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hield inclined seam,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upporting rod between the legs and the top beam, between the legs and the top support rotatably connected second support rods; also includes a first support member, a second support; the first support member, second supporting parts are arranged on the inclined groove square bevel is arranged; the first support member and between the upper supporting leg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linear drive device; second support part and the supporting leg is connected between second linear drive device; the first support plane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groove are embedded with a first pressure sensor, a first supporting member is arranged inside the first controller; the second supporting piece groove on a plane bottom surface embedded with second pressure sensors, second support second set internal controller. The inven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support in the coal mine well can not adapt to the slowly released ground stress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can realize the lateral supporting force to adapt to the ground stress, and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damage in the later peri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
技术介绍
采煤工作面中的支护设备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保障设施,其使用过程中稳定性,以及移架的可控性是此类设备的重要指标。现有的综采液压支架可基本满足中厚煤层开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但是地层应力释放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地层能量大,煤层周围具有异常压力层等特殊地层而言,地应力的释放可能需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彻底完成。在此过程中,地层压力会逐渐增大,现有的综采液压支架存在对于地应力释放缓慢地层的适应力不佳,容易被后期缓慢释放的地应力所破坏,导致后期开采受到干扰,严重时甚至诱发井下事故。此外,现有的井内支架由于自身宽度较窄,在井下需要逐个相邻的紧密设置,容易浪费资源、增大开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煤矿井井内支架无法适应缓慢释放的地应力的问题,实现侧向支撑力与地应力相适应,降低后期受损可能性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包括依次铰接的上支腿、支护梁、顶梁、下支腿,所述上支腿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包括依次铰接的上支腿(1)、支护梁(2)、顶梁(3)、下支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腿(1)、下支腿(4)的外侧分别靠在井壁两侧,上支腿(1)与顶梁(3)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6),下支腿(4)与顶梁(3)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7);所述上支腿(1)、下支腿(4)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N根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杆(21),N≥2,所有横向支撑杆(21)均位于上支腿(1)、下支腿(4)所在平面的同侧;相邻两根横向支撑杆(21)的外端连接金属波纹管(22);还包括锚固在上支腿(1)、下支腿(4)之间的地面上的第一支撑件(8)、第二支撑件(9),且第一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倾角煤层的掩护支架,包括依次铰接的上支腿(1)、支护梁(2)、顶梁(3)、下支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腿(1)、下支腿(4)的外侧分别靠在井壁两侧,上支腿(1)与顶梁(3)之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6),下支腿(4)与顶梁(3)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7);所述上支腿(1)、下支腿(4)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N根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杆(21),N≥2,所有横向支撑杆(21)均位于上支腿(1)、下支腿(4)所在平面的同侧;相邻两根横向支撑杆(21)的外端连接金属波纹管(22);还包括锚固在上支腿(1)、下支腿(4)之间的地面上的第一支撑件(8)、第二支撑件(9),且第一支撑件(8)靠近上支腿(1),第二支撑件(9)靠近下支腿(4);所述第一支撑件(8)、第二支撑件(9)上均设置有斜面,斜面上设置方形的凹槽(5);所述第一支撑件(8)与上支腿(1)之间连接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0),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件(8)斜面上的凹槽(5)底部,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支腿(1)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件(9)与下支腿(4)之间连接第二直线驱动装置(11),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1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件(9)斜面上的凹槽(5)底部,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下支腿(4)的内侧;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0)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件(8)上的斜面;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11)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件(9)上的斜面;所述第一支撑件(8)斜面上的凹槽(5)底面嵌设与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0)接触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7),第一支撑件(8)内部设置第一控制器(16),所述第一控制器(16)用于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17)的压力信号,并以此为依据控制第一直线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所述第二支撑件(9)斜面上的凹槽(5)底面嵌设与第二直线驱动装置(11)接触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8),第二支撑件(9)内部设置第二控制器(19),所述第二控制器(19)用于接收第二压力传感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诚,王德春,韩治华,王宏,吴再生,赵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