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2342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包括:振荡总成,设置有轴向注液孔;下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壳体的一端与振荡总成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振荡总成一起轴向移动,下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叶轮,能转动地设置在下壳体内,叶轮包括转轴本体和设置转轴本体上的叶片,转轴本体设置有彼此连通的轴向过液孔和径向连接孔,轴向过液孔与轴向注液孔连通,径向连接孔与径向通孔位置对应并能够与径向通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不需要井口上提或下放套管柱,仅依靠液力振荡即可实现管柱的振动,从而达到降低套管与井壁的摩阻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用的液力振荡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
技术介绍
下套管是石油钻井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用于从井口逐步下放套管至井底,为裸眼井筒增加稳固的支撑。在大位移井或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部分套管将横躺在大斜度井段或水平井段,下套管时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摩阻,增加套管下入深度不足、套管阻卡等井下复杂状况发生的几率,降低钻井全局效率,延长无效作业时间。为降低套管与井壁的摩阻,现场作业人员经常采用上提/下放套管的工艺,迫使套管柱与井壁相对运动。但这种方式需动用钻机等大型设备,且井筒内全部管柱都将发生运动,井内流体随之大幅起落,可能引发敏感地层段钻井流体的漏失或地层流体涌入。另外,也有作业人员在套管柱末端安装依靠水力旋转的套管鞋,套管鞋安装有切屑刃具。从井口泵入流体后,套管鞋可旋转切削套管鞋前方的部分不平整井壁,对降低井下复杂状况有一定帮助,但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管柱与井壁接触所产生的摩阻。除上述情况,在水平井中下套管时也经常采用“漂浮下套管”技术,即控制套管柱重量,使之在水平井筒中悬浮起来,从而降低与井壁的摩阻。但这种方法需要不断调整管柱内的流体重量,并配合套管的上提、下放动作,施工过程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仅依靠液力振荡方式实现管柱振荡,从而达到便于套管下放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包括:振荡总成,设置有轴向注液孔;下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壳体的一端与振荡总成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振荡总成一起轴向移动,下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叶轮,能转动地设置在下壳体内,叶轮包括转轴本体和设置转轴本体上的叶片,转轴本体设置有彼此连通的轴向过液孔和径向连接孔,轴向过液孔与轴向注液孔连通,径向连接孔与径向通孔位置对应并能够与径向通孔连通。进一步地,振荡总成包括:上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上壳体与下壳体同轴间隔设置并且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具有振荡间隙;振荡组件,设置在上壳体内并能够相对于上壳体轴向滑动,轴向注液孔位于振荡组件内,振荡组件的一端与下壳体固定连接,振荡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位于振荡间隙内的定位台肩;弹性元件,套设在振荡组件的另一端并位于上壳体内。进一步地,上壳体内设置有环形台肩,振荡组件包括:中心轴,包括中心轴大径段和中心轴小径段,中心轴大径段位于环形台肩的一侧,中心轴小径段一端与中心轴大径段连接,中心轴小径段的另一端位于环形台肩另一侧;过渡接头,位于环形台肩的另一侧,过渡接头的一端与中心轴小径段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过渡接头的另一端与下壳体连接,定位台肩设置在过渡接头的另一端处。进一步地,轴向注液孔包括直径逐渐减小的大径孔、中径孔和小径孔,大径孔设置在中心轴大径段,小径孔设置在中心轴小径段内,中径孔设置在过渡接头内,并且大径孔与小径孔通过第一锥形过渡孔连接,小径孔与中径孔通过第二锥形过渡孔连接。进一步地,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簧,套设在中心轴小径段的一端外,第一弹簧的一端与中心轴大径段的端面抵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环形台肩的一侧的端面抵接;第二弹簧,套设在中心轴小径段的另一端外,第二弹簧的一端与过渡接头的端面抵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环形台肩的另一侧的端面抵接。进一步地,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还包括集流器,设置在下壳体内并位于振荡总成与叶轮之间,集流器包括轴向集流孔和多个轴向分流孔,多个轴向分流孔间隔均布在轴向集流孔的外周,轴向集流孔的一端和多个轴向分流孔的一端均与轴向注液孔连通,轴向集流孔的另一端与轴向过液孔连接,多个轴向分流孔的另一端均与叶片对应。进一步地,轴向集流孔为圆形通孔,轴向分流孔为腰型孔,并且轴向分流孔为三个。进一步地,径向通孔为多个,沿下壳体的外周间隔均布。进一步地,每个径向通孔内均设置有一个喷嘴。进一步地,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还包括轴承组件,设置在下壳体内并位于叶轮远离振荡总成的一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不需要井口上提或下放套管柱,仅依靠液力振荡即可实现管柱的振动,从而达到降低套管与井壁的摩阻的目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实施例中集流器的装配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实施例中喷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0、振荡总成;11、上壳体;111、环形台肩;12、中心轴;13、过渡接头;131、定位台肩;20、下壳体;21、径向通孔;22、喷嘴;30、集流器;31、轴向集流孔;32、轴向分流孔;40、叶轮;41、叶片;42、轴向过液孔;43、径向连接孔;51、大径孔;52、小径孔;53、第一锥形过渡孔;54、中径孔;55、第二锥形过渡孔;61、第一弹簧;62、第二弹簧;70、轴承组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包括振荡总成10、下壳体20和叶轮40。