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反应堆及双层套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核反应堆及双层套管结构。
技术介绍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已经被广泛的建设应用。在传统的核电站中,如压水堆核电站,通常包括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稳压器等主设备。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核电站的建设场地充足、规模较大,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之间通常都是通过长管道进行连接,设备进、出口均需设置连接管嘴。整个设备布置的间距较大,管道较长,所以设备占用空间较大。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由主管道来实现主冷却剂在核蒸汽供应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它是构成反应堆一回路循环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回路主冷却剂通过主管道、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等构成的封闭环路形成稳定流畅的流道,持续带走堆芯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二次侧水产生需要的热蒸汽。然而,随着用电的分散需求的增加,大型核电站的建设逐渐的被限制,慢慢的需要更多的小型化核电站。在小型化核电站中,由于小型化的限制,各主设备之间如果仍使用主管道、连接管嘴的结构进行连接,势必造成尺寸过大,无法适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核反应堆及双层套管结构。本技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套管结构(4)包括内管(41)和套设在所述内管(41)外围的外管(42),所述内管(41)形成第一通道(A),所述内管(41)外和所述外管(42)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A)隔绝的第二通道(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套管结构(4)包括内管(41)和套设在所述内管(41)外围的外管(42),所述内管(41)形成第一通道(A),所述内管(41)外和所述外管(42)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A)隔绝的第二通道(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1)包括分别由所述外管(42)的两端插入到所述外管(42)内拼接的第一管段(411)、第二管段(412),所述第一管段(411)、第二管段(412)两相对的端部之间密封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411)、第二管段(412)两相对的端部之间设有相互密封的密封机构(43),所述密封机构(4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411)的内端端部的密封段(431),所述密封段(431)套设到所述第二管段(412)内端端部外;所述密封机构(4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管段(412)的内端外壁面上的密封圈(432),所述密封圈(432)与所述密封段(431)的内壁面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412)的内端面与所述第一管段(411)的内端面之间留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42)的内壁上设有定位部(421),所述第一管段(411)、第二管段(412)的外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部(421)对应卡合实现侧向定位的插接部(413);所述定位部(421)包括沿轴向设置的卡槽,所述插接部(413)包括沿轴向设置与所述卡槽插接配合的卡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42)包括第三管段(422)、第四管段(423),所述第三管段(422)、第四管段(423)拼接后连接,且拼接的端面密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段(422)、第四管段(423)的内壁面上均设有所述定位部(421),所述第一管段(411)、第二管段(412)的外壁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三管段(422)、第四管段(423)上的定位部(421)对应的插接部(413)。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核反应堆的双层套管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411)的外端面设有侧向向外延伸设置、与外部连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黎,路广遥,刘青松,赵月扬,曹学冰,刘强,黄天荣,叶亮,芮旻,周国丰,袁杰,刘永康,杨珏,
申请(专利权)人: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