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8373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6:06
现有技术期望降低正极集电体与负极集电体接触的可能性。本公开提供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所述电池具备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1发电元件层叠的第2发电元件、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所述第1发电元件的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的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第1发电元件的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发电元件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

Batte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devic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ositive collector and the negative collec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ttery, battery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device, the battery has first components, power generation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element stacked second power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element and first element joint bonding layer second, the negative first power components of the first anode collector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element collector through the first bonding layer relative, the first joint layer on the first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and the second current collector, an an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disposed on the first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element is formed of secon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and scope the second generation element is formed within a small range in the range, the first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and the second current collector in the first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and the an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relative to second They don't touch each other in the r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
本公开涉及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相邻的双极型电池层叠体抵接的接合面的一部分形成接合部,通过该接合部使位于层叠方向上下的双极型电池和双极型电池固定而成的双极型二次电池。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50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技术中,期望降低正极集电体与负极集电体接触的可能性。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具备: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1发电元件层叠的第2发电元件;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制造方法,使用电池制造装置,所述电池制造装置具备层叠部和接合层形成部,所述电池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所述接合层形成部,形成将第1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的工序(a);以及通过所述层叠部,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的工序(b),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在所述工序(a)中,通过所述接合层形成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形成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工序(b)中,通过所述层叠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制造装置,具备:形成将第1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的接合层形成部;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的层叠部,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接合层形成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形成所述第1接合层,所述层叠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根据本公开,能够降低正极集电体与负极集电体接触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1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装置20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第1发电元件210的构成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第1发电元件210的构成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第1发电元件210的构成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1发电元件2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第1发电元件210的构成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1发电元件2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各发电元件和各接合层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电池910的制造过程中的各发电元件和接合层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电池9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电池92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装置210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10第1接合层120第2接合层210第1发电元件211第1正极集电体212第1负极集电体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具备: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1发电元件层叠的第2发电元件;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5 JP 2016-0867811.一种电池,具备: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1发电元件层叠的第2发电元件;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接合层配置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的50%以上的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接合层配置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整个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还具备保持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保持体,所述第1间隔保持体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没有配置所述第1接合层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间隔保持体包围所述第1接合层的周围而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间隔保持体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和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还具备:与所述第1发电元件层叠的第3发电元件;以及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3发电元件接合的第2接合层,所述第3发电元件具备第3正极集电体、第3负极集电体、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第3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3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3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3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3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3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与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2接合层相对,所述第2接合层在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与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与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所述第2接合层配置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的50%以上的范围。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所述第2接合层配置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3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整个范围。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还具备保持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3发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保持体,所述第2间隔保持体在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与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之间,配置在没有配置所述第2接合层的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所述第2间隔保持体包围所述第2接合层的周围而配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所述第2间隔保持体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和所述第3正极集电体接触。13.一种电池制造方法,使用电池制造装置,所述电池制造装置具备层叠部和接合层形成部,所述电池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所述接合层形成部,形成将第1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接合的第1接合层的工序a;以及通过所述层叠部,将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的工序b,所述第1发电元件具备第1正极集电体、第1负极集电体、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发电元件具备第2正极集电体、第2负极集电体、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2固体电解质层相互层叠,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正极集电体窄的范围,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窄的范围,在所述工序a中,通过所述接合层形成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之间,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之中较小的那个范围内形成所述第1接合层,在所述工序b中,通过所述层叠部,在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隔着所述第1接合层相对、且所述第1正极集电体与所述第2负极集电体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范围内相互不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发电元件与所述第2发电元件层叠。1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田和义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