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4539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溢油回收装置,包括本体和储油罐,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浮力装置,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绝缘板、吸油组件和发热组件,所述绝缘板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组件,所述绝缘板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吸油管一一对应适配的正负电极组件,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间形成若干导通电路,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配合的电源;所述吸油管与所述储油罐间连通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置有抽油泵。该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便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溢油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海洋原油开采运输配套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溢油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石油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惠及了人类的生活。但海洋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频繁的泄漏事故不仅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流失,还极大的污染了生态系统,而且,这种泄漏石油多为高粘度的原油,其防治及回收难度极大。目前应对溢油事故的方法主要包括扩散分散法,固化收集法,细菌降解法,直接燃烧法,围栏圈收法及撇油器收集法等。其中,扩散分散法是指利用分散剂将溢油乳化成水包油的液滴,利用环境的自清洁功能讲解溢油,该方法不仅无法回收利用溢油、减少污染物,还需向环境投放大量分散剂,成本高且易引发二次污染。固化收集法是指向溢油中投放固化剂固化后,在将固化后的溢油收集,该方法一方面需耗费大量固化剂,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溢油能充分固化回收。细菌降解法是指利用能降解溢油的细菌加速溢油在环境中的分解,该方法不仅周期漫长,且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直接燃烧法是指直接燃烧溢油处理污染,该方法不仅会引起大气污染,水质变差,还具有潜在的火灾隐患。围栏圈收法是指利用围栏将水面溢油圈收,通过缩小围栏面积,增加溢油厚度,提高回收效率及可行性,该方法虽相对清洁易行,但受海面风浪影响,处理能力非常有限。撇油器收集法,该发法比较试用于高粘度溢油的回收,但溢油油层扩散后,油层厚度较低,其回收效率也较低,此外,该方法对设备要求较为复杂,回收成本较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便高效的溢油回收装置及相应的溢油回收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油回收装置,该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便高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溢油回收装置,包括本体和储油罐,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浮力装置,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绝缘板、吸油组件和发热组件,所述绝缘板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组件,所述绝缘板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吸油管一一对应适配的正负电极组件,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间形成若干导通电路,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配合的电源;所述吸油管与所述储油罐间连通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置有抽油泵。优选地,所述吸油管分别沿所述绝缘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各所述吸油管对位适配。优选地,所述发热组件为外部涂覆有石墨烯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优选地,所述吸油组件为外部涂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优选地,所述多孔材料制件为密胺海绵制件或泡沫金属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浮力装置为空心铁球。优选地,所述绝缘板为电木板、ABS树脂板或聚四氟乙烯板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导油管为特氟龙管。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装置,其工作过程中,通过吸油组件与发热组件协同配合,对本体周围的海水及溢油实施加热,同时促进受热升温后的溢油快速地被吸油组件吸附,大大提高了溢油回收装置的整体溢油吸收效率,吸附于吸油组件内的油液被由正负电极组件带动的吸油管吸取至导油管内,并在抽油泵的作用下被输送至储油罐内,以便后续集中回收处理。整个油液回收处理过程简便高效,且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可靠,制造及使用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大规模高强度工况使用需要。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吸油管分别沿所述绝缘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各所述吸油管对位适配。该种阵列排布的吸油管能够更好地将分布于吸油组件内各部分的油液及时高效地吸取并输送至导油管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溢油回收装置的工作效率,且阵列分布的结构形式有助于降低工作过程中各相邻正负电极组件间的相互干涉并促进散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本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溢油回收装置,该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便高效。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本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装置,包括本体11和储油罐12,本体11上设置有浮力装置13,本体1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绝缘板111、吸油组件112和发热组件113,绝缘板11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吸油管114,各吸油管114沿垂直于绝缘板111的方向插入吸油组件112,绝缘板111上设置有若干与吸油管114一一对应适配的正负电极组件115,正负电极组件115与发热组件113间形成若干导通电路,本体11上还设置有与各正负电极组件115配合的电源14;吸油管114与储油罐12间连通有导油管15,导油管15上设置有抽油泵151。工作过程中,通过吸油组件112与发热组件113协同配合,对本体11周围的海水及溢油实施加热,同时促进受热升温后的溢油快速地被吸油组件112吸附,大大提高了溢油回收装置的整体溢油吸收效率,吸附于吸油组件112内的油液被由正负电极组件115带动的吸油管114吸取至导油管15内,并在抽油泵151的作用下被输送至储油罐12内,以便后续集中回收处理。整个油液回收处理过程简便高效,且溢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简单可靠,制造及使用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大规模高强度工况使用需要。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吸油组件112对溢油的吸取过程与发热组件113对溢油的加热过程是同时进行,并无明确的先后次序关系,也就是说,在发热组件113并未对溢油产生有效的升温作用效果时,吸油组件112已开始对溢油实施吸取作业,而在发热组件113对溢油产生有效加热升温作用后,吸油组件112的溢油吸取效率更高,吸取更加充分迅速。进一步地,吸油管114分别沿绝缘板1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正负电极组件115与各吸油管114对位适配。该种阵列排布的吸油管114能够更好地将分布于吸油组件112内各部分的油液及时高效地吸取并输送至导油管15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溢油回收装置的工作效率,且阵列分布的结构形式有助于降低工作过程中各相邻正负电极组件115间的相互干涉并促进散热。具体地,发热组件113为外部涂覆有石墨烯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该种具备石墨烯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有助于提高发热组件113的发热效率,并使其热传导更加均匀稳定。具体到实际应用中,上述石墨烯的包覆量为0.045mg/cm3~0.055mg/cm3。更具体地,吸油组件112为外部涂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该种涂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涂层的多孔材料制件能够有效保证吸油组件112的油液吸取效率。具体到实际应用中,上述涂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涂层的多孔材料与水的接触角在135°左右,孔隙率为30%~90%。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溢油回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溢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储油罐,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浮力装置,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绝缘板、吸油组件和发热组件,所述绝缘板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组件,所述绝缘板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吸油管一一对应适配的正负电极组件,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间形成若干导通电路,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配合的电源;所述吸油管与所述储油罐间连通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置有抽油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储油罐,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浮力装置,所述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绝缘板、吸油组件和发热组件,所述绝缘板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组件,所述绝缘板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吸油管一一对应适配的正负电极组件,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间形成若干导通电路,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与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配合的电源;所述吸油管与所述储油罐间连通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置有抽油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分别沿所述绝缘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所述正负电极组件与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书宏赵浩雨施露安葛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