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振民专利>正文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6865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3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涉及水蛭养殖领域。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包括池底部和沿池底部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养殖池内部设有网箱装置,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低位排水口、水泵、水管,所述水泵位于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所述水管包括主水管和分支水管,所述主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分支水管连接,所述分支水管另一端伸入网箱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高度改善水蛭生存环境,实现网箱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底质有机物,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产量。

Microcirculation framework model of leech automated breed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icrocirculation frame mode of leech automatic culture,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leech culture. The system comprises a frame and a microcirculation system of the frame system including the pond, the pond and the pond bottom including pool bottom edge extends upwards to form an opening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wall, the inside of the pond is provided with a cage device, the microcirculation system include high water inlet, low water outlet, a water pump and a water pipe. The middle of the water pump is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cage device, wherein the water pipe comprises a main pipe and branch pipe, one end of the main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pump,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branch pipe connecting the branch pipe, the other end is inserted into the internal cag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utility model can highly improve the leech liv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automatic exchange of wat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ge, increase the amount of dissolved oxygen, accelerate the bacter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bottom, reduce the leech diseases,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y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
本技术主要涉及水蛭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
技术介绍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但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野生水蛭种质资源减少,水蛭的市场价格逐年上升,因此,人工养殖水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却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多采用落地网箱模式,未对养殖网箱采取必要底部处理措施,一方面存在换水时挡水,造成换水困难;另一方面落地网箱底部与池塘底接触,导致网箱内部淤泥、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堆积,造成底部发臭,网箱内溶氧量低,水体生态失衡,造成水质恶化,有害菌类滋生,有益菌减少,水蛭疾病增多,影响水蛭正常生长甚至死亡,最终造成产量低。2、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未使用自动化水循环控制系统,养殖一段时间后网箱壁容易堵塞、不通畅,造成网箱内部与网箱外部水体交换困难,水体长期不交换、不循环导致网箱内水体清瘦,大量青苔滋生,有益藻类减少,从而水体溶氧量低,网箱内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养殖网箱内水质恶化,水蛭疾病增加,最终导致水蛭伤亡,产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它可高度改善水蛭生存环境,实现网箱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底质有机物,从根本上提高产量。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包括池底部和沿池底部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第二围壁、第三围壁和第四围壁,所述养殖池内部设有网箱装置,所述网箱装置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均打入池底部,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第二长铁桩、第三长铁桩、第四长铁桩,所述第一长铁桩和第三长铁桩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二长铁桩和第四长铁桩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距离池底部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所述第三钢丝绳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上,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第三钢丝绳下方,所述支撑杆下方设有支撑块,所述第三钢丝绳上方设有网格平台,所述网格平台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第二长铁桩、第三长铁桩、第四长铁桩,所述网格平台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所述网箱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低位排水口、水泵、水管,所述低位排水口位于第一围壁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位于第三围壁上端,所述水泵位于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所述水管包括主水管和分支水管,所述主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所述主水管另一端与分支水管连接,所述分支水管另一端伸入网箱内部。所述的水泵按每亩100瓦配置,采用潜水式水泵。所述网箱采用尼龙线网箱。所述支撑杆采用竹片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有3个。所述支撑块采用砖块支撑块。所述水泵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所述分支水管设有2个。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分为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两部分:微循环系统可通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池塘内部、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时机与时间,自动化微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养殖池内部与网箱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内部的有机物;底部抬高的框架模式,不仅换水通畅,还能够使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沉到养殖池池底部,从而排水时及时冲走,使水底干净,不坏底,使生存环境得到高度改善,并能协助微循环系统达到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水蛭产量。2、本技术在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设置潜水泵,可通过主水管和分支水管将网箱外部水抽到每个网箱内部;使水体从网箱外流入网箱内,然后网箱内水体强制流出网箱,使水体实现养殖池内微循环。3、本技术采用尼龙线网箱,造价低廉,并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天然饵料,此外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易于沉到养殖池的池底部,保持网箱内水质新鲜,提高水蛭产量。4、本技术采用竹片支撑杆,竹片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5、本技术采用砖块支撑块,成本低廉,支撑牢固。6、本技术水泵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使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节约成本。7、本技术所述分支水管设有2个,可加快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内部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提高水蛭产量。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俯视图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中网箱装置左视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养殖池;2、池底部;3、第一围壁;4、第二围壁;5、第三围壁;6、第四围壁;7、网箱装置;8、短铁桩;9、第一长铁桩;10、第二长铁桩;11、第三长铁桩;12、第四长铁桩;13、第一钢丝绳;14、第二钢丝绳;15、第三钢丝绳;16、支撑杆;17、支撑块;18、网格平台;19、网箱;20、高位给水口;21、低位排水口;22、水泵;23、水管;24、主水管;25、分支水管。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网格平台18设为铁丝网格平台18,结构牢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网格平台18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19,所述网箱19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20、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

【技术保护点】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网格平台(18)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19),所述网箱(19)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20)、低位排水口(21)、水泵(22)、水管(23),所述低位排水口(21)位于第一围壁(3)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20)位于第三围壁(5)上端,所述水泵(22)位于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所述水管(23)包括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所述主水管(24)一端与水泵(22)连接,所述主水管(24)另一端与分支水管(25)连接,所述分支水管(25)另一端伸入网箱(19)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振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