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同步环与齿轮相粘连的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变速器中,为了避免换挡时发生齿轮打齿现象,使用同步器进行扭矩的传递。该同步器具有同步环,在换挡时,同步器的同步环先与齿轮接触,通过摩擦力传递扭矩,使齿轮与同步环以及设置在转动轴上的接合套逐渐实现同步旋转,在齿轮与同步环同步后,拨开同步环,使其相对于齿轮转动一个角度,从而能够使接合套的锁定齿移动到与齿轮的锁定齿相啮合的位置,最终实现换挡(专利文献1~3)。近年来,随着汽车引擎输出功率、转动速度的提高,对手动变速器进行换挡操作时使同步器实现同步所需的载荷也升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增大同步器的径向尺寸,但是这会导致重量增加、制造成本上升以及投资增大等问题。因而,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这样一种技术方案,即,在齿轮与同步环的摩擦接合面间设置摩擦系数较高的树脂材料,由该摩擦系数较高的树脂材料在二者间传递扭矩,从而,与之前使用黄铜材料传递扭矩的方式相比,能够在不增大同步器尺寸的情况下,使同步器具有较大容量(能够产生较大的扭矩),并且还能够提高耐磨耗性(专利文献4)。然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所述同步器具有同步环(5),该同步环(5)通过与变速齿轮(1)的摩擦接触,使变速齿轮与接合套同步转动,所述接合套以能够与转动轴共同转动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与该转动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结构包括在所述变速齿轮(1)上形成的第1锥形部和在所述同步环(5)上形成的第2锥形部,所述第一锥形部具有位于大径侧的第1齿轮锥面(12a)与位于小径侧的第2齿轮锥面(12b),所述第1齿轮锥面(12a)的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的倾斜度大于所述第2齿轮锥面(12b)的倾斜度,所述第二锥形部的形状与所述变速齿轮(1)的第1锥形部的形状相匹配,二者能够进行摩擦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所述同步器具有同步环(5),该同步环(5)通过与变速齿轮(1)的摩擦接触,使变速齿轮与接合套同步转动,所述接合套以能够与转动轴共同转动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与该转动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结构包括在所述变速齿轮(1)上形成的第1锥形部和在所述同步环(5)上形成的第2锥形部,所述第一锥形部具有位于大径侧的第1齿轮锥面(12a)与位于小径侧的第2齿轮锥面(12b),所述第1齿轮锥面(12a)的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的倾斜度大于所述第2齿轮锥面(12b)的倾斜度,所述第二锥形部的形状与所述变速齿轮(1)的第1锥形部的形状相匹配,二者能够进行摩擦接触。2.一种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所述同步器具有同步环(5),该同步环(5)通过与变速齿轮的摩擦接触,使变速齿轮与接合套同步转动,所述接合套以能够与转动轴共同转动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与该转动轴连接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齿轮(1)的外周部形成有锥形部,该锥形部具有位于大径侧的第1外锥面(12a)与位于小径侧的第2外锥面(12b),所述第1外锥面(12a)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的倾斜度为第1倾斜度,所述第2外锥面(12b)相对于所述轴线的倾斜度为小于所述第1倾斜度的第2倾斜度,所述同步环(5)的内周部形成有锥形部,该锥形部具有位于大径侧的第1内锥面(52a)与位于小径侧的第2内锥面(52b),所述第1内锥面(52a)相对于所述轴线的倾斜度为所述第1倾斜度,所述第2内锥面(52b)相对于所述轴线的倾斜度为所述第2倾斜度,所述第1外锥面(12a)能够与所述第1内锥面(52a)摩擦接触,所述第2外锥面(12b)能够与所述第2内锥面(52b)摩擦接触,所述第1、第2倾斜度以及所述第1内锥面(52a)与所述第2内锥面(52b)在轴向上的长度比设定为,使所述同步器具有规定的容量并且防止所述同步环(5)与所述变速齿轮(1)在同步后相粘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外锥面(12a)、所述第1内锥面(52a)在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2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原一好,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