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泛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378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5 22:45
一种多功能泛光灯,包括散热器、包覆散热器的散热罩、枢接散热罩的支架、盖设于散热罩的顶部上的上盖、盖设于散热罩的底部上的透光下盖及分别安装于散热器上的驱动器和发光组件;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及设于散热片靠近上盖上的若干散热片;驱动器安装于散热片上;发光组件位于散热本体和透光下盖限定的容置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具有散热本体和散热片的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提升了散热效果;通过将驱动器和发光组件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避免了发光组件产生的热量对驱动器造成影响;通过在散热罩的两侧设置散热孔,使得散热罩内形成对流空气,有助于快速地将发光组件传至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至外界环境中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泛光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泛光灯。
技术介绍
目前,泛光灯作为一种可以向四面八方均匀照射的点光源,其可以照亮整个场景,实现较好地照明效果,因此在广告牌、公路、铁路隧道、桥梁、广场、建筑等地方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但是,市面上功率较大的泛光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散热性能较差,无法实现均匀及快速散热,导致泛光灯内部温度过高,进而缩短灯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泛光灯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多功能泛光灯。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泛光灯,包括散热器、包覆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罩、枢接所述散热罩的支架、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顶部上的上盖、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底部上的透光下盖及分别安装于所述散热器上的驱动器、应急电池和发光组件;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及设于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上盖上的若干散热片;所述驱动器和应急电池均安装于所述散热片上,且均通过电线连接所述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散热本体和透光下盖限定的容置腔内;所述透光下盖与所述散热本体之间设有防水圈。上述的多功能泛光灯,通过设置具有散热本体和散热片的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提升了散热效果;通过将驱动器和发光组件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避免了发光组件产生的热量对驱动器造成影响;通过设置包覆散热器的散热罩,保护了散热器,使得散热器不受外界环境伤害。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罩具有二相对设置的通风侧板及二分别连接所述通风侧板的固定侧板;各所述固定侧板枢接所述支架,且各所述固定侧板上对应所述驱动器设有第一穿线孔。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所述通风侧板具有靠近散热罩顶部的第一平板部、靠近所述散热罩底部的第二平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的弧形过度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边部上设有第一散热凹槽。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包括自所述弧形过度板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平板部的第一散热孔和设于所述第二平板部上的第二散热孔。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固定侧板设有第二散热凹槽,所述第二散热凹槽内设有散热凸起。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呈U型,所述支架的两端与所述二固定侧板一一对应枢接。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端部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散热罩,所述支架的端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紧固螺钉穿过第一通孔螺纹连接所述支架。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端部上均设有一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散热罩的一侧,所述旋钮上对应所述紧固螺钉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端部对应第一穿线孔设有若干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均匀位于所述旋钮的周边。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光下盖包括连接散热罩的玻璃镜框及安装于所述玻璃镜框内的钢化玻璃,所述玻璃镜框远离所述散热罩的边缘上向内凸设有阻挡部,所述钢化玻璃夹于所述防水圈和阻挡部之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泛光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多功能泛光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多功能泛光灯的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多功能泛光灯的散热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0、多功能泛光灯;11、上盖;12、驱动器;13、紧固螺钉;14、旋钮;15、第二通孔;16、垫片;17、防水圈;18、应急电池;20、散热器;21、散热本体;22、环形凸起;23、散热片;30、散热罩;31、通风侧板;311、第一平板部;312、第二平板部;313、