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4295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也能够容易地实施紧急救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11)的特征在于,具备:轿厢(1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12)内;对重(14),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12)内,通过主绳索(15)与上述轿厢(13)连结;底坑(17),设置于上述井道(12)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30),设置于上述底坑(17)内,能够将上述对重(14)顶起。

Elevator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vator device, which can easily carry out emergency rescue even if the top failure occurs in the elevator device without a mechanical room. Lift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11), with the car (13), to be able to lift the way in wells (12); the weight (14), to be able to lift the way is arranged on the shaft (12), the main rope (15) and the car (13) connect; pit (17), arranged on the shaft (12) of the bottom; and the lifting device (30), arranged in the pit (17), to the top of the heavy (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装置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具体地说,涉及当在无机械室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能够在底坑中容易地实施紧急救援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如图1所示那样的具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电梯装置11具有分别以能够沿相反方向进行升降的方式设置于井道12内的轿厢13以及对重14。该轿厢13与该对重14通过主绳索15来连结,由此以吊桶状被相反地升降驱动,该主绳索15卷挂于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该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设置于机械室19中,该机械室19设置在井道12的上方,并且对该卷扬机20等进行驱动的马达M也设置在该机械室19中。该电梯装置11的各部分的驱动等通过控制柜18来控制,由此能够使轿厢13在井道内进行移动并停靠到任意的目的层。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有时会发生轿厢13超过设置于建筑物最上层的层门26而进一步向上运行的故障、即所谓的冲顶故障。在产生了这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对轿厢13内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在实施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设置在井道12上方的机械室19中,手动地对盘车装置进行操作,由此使轿厢13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13与最上层的层门26对齐时,在最上层从外侧手动地将层门26以及设置于电梯轿厢的轿厢门打开。通过上述那样的操作,能够消除上述那样的冲顶故障,能够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但是,近年来,由于机械室需要占用较大空间以及卷扬机等机械设备体积减小等原因,取消机械室而将卷扬机等机械设备直接设置到井道上部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越来越普及。当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产生上述那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不能够如有机械室电梯装置那样在机械室中手动地实施紧急救援。因此,现状为,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对于冲顶故障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也能够容易地实施紧急救援。本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内;对重,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内,通过主绳索与上述轿厢连结;底坑,设置于上述井道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底坑内,能够将上述对重顶起。本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用于设置上述顶起装置的顶起装置底座。本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顶起衬垫,该顶起衬垫设置在上述顶起装置与上述对重框的下面之间。本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对重缓冲器,设置于上述底坑,在上述对重下降到最下部时,该对重缓冲器对上述对重进行缓冲,上述顶起装置的高度低于上述对重缓冲器的高度。本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对重缓冲器,设置于上述底坑,在上述对重下降到最下部时,该对重缓冲器对上述对重进行缓冲,上述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顶起装置底座时的高度低于上述对重缓冲器的高度。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那样的技术方案,当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通过设置于底坑内的顶起装置将对重顶起,由此能够使轿厢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与最上层的层门对齐时,在最上层从外侧将层门以及轿厢门打开。由此,能够容易地消除冲顶故障,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并且,在本技术那样的技术方案中,顶起装置以及顶起衬垫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在底坑中,在实施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仅携带少量工具即可,因此能够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抵达,能够更快速地消除冲顶故障,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底坑部分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底坑示意图。图5A~图5D是表示应用了本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实施紧急救援的示意图。图6A~图6B是表示应用了本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实施紧急救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对于相同部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来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2对应用了本技术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的基本结构进行概略说明。在图2所示那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中,具有以能够沿相反方向进行升降的方式设置于井道12内的轿厢13以及对重14。该轿厢13与该对重14通过主绳索15进行连结,由此以吊桶状被相反地升降驱动。另外,该主绳索15卷挂于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在本技术中,由于不具有机械室,因此卷扬机20、主绳轮21、以及对卷扬机20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等这些机械设备,利用固定框架(未图示)等直接设置在井道12上部的空间中,由此能够将井道12的设置空间减小与机械室相应的量。另外,在轿厢13与侯梯厅之间设置有出入口,并且以能够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层门26。另外,该电梯装置11的各部分的驱动、制动、停靠等,通过控制柜18来控制,由此能够使轿厢13在井道12内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其停靠到任意的目的层。另外,该控制柜18可以设置在井道12中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最上层的侯梯厅的墙壁上,其设置位置不特别限定,只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即可。在电梯装置11中,例如在轿厢13要向最上层进行停靠时,有时会发生冲顶故障,所谓冲顶故障是指轿厢13超过设置于最上层的层门26而停靠、例如与井道12上方的固定框架(未图示)抵靠而停止的情况。在产生这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轿厢门与层门26未对齐而不能够打开,因此需要对轿厢13内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如上所述那样,在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在实施该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进入到设置在井道12上方的机械室19中,手动地对盘车装置等进行操作,由此使轿厢13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13与最上层的层门26对齐时,从最上层的外侧将层门26以及设置于轿厢13的轿厢门打开。通过上述那样的操作,能够消除冲顶故障,对轿厢13中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中,在发生了冲顶故障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机械室,因此没有空间来设置体积较大的盘车装置等。因此,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电梯装置11中,不能够通过上述那样的用于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现有方法来实施紧急救援。因此,在以下,参照图2至图6对应用了本技术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那样,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在产生冲顶故障的情况下,由于在轿厢13与井道12的固定框架之间的空间很小,并且轿厢13与井道1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也很小,因此不能够容纳工作人员进入到井道12内实施紧急救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应用了本技术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具体地说,在本技术的电梯装置11中,在底坑17中设置有对重缓冲器40,对重缓冲器40将对重14过度下降时的载荷进行缓冲,以免对重14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避免使轿厢13产生较大震动,而对轿厢13内的乘客带来不适感。并且,有时在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上,在与对重缓冲器40对置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内;对重,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内,通过主绳索与上述轿厢连结;底坑,设置于上述井道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底坑内,能够将上述对重顶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内;对重,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内,通过主绳索与上述轿厢连结;底坑,设置于上述井道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底坑内,能够将上述对重顶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设置上述顶起装置的顶起装置底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顶起衬垫,该顶起衬垫设置在上述顶起装置与上述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周为倪佳杰杨天鸣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