述边框的底部的“Z”字形固定件,所述“Z”字形固定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横板和设置在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纵板,其中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箱体面板的顶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面的剩余部分贴合,另一个所述横板与所述凸台的凸起侧面贴合,所述纵板与所述凸台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边框的右侧板上穿设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杆部和手提部,所述杆部包括内部中空的内杆和内部中空的外杆,所述内杆的左端能够插入所述外杆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外杆的轴线方向在所述外杆的内部滑动,在所述内杆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杆,在所述定位杆的左端通过中心轴线与所述定位杆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定位弹簧连接有定位钢珠,在所述内杆的左端、所述外杆的左端和所述外杆的右端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定位钢珠穿过的定位孔,所述手提部包括外壳和定位调节按钮,所述外壳与所述内杆的右端连接,所述定位调节按钮通过按钮弹簧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庭星
申请(专利权)人:徐庭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