弧形过度板部;32、固定侧板;33、第一散热凹槽;34、第一散热孔;35、第二散热孔;36、第二散热凹槽;37、散热凸起;38、第一穿线孔;40、支架;41、圆形安装孔;42、腰型安装孔;43、第一通孔;44、第二穿线孔;50、透光下盖;51、玻璃镜框;52、阻挡部;53、钢化玻璃;60、发光组件;61、铝基板;62、透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多功能泛光灯10,其包括散热器20、包覆散热器20的散热罩30、连接散热罩30的支架40、盖设于散热罩30的顶部上的上盖11、盖设于散热罩30的底部上的透光下盖50及分别安装于散热器20上的驱动器12和发光组件60;散热器20包括散热本体21及设于散热片23靠近上盖11上的若干散热片23,散热本体21和散热片23能够对发光组件60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增加散热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驱动器12安装于散热片23上,且通过电线连接发光组件60;发光组件60位于散热本体21和透光下盖50限定的容置腔内。请参阅图2和图3,散热本体21靠近透光下盖50的侧面上具有环成容置腔的环形凸起22;散热器20和透光下盖50之间设有防水圈17,用于防止外界的水进入至容置腔内影响发光组件60的工作,防水圈17上设有插槽,环形凸起22插入插槽内,以固定防水圈17。请参阅图4,散热罩30具有二相对设置的通风侧板31及二分别连接通风侧板31的固定侧板32。各通风侧板31具有靠近散热罩30顶部的第一平板部311、靠近散热罩30底部的第二平板部312及连接第一平板部311和第二平板部312的弧形过度板部313,第二平板部312的边部上设有第一散热凹槽33,第一散热凹槽33一方面可以增加散热罩30的外表面积,加快散热罩30的散热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散热罩30的美观性。各固定侧板32设有用于增大散热罩30散热面积的第二散热凹槽36,第二散热凹槽36内设有散热凸起37,用于进一步增加散热罩30的散热面积。各固定侧板32上对应驱动器12分别设有第一穿线孔38,用于连接驱动器12和外部电源的电线穿过,以为驱动器12提供电源。散热罩30的两侧均设有散热孔,以形成对流空气,从而使发光组件60传递至散热器20上的热量能被对流空气快速地带至散热罩30外,进而快速地降低发光组件6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热孔包括自弧形过度板部313延伸至第二平板部312的第一散热孔34和设于第二平板部312上的第二散热孔35,第二散热孔35呈方形、圆形或异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孔35呈方形,且临近第一散热凹槽33设置。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支架40枢接散热罩30,以使支架40可相对于散热罩30转动,达到改变支架40的角度的目的,这不仅使得本方案的多功能反光灯可安装于钢架、墙壁或天花板上,还可使得多功能泛光灯10的发光角度能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改变。支架40上设有圆形安装孔41和腰型安装孔42,圆形安装孔41位于支架40的中间部位,腰型安装孔42的数量为二个,分别位于圆形安装孔41的两侧。支架40呈U型,支架40的两端与二固定侧板32一一对应枢接。进一步的,支架40的端部通过紧固螺钉13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功能泛光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泛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包覆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罩、枢接所述散热罩的支架、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顶部上的上盖、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底部上的透光下盖及分别安装于所述散热器上的驱动器、应急电池和发光组件;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及设于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上盖上的若干散热片;所述驱动器和应急电池均安装于所述散热片上,且均通过电线连接所述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散热本体和透光下盖限定的容置腔内;所述透光下盖与所述散热本体之间设有防水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泛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包覆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罩、枢接所述散热罩的支架、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顶部上的上盖、盖设于所述散热罩的底部上的透光下盖及分别安装于所述散热器上的驱动器、应急电池和发光组件;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及设于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上盖上的若干散热片;所述驱动器和应急电池均安装于所述散热片上,且均通过电线连接所述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散热本体和透光下盖限定的容置腔内;所述透光下盖与所述散热本体之间设有防水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泛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罩具有二相对设置的通风侧板及二分别连接所述通风侧板的固定侧板;各所述固定侧板枢接所述支架,且各所述固定侧板上对应所述驱动器设有第一穿线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泛光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通风侧板具有靠近散热罩顶部的第一平板部、靠近所述散热罩底部的第二平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的弧形过度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边部上设有第一散热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泛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罩的两侧分别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包括自所述弧形过度板部延伸至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泛美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