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8811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所述微缝天线装置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至少一个微缝组;所述每个微缝组至少包括两条微缝;所述各条微缝相隔预设距离设置,且所述微缝之间的金属条的厚度小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度。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计方法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反复打样不同缝宽与缝隙条数的组合得出合适的设计以及微缝之间的金属条会形成寄生杂波,导致天线隔离度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
,具体地涉及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在市场上不同品牌的智能移动终端基本上都可以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用户对于移动终端的外形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促使生产厂家投入大量成本对移动终端外形进行优化。目前,最受用户推崇的当属金属外壳。然而,金属外壳虽然美观却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金属外壳会对移动终端的天线装置发出的信号形成屏蔽。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具有微缝带的金属外壳:微缝处采用非金属材料,其余位置使用金属材料;即外壳中间的金属区域通过填充有非信号屏蔽材料的隔离带与外壳两端的金属区域隔离;天线装置靠近隔离带设置,以防止其信号被屏蔽。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首先,隔离带过宽,能够清楚地被消费者看到,影响移动终端外壳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其次,由于设计方法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反复打样不同缝宽与缝隙条数的组合得出合适的设计;此外,微缝之间的金属条会形成寄生杂波,导致天线隔离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缝天线装置,以解决的现有技术中设计方法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反复打样不同缝宽与缝隙条数的组合得出合适的设计以及微缝之间的金属条会形成寄生杂波,导致天线隔离度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至少一个微缝组;所述每个微缝组至少包括两条微缝;所述各条微缝相隔预设距离设置,且所述微缝之间的金属条的厚度小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度。可选地,所述微缝组至少包括三条微缝,所述每个微缝组中处于两端的微缝的宽度大于处于中间的微缝的宽度,以使得每条微缝具有相同的电容。可选地,所述微缝之间填充相对介电常数小于3的非金属材料。可选地,所述微缝组的数量为一个,且从所述金属外壳的边缘非贯穿地延伸至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可选地,所述金属条的厚度为0.6mm;所述微缝的宽度为0.15mm,数量为7条。可选地,所述每条微缝的宽度在0.1mm到0.35mm之间。可选地,当所述金属条的厚度为指定值时,所述每个微缝组中微缝的条数以及每条微缝的宽度通过微缝组与指定宽度的单缝的电容等效关系确定。可选地,所述微缝组与指定宽度的单缝的电容等效关系为:微缝组中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串联获得的总单位长度电容等效为一条单缝的单位长度电容。可选地,所述微缝或单缝的单位长度电容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中,其中W表示所述微缝的宽度,D表示所述微缝之间金属条的厚度,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εr表示相对介电常数。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的微缝天线装置,所述微缝天线装置包括射频收发电路以及匹配电路,其中:所述匹配电路电连接至所述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通过所述匹配电路与所述金属外壳电连接,所述金属外壳用作天线装置的辐射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首先,微缝宽度进一步减小,可以降低宽边天线对机身背面的割裂感;其次,由于设计方法简单,无需通过实验反复打样不同缝宽与缝隙条数的组合得出合适的设计;此外,非贯穿的微缝组分别接地,使得两边的天线能量被接地阻隔开,从而增加天线隔离度;微缝之间的金属条不会形成寄生杂波,从而改善天线隔离度差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微缝天线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具有两个以上微缝组的微缝天线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提供的微缝组的剖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一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微缝天线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射频收发电路1、匹配电路2以及金属外壳3。其中,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至少一个微缝组;所述每个微缝组至少包括两条微缝;所述微缝之间的金属条厚度比金属外壳厚度小。可选地,所述金属外壳上设有一个微缝组100,所述微缝组从所述金属外壳的边缘非贯穿地延伸至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以使得所述微缝组两侧的所述金属外壳彼此连接呈一个整体。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一个微缝组仅为举例只用,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例如还可以具有两个微缝组:微缝组100以及微缝组200;例如还可以具有四个微缝组,除微缝组100、微缝组200之外还包括微缝组300、微缝组400。可选地,当所述金属条的厚度为指定值时,所述每个微缝组中微缝的个数以及每条微缝的宽度通过微缝组与指定宽度的单缝的电容等效关系确定。首先,所述微缝或单缝的单位长度电容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中,其中W表示所述微缝的宽度,D表示所述微缝之间金属条的厚度,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εr表示相对介电常数。可选地,所述微缝组与指定宽度的单缝的电容等效关系为:微缝组中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串联获得的总单位长度电容等效为一条单缝的单位长度电容。具体地,例如微缝组包括n条微缝,根据所述n条微缝的微缝组与指定宽度的单缝的等效关系列方程:C1串联C2串联C3...串联Cn=C总;C总=C等效;其中C1表示第1条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C2表示第2条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C3表示第3条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以此类推,Cn表示第n条微缝的单位长度电容;C总表示n条微缝的微缝组的总单位长度电容;C等效表示与该微缝组等效的一条单缝的单位长度电容。其中C1,C2,C3...Cn,Ceq均可以代入相对应的参数到上述单位长度电容公式中。最后,根据已知量求解上述方程,如已知微缝组的宽度,等效单缝的宽度,求解微缝组的条数,或者已知微缝组的条数,等效单缝的宽度,求解微缝组的宽度,或者已知微缝组的条数、宽度,求解等效单缝的宽度。可选地,当微缝组内金属条的厚度与等效单缝的厚度不一样、介电常数不一样时,仍可以用以上方程求解。在上述步骤中,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单缝与微缝组的电场分布,根据模拟出的电场分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单缝的电容与微缝组的耦合电容存在等效关系。具体地,将每条微缝沿长度方向垂直于缝隙划分成多个微缝分段,每个微缝分段的长度与微缝之间的金属条的厚度相等,那么,每个微缝分段的两个平行的金属面就构成一个分段电容。这样一来,微缝组的总的耦合电容转化为多个长和宽等于金属条厚度的方形平板电容串联。每个分段电容的电容可以通过上文中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然后经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微缝组中微缝的数量和每条微缝的宽度,具体地,当填充微缝的非金属材料选定后,该非金属材料的真空介电常数ε01以及相对介电常数ε11就可以确定。此时可以利用上述电容计算公式,给定一个单缝特定宽度W1,给定一个金属条的厚度D。之后,上述方程中ε01、ε11、W1给定,就可以计算出单缝电容C1。之后,当希望将上述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微缝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包括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至少一个微缝组;所述每个微缝组至少包括两条微缝;所述各条微缝相隔预设距离设置,且所述微缝之间的金属条的厚度小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缝天线装置,包括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至少一个微缝组;所述每个微缝组至少包括两条微缝;所述各条微缝相隔预设距离设置,且所述微缝之间的金属条的厚度小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缝组至少包括三条微缝,所述每个微缝组中处于两端的微缝的宽度大于处于中间的微缝的宽度,以使得每条微缝具有相同的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缝之间填充相对介电常数小于3的非金属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缝组的数量为一个,且从所述金属外壳的边缘非贯穿地延伸至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条的厚度为0.6mm;所述微缝的宽度为0.15mm,数量为7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微缝的宽度在0.1mm到0.35mm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金属条的厚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稳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