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04737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2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包括蓄电池G1、变压器F1、扬声器M1和控制按钮AN,晶体管T3、场效应管Q2构成脉冲发生器,产生催眠信号脉冲,并通过变压器F1传递给扬声器M1进行播放,通过晶体管T1、晶体管T2、场效应管Q1构成定时电路,并通过电阻R5放电,控制脉冲发生器产生催眠信号脉冲的时间,实现自停式催眠功能,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且自动停止催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属于电子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很容易产生失眠,为了便于人们进入梦香,一般采用催眠声音重复播放来达到催眠效果。目前,市面上的催眠声音产生装置,电路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很多不具备定时功能,导致人们进入梦香,催眠声音还在重复播放,浪费电能,不能实现自动停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是现有的催眠声音产生装置,电路复杂,成本较高,很多不具备定时功能,不能实现自动停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自停式催眠电路,晶体管T3、场效应管Q2构成脉冲发生器,产生催眠信号脉冲,并通过变压器F1传递给扬声器M1进行播放,通过晶体管T1、晶体管T2、场效应管Q1构成定时电路,并通过电阻R5放电,控制脉冲发生器产生催眠信号脉冲的时间,实现自停式催眠功能,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且自动停止催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G1、变压器F1、扬声器M1和控制按钮AN,所述蓄电池G1的正极分别与晶体管T1的集电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场效应管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G1、变压器F1、扬声器M1和控制按钮AN,所述蓄电池G1的正极分别与晶体管T1的集电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蓄电池G1的负极通过电阻R1与晶体管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1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还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二极管D1的负极与晶体管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还通过电阻R2与晶体管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2的发射极与蓄电池G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2的基极、发射极之间设置有电阻R3,所述晶体管T2的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停式催眠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G1、变压器F1、扬声器M1和控制按钮AN,所述蓄电池G1的正极分别与晶体管T1的集电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蓄电池G1的负极通过电阻R1与晶体管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1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还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二极管D1的负极与晶体管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还通过电阻R2与晶体管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2的发射极与蓄电池G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晶体管T2的基极、发射极之间设置有电阻R3,所述晶体管T2的集电极与蓄电池G1的负极相连接,并通过电阻R4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5与蓄电池G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电阻R6与蓄电池G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电容C2与晶体管T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与晶体管T3的集电极与滑动变阻器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令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蟹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