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2471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包括接地装置、升降机构、接地夹、控制机构、固定组件,接地装置用于与大地连接;升降机构与接地装置连接,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接地夹上、下移动;接地夹与接地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接地夹的开启或关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抱箍、伸缩件、第二抱箍,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第一抱箍通过伸缩件与第二抱箍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让接地夹与电线杆上的电线顺利夹持,避免接地夹与电线杆上的电线分离,连接效果好,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路接地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工作业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短路接地设备。
技术介绍
由于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常规绝缘操作棒长度较短。而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导电部分接地点离地面距离一般达到9米以上,因此在实际的工作现场,采用常规的接地操作棒,工作人员几乎不可能在地面进行手工挂接地线,一般需要借助高架斗臂车或升降平台进行挂接地线。同时由于500kV接地线有较大自重,如果接地棒长度过长,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靠手动操作及易存在高空跌落和感应电触电风险。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短路接地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598572.X中公开了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气动短路接地装置,涉及变电站短路接地装置,包括气动桅杆、闸刀工作缸和动触头,所述气动桅杆设置为由多级气缸连接组合而成,最低一级气缸底部设置进出气阀门,所述闸刀工作缸固定于气动桅杆的顶部,所述闸刀工作缸内部设置有闸刀传动杆和与其相连接的活塞,所述闸刀工作缸底部设置进出气软管,所述动触头为一对,分别设置于动触头夹紧装置两个夹紧臂的顶部。该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由于利用外部气源推动活塞移动,气体震动较大,加之在户外作业,风很大,该装置在使用时容易晃动,不稳定,造成该动触头不能够顺利的夹持,使用不便,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短路接地设备,效果好。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包括接地装置、升降机构、接地夹、控制机构、固定组件,接地装置用于与大地连接;升降机构与接地装置连接,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接地夹上、下移动;接地夹与接地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接地夹的开启或关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抱箍、伸缩件、第二抱箍,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第一抱箍通过伸缩件与第二抱箍连接。优选的,伸缩件包括第一连接块、螺栓、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抱箍连接;螺栓与第一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块与第二抱箍连接,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螺栓相适配的螺纹孔。优选的,还包括连接部,上述接地夹通过连接部与接地装置电连接,连接部包括放线轮、接头组件、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放线轮转动安装在接地装置上;接头组件与放线轮连接;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接地夹电连接,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接头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接头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接地装置电连接。优选的,放线轮内设有容纳空间,放线轮上设有与容纳空间相连接的安装孔,安装孔的轴线与放线轮的转动中心线重合;接头组件还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均置于容纳空间内,第一导体与放线轮固定连接,第一导体为环形;第二导体位圆柱形,第二导体置于第一导体的内侧,第二导体与第一导体导电接触,第二导体与第一导体转动连接;上述第一导线远离接地夹的一端与第一导体电连接;第二导线远离接地装置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与第二导体电连接。优选的,第一抱箍、第二抱箍的内周向表面均设有耐磨层。本技术中,利用升降机构带动接地夹上升,利用控制机构控制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连接,实现短路。让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利用第二抱箍与外部电线杆A连接,让接地装置、升降装置固定,避免晃动,能够让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顺利夹持,避免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分离,连接效果好,使用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固定组件放大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参照图1、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包括接地装置1、升降机构2、接地夹3、控制机构、固定组件,接地装置1用于与大地连接;升降机构2与接地装置1连接,升降机构2用于驱动接地夹3上、下移动;接地夹3与接地装置1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接地夹3的开启或关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抱箍5、伸缩件、第二抱箍6,第一抱箍5与接地装置1连接,第一抱箍5通过伸缩件与第二抱箍6连接。本实施例中,伸缩件包括第一连接块7、螺栓8、第二连接块9,第一连接块7与第一抱箍5连接;螺栓8与第一连接块7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块9与第二抱箍6连接,第二连接块9上设有与螺栓8相适配的螺纹孔;能够转动螺栓8,调节第一抱箍5、第二抱箍6之间的间距,接地装置1、电线杆A之间的间距,利用第一抱箍5、第二抱箍6适应不同尺寸的接地装置1、电线杆A,适应性好。本实施例还包括连接部,上述接地夹3通过连接部与接地装置1电连接,连接部包括放线轮10、接头组件、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放线轮10转动安装在接地装置1上;接头组件与放线轮10连接;第一导线11的一端与接地夹3电连接,第一导线11的另一端与接头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线12的一端与接头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线12的另一端与接地装置1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放线轮10内设有容纳空间,放线轮10上设有与容纳空间相连接的安装孔15,安装孔15的轴线与放线轮10的转动中心线重合;接头组件还包括第一导体13、第二导体14,第一导体13、第二导体14均置于容纳空间内,第一导体13与放线轮10固定连接,第一导体13为环形;第二导体14位圆柱形,第二导体14置于第一导体13的内侧,第二导体14与第一导体13导电接触,第二导体14与第一导体13转动连接。让第二导体14通过安装孔15与接地装置1固定连接,让第二导体14固定。上述第一导线11远离接地夹3的一端与第一导体13电连接;第二导线12远离接地装置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5与第二导体14电连接。接地夹3经过第一导线11、第一导体13、第二导体14、第二导线12、接地装置1与大地连接,利用接地夹3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连接,进而让电线杆A上的电线短路,方便维修。利用放线轮10缠绕、释放第一导线11,放线轮10转动时,带动第一导体13转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在放线轮10转动时,能够释放、缠绕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不会缠绕在放线轮10上,同时,第一导体13、第二导体14的设计,在放线轮10转动时,也能够保证第一导线11通过第一导体13、第二导体14与第二导线12电连接,实现导电,避免接触不良,保证安全使用。本实施例中,第一抱箍5、第二抱箍6的内周向表面均设有耐磨层;降低磨损。利用升降机构带动接地夹上升,利用控制机构控制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连接,实现短路。让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利用第二抱箍与外部电线杆A连接,让接地装置、升降装置固定,避免晃动,能够让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顺利夹持,避免接地夹与电线杆A上的电线分离,连接效果好,使用效果更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短路接地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装置、升降机构、接地夹、控制机构、固定组件,接地装置用于与大地连接;升降机构与接地装置连接,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接地夹上、下移动;接地夹与接地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接地夹的开启或关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抱箍、伸缩件、第二抱箍,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第一抱箍通过伸缩件与第二抱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路接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装置、升降机构、接地夹、控制机构、固定组件,接地装置用于与大地连接;升降机构与接地装置连接,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接地夹上、下移动;接地夹与接地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接地夹的开启或关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抱箍、伸缩件、第二抱箍,第一抱箍与接地装置连接,第一抱箍通过伸缩件与第二抱箍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路接地设备,其特征在于,伸缩件包括第一连接块、螺栓、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抱箍连接;螺栓与第一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块与第二抱箍连接,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螺栓相适配的螺纹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路接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部,上述接地夹通过连接部与接地装置电连接,连接部包括放线轮、接头组件、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放线轮转动安装在接地装置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凤鸣吴胜廖军吴冬晖邱曼曼王雄奇高燃彭祥天张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常州新兰陵电力辅助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