振荡总成10设置有轴向注液孔,振荡总成10能够实现振荡功能。下壳体2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壳体20的一端与振荡总成10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振荡总成10一起轴向移动,下壳体20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21。叶轮40能转动地设置在下壳体20内,叶轮40包括转轴本体和设置转轴本体外侧壁上的叶片41,转轴本体设置有彼此连通的轴向过液孔42和径向连接孔43,轴向过液孔42与轴向注液孔连通,径向连接孔43与径向通孔21的轴向位置(图1中竖直方向为轴向方向)对应并能够与径向通孔21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轴向注液孔注液从而推动叶轮40转动,当叶轮40上的径向连接孔43与径向通孔21连通时,轴向注液孔内压力变化,振荡总成10轴向移动并产生振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方便,不需要井口上提或下放套管柱,仅依靠液力振荡即可实现管柱的振动,从而达到降低套管与井壁的摩阻的目的(管柱振动能够降低摩阻)。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叶轮40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结构,该叶片41沿液体流动方向成螺旋形分布在转轴本体外,相邻两个叶片41之间形成叶片间隙,该叶片间隙的一端与轴向注液孔连通,该叶片间隙的另一端通过叶片41与下壳体20之间的转动间隙与径向通孔21连通。该叶片间隙能够用于高压液体流动并推动叶片41转动。如图1所示,振荡总成10包括上壳体11、振荡组件和弹性元件。上壳体11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上壳体11与下壳体20同轴间隔设置并且上壳体11与下壳体20之间具有振荡间隙。振荡组件设置在上壳体11内并能够相对于上壳体11轴向滑动,轴向注液孔位于振荡组件内,振荡组件的一端与下壳体20固定连接,振荡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位于振荡间隙内的定位台肩131。弹性元件套设在振荡组件的另一端并位于上壳体11内。当振荡组件沿轴向滑动时,振荡组件的一端能够带动与其连接的下壳体20一起运动,上述定位台肩131在振荡间隙内移动,并对应与上壳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荡总成(10),设置有轴向注液孔;下壳体(2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壳体(20)的一端与振荡总成(10)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振荡总成(10)一起轴向移动,下壳体(20)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21);叶轮(40),能转动地设置在下壳体(20)内,叶轮(40)包括转轴本体和设置该转轴本体外侧壁上的叶片(41),该转轴本体设置有彼此连通的轴向过液孔(42)和径向连接孔(43),轴向过液孔(42)与该轴向注液孔连通,径向连接孔(43)与径向通孔(21)的轴向位置对应并能够与径向通孔(2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荡总成(10),设置有轴向注液孔;下壳体(2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壳体(20)的一端与振荡总成(10)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振荡总成(10)一起轴向移动,下壳体(20)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21);叶轮(40),能转动地设置在下壳体(20)内,叶轮(40)包括转轴本体和设置该转轴本体外侧壁上的叶片(41),该转轴本体设置有彼此连通的轴向过液孔(42)和径向连接孔(43),轴向过液孔(42)与该轴向注液孔连通,径向连接孔(43)与径向通孔(21)的轴向位置对应并能够与径向通孔(2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振荡总成(10)包括:上壳体(11),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上壳体(11)与下壳体(20)同轴间隔设置并且上壳体(11)与下壳体(20)之间具有振荡间隙;振荡组件,设置在上壳体(11)内并能够相对于上壳体(11)轴向滑动,该轴向注液孔位于该振荡组件内,该振荡组件的一端与下壳体(20)固定连接,该振荡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位于该振荡间隙内的定位台肩(131);弹性元件,套设在该振荡组件的另一端并位于上壳体(1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1)内设置有环形台肩(111),该振荡组件包括:中心轴(12),包括中心轴大径段和中心轴小径段,该中心轴大径段位于环形台肩(111)的一端,该中心轴小径段一端与该中心轴大径段连接,该中心轴小径段的另一端位于该环形台肩(111)另一端;过渡接头(13),位于环形台肩(111)的另一端,过渡接头(13)的一端与该中心轴小径段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过渡接头(13)的另一端与下壳体(20)连接,定位台肩(131)设置在过渡接头(13)的另一端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力振荡辅助下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轴向注液孔包括直径依次减小的大径孔(51)、中径孔(54)和小径孔(52),大径孔(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汝涛张全立王宏伟侯福祥彭嵩王刚张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