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5256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其包括第一电阻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三者并联,第一电阻、第二电阻都和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一端接地,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依次串联,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并联,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五电阻、第六电阻都和第九电阻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二电容并联,第二电容一端接地,第八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第十二电阻和第一二极管并联,第一三极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源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间接取样,电路巧妙,抗干扰能力强,有效实现低电平控制高电平回路,电路简洁可靠。

Fully isolated charging control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harging isolation control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resistor, a first resistor and a second resistor in series, a first capacitor and third resistors, fourth parallel resistor three, a first resistor, second resistors are connected and a first capacitor, a first capaci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ground, fifth resistors, sixth resistor and the seventh resistor in series, the eighth resistor and the ninth resistor in parallel, the tenth resistor and the eleventh resistor fifth and sixth resistors are connected resistor and a ninth resistor, a eleventh resistor and second capacitor, a second capaci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ground, the eighth resistor and the first triode source is connected, the twelfth resistor and the first diode in parallel, the first transistor leakage and the second transistor drain, second transistor grounded sourc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direct sampling, artful circuit,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low level control and high level circuit, and the circuit is simple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Buck型电路进行非隔离充电时,干扰比较大,单片机容易误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其间接取样,电路巧妙,抗干扰能力强,有效实现低电平控制高电平回路,电路简洁可靠。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光耦,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三者并联,第一电阻、第二电阻都和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一端接地,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依次串联,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并联,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五电阻、第六电阻都和第九电阻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二电容并联,第二电容一端接地,第八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第十二电阻和第一二极管并联,第一三极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源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栅极、第二三极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第十二电阻都和第十三电阻连接,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分别和光偶的两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都为带阻尼二极管IGBT场效应管。优选地,所述第一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二二极管为发光二极管。优选地,所述光耦的一个控制脚通过第十四电阻接一个单片机的充电控制脚。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间接取样,电路巧妙,抗干扰能力强,有效实现低电平控制高电平回路,电路简洁可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二极管D1、光耦U1,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串联,第一电容C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三者并联,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都和第一电容C1连接,第一电容C1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依次串联,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并联,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并联,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都和第九电阻R9连接,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二电容C2并联,第二电容C2一端接地,第八电阻R8和第一三极管Q1的源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一二极管D1并联,第一三极管Q1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源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栅极、第二三极管Q2的栅极、第一二极管D1、第十二电阻R12都和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分别和光偶U1的两端连接。光耦的一个控制脚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一个单片机的充电控制脚,这样方便控制充电。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都为带阻尼二极管IGBT场效应管,这样降低成本。所述第一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这样增加稳定性。所述第二二极管为发光二极管,这样方便做出提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电路中,电池取样网络的电路比例为1:6,所以单片机采样到的电池信号是电池电压的1/6,如下式(1):AD_bv=BV/6(1)其中,AD表示Analog-to-Digital(模拟到数字),bv表示单片机采样的电池信号,BV表示外部接入的电池电压。当电池板接上不发电时,其阻值呈高阻状态,远远大于第八电阻R8的阻值,电池板被视为开路,单片机采样到电池板端的信号大约相当于PV+(峰值电压),PV-(峰值电压)之间信号的1/8,当电池板发电时,其内阻远远小于第八电阻,第八电阻的阻值被忽略不计,此时电池板取样网络值如下式(2):AD_pv=BV/6-PV/12(2)其中,pv表示单片机采样的电池板信号,PV表示外部接入的电池板电压。在单片机中运算“(1)和(2)”式即可得到如下式(3):AD_bv-AD_pv=PV/12(3)即电池板电压值的1/12,通过运算,单片机可以识别到电池板的电压值。电池板的负极PV-(峰值电压)经过两个反向串联的沟道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管与公共地线相连接,两个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管控制引脚接光耦三脚,光耦控制脚接单片机的充电控制脚CPWM(互补型脉宽调制)。当单片机检测到电池板电压满足开启充电条件的阀值时,充电控制脚CPWM(互补型脉宽调制)为低电平,光耦导通,光耦四脚的PV+(峰值电压)经过光耦,通过第十三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二三极管Q2寄生二极管对地形成回路,经过第十三电阻、第十二电阻的分压,第一二极管D1保护限幅后,在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的栅极控制引脚形成高电平,第二三极管饱和导通,第一三极管漏极对地,第一三极管Q1也饱和导通,PV-(峰值电压)与地线相连。由于电池板正极和电池正极相连,电池负极与地线相连,从而实现电池板对电池充电。当充电控制脚CPWM(互补型脉宽调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光偶不通,维持第二三极管、第一三极管饱和导通的高电平信号消失,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可靠截止,从而实现电池板从充电回路中可靠断开,这样本技术间接取样,电路巧妙,抗干扰能力强,有效实现低电平控制高电平回路,电路简洁可靠。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光耦,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三者并联,第一电阻、第二电阻都和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一端接地,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依次串联,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并联,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五电阻、第六电阻都和第九电阻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二电容并联,第二电容一端接地,第八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第十二电阻和第一二极管并联,第一三极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源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栅极、第二三极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第十二电阻都和第十三电阻连接,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分别和光偶的两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隔离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光耦,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三者并联,第一电阻、第二电阻都和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一端接地,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依次串联,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并联,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并联,第五电阻、第六电阻都和第九电阻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二电容并联,第二电容一端接地,第八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第十二电阻和第一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欢庆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火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欢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