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9209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3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动充气救生护腕,主要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充气按钮、弹簧、推动板、充气气瓶和顶针,所述推动板与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气瓶腔内壁连接,所述顶针与充气气瓶的瓶口相对应,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和充气气囊,所述腕带一端与充气外壳连接,所述腕带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出现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危险状况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救,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避免了儿童穿救生衣时,儿童的头部会卡在救生衣的脖颈处,导致儿童呼吸不顺畅等现象的发生,大大减少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Automatic inflatable life saving wrist guar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inflatable life saving wrist guard, which mainly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lifesaving equipment. Including charging device, airbag device and wristband, the inflatable device includes an inflatable, inflatable shell button, a spring, a push plate, pneumatic cylinders and thimble, the push plate and the end of the spring is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of the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cavity of the bottle, bottle filling gas cylinder thimb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 airbag airbag device comprises a housing and an inflatable airbag, wherein one end of the strap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flatable shell,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bag strap.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when the hands and feet cramps, weakness and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 the utility model can timely rescue,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to avoid the child to wear a life jacket, the head of the child will be stuck in the neck of the lifejacket, causing children's breathing is not smooth and other phenomena happen, greatly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drowning accid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充气救生护腕
本技术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
技术介绍
目前,救生衣得到了很大的推广,适用于很多的领域。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就起不到防护作用。儿童在使用救生衣时,救生衣不能完全紧贴身体,导致不能在水中很好的活动。以及在水中使用时,儿童的头部会卡在救生衣的脖颈处,导致儿童呼吸不顺畅。进行水上娱乐活动时,难免会出现危险的突发情况,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导致每年儿童溺水事故时常发生,哪怕是优秀的游泳健将,也会突然面临紧急状况无法自救而造成溺水,特别是体力较差、水性不好的儿童。所以目前急需一种便携式救生装置,当出现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危险状况时能够及时自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当出现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危险状况时,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救,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避免了儿童穿救生衣时,儿童的头部会卡在救生衣的脖颈处,导致儿童呼吸不顺畅等现象的发生,大大减少了溺水事故的发生。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充气按钮、弹簧、推动板、充气气瓶和顶针,所述充气外壳内设有气瓶腔,所述充气按钮设置在充气外壳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与充气外壳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一端穿入气瓶腔与推动板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与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气瓶腔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远离弹簧的一侧与充气气瓶底部连接,所述顶针设置在充气外壳远离弹簧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与充气气瓶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的顶壁上靠近顶针一侧设有通气口,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和充气气囊,所述气囊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所述壳体和顶盖围成气囊腔,所述充气气囊设置在气囊腔内,所述充气气囊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通气口密封连接,所述顶盖一端与壳体铰接,所述顶盖另一端与壳体侧壁卡接,所述腕带一端与充气外壳连接,所述腕带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所述腕带包括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魔术贴包括抓刺部和毛囊部,所述第一腕带与气囊外壳连接,所述抓刺部设置在第一腕带上远离气囊外壳一端,所述第二腕带与充气外壳连接,所述毛囊部设置在第二腕带上远离充气外壳一端。所述腕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所述腕带上远离气囊外壳的一端设有卡扣,所述充气外壳上设有扣槽,所述卡扣与扣槽卡接。所述充气按钮包括圆形按头和按柱,所述按柱远离圆形按头一端与推动板连接。所述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密封连接。所述充气外壳和气囊外壳为硅胶外壳。所述充气气囊为荧光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外壁贴有反射条。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主要由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组成,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充气按钮、弹簧、推动板、充气气瓶和顶针,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和充气气囊,所述气囊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将本装置用腕带固定在手腕上,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按动充气按钮,推动板会推动充气气瓶,利用顶针刺破充气气瓶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中迅速溢出,气体通过通气口进入到充气气囊,使充气气囊膨胀并弹开气囊外壳的顶盖,充气气囊膨胀后在水中产生浮力使游泳者浮于水面上,帮助游泳者尽量摆脱危险处境。2、通过将腕带设置成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通过魔术贴连接,能够方便的将腕带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很方便。3、通过将腕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腕带的另一端设置卡扣,然后在充气外壳上设置相对应的扣槽,卡扣与扣槽的卡接保证了腕带能够方便的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很方便。4、通过将充气按钮设置成圆形按头和按柱相连接的结构,充气外壳上设置与按柱相适应的通孔,按柱远离圆形按头一端与推动板连接,当按动充气按钮时,充气气瓶瓶口与顶针相接触,利用顶针刺破充气气瓶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中迅速溢出后,在弹簧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弹簧回弹,使顶针脱离充气气瓶的瓶口,不至于堵塞充气气瓶的瓶口,保证了充气气瓶瓶口的出气速率。5、通过将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密封连接,能够防止气体从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泄漏,使装置出现漏气现象。6、通过将充气外壳和气囊外壳设置为硅胶外壳,由于硅胶的密度比水小,其次硅胶外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并且不会影响整个装置的穿戴舒适度。7、通过将充气气囊为荧光气囊,当游泳者晚间出现溺水时,荧光气囊会发出荧光,让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更快的对溺水者进行施救;通过在充气气囊外壁贴上反射条,当有光线照射到反射条时,光线就会反射,使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更容易的锁定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有助于对溺水者进行施救。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使用状态图。附图4是本技术附图1中沿A-A方向剖视图。附图5是本技术中充气按钮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腕带;2、充气外壳;3、充气按钮;4、弹簧;5、推动板;6、充气气瓶;7、顶针;8、气瓶腔;9、通气口;10、气囊外壳;11、充气气囊;12、壳体;13、顶盖;14、气囊腔;15、进气口;16、第一腕带;17、第二腕带;18、抓刺部;19、毛囊部;20、卡扣;21、扣槽;22、圆形按头;23、按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本技术所述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主体结构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3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通过按动充气按钮3能够使推动板5在气瓶腔8内移动。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当按动充气按钮3时,充气气瓶6瓶口与顶针7相接触,利用顶针7刺破充气气瓶6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6中迅速溢出后,在弹簧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弹簧4回弹,使顶针7脱离充气气瓶6的瓶口,不至于堵塞充气气瓶6的瓶口,保证了充气气瓶6瓶口的出气速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充气气瓶6中放出的气体通过通气口9进入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一端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腕带1另一端与气囊外壳10连接。将本装置用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充气救生护腕

【技术保护点】
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3)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一端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腕带(1)另一端与气囊外壳(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3)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一端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腕带(1)另一端与气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磊宋生志罗季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