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32056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生活污泥处理领域的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按比例充分混合,调节含水率至51%~68%;通气预发酵5天,pH达到6.5~7.5的中性状态;添加0.1%的菌种,升温65摄氏度以上发酵;含水率进一步降低30%以下陈化发酵20天左右;得到彻底腐熟的营养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设计科学简单,解决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过程中环境污染大、操作环境恶劣、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人力成本高问题;降低营养土生产成本,提升营养土品质;克服了使用污泥作为原料制备营养土,发酵堆容易板结,透气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珍珠岩、蛭石做营养土蓬松剂用于改善土壤板结;珍珠岩属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污染较大,运输距离长,价格昂贵。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木屑或谷糠作为添加料,为节约成本木屑一般采用木材加工剩下的边角料,木屑的成本不稳定,不利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生产,谷糠在南方地区成本极高,高达800元/吨,且木屑、谷糠含纤维素高、蛋白质、糖分低不利于发酵菌的生长,发酵速度慢,生产出的成品含氮肥量低,成品肥品质差。现有技术使用污泥一般是带式压滤机或者板框压滤机压榨后的污泥,如不使用板框压滤机出泥,含水率高达80%左右,需要添加的辅料量大成本高;如采用板框压滤机出泥pH11~12(板框压滤机的进泥需添加大量的石灰、铁盐进行调理,才能取得较好的脱水率)需进行调节pH至中性后方投入生产,工段复杂、工况不稳定、效率低、成本高、成品品质差。这导致目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生活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1)把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按比例充分混合,调节混合物的含水率至51%~68%;(2)把(1)中的混合物放进发酵室,进行4~7天的预发酵,期间通入少量的空气;(3)预发酵后,按混合料重量的百分比,添加0.1%~0.15%的菌种进行混合,进行发酵强化处理,在24小时内快速升温至65℃以上,通过曝气或翻抛或插热管控制混合物的温度在65℃~75℃之间,控制含水率降低至30%~40%发酵至少7天;(4)将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30%以下,进行陈化发酵18~25天;(5)进行产品检验分类,品质不合格的成品堆放到巨菌草种植场种植巨菌草,合格产品进行打包。进一步地,所述(1)中的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的质量比例为4:4:1:1:2;生活污泥含水率为60%。进一步地,所述(1)中的巨菌草收割回来,先做破碎处理。进一步地,所述(1)中的发酵回头料是从(3)回收的不完全发酵料或完全发酵料得到。进一步地,所述(2)中利用回头料、蘑菇渣中生长旺盛的发酵菌接种到巨菌草上,促使发酵菌快速生长。进一步地,所述(2)中预发酵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快速中和生活污泥中的碱性物质,经过5天预发酵,混合物pH为6.5~7.5的中性状态。进一步地,所述(3)预发酵后,按混合料重量的百分比,添加0.1%的菌种进行混合,进行发酵强化处理,在24小时内快速升温至65℃以上,通过曝气或翻抛或插热管控制混合物的温度在65℃~75℃之间,控制含水率降低至35%~40%发酵15天。进一步地,所述(4)温度自然降低至常温,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20%。进一步地,所述(4)将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20%,进行陈化发酵20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设计科学简单,解决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过程中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问题;降低营养土生产成本,提升营养土品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以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1)原料使用比例:60%含水率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发酵回头料=4:4:1:1:2,将原料按照比例进行充分混合,调节混合物的含水率至60%。(2)预发酵:在预发酵过程中利用发酵回头料、蘑菇渣中生长旺盛的发酵菌接种到巨菌草,巨菌草富含粗蛋白、糖分促使发酵菌快速生长,通入少量空气,确保发酵菌的快速生产,抑制恶臭气体的产生,发酵菌生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快速的中和生活污泥中的碱性物质,经过5天预发酵,混合物pH为6.5~7.5的中性状态。(3)发酵:按混合料的重量百分比,添加0.1%菌种,进行发酵菌强化处理。混合物在24小时内快速升温至65℃以上,通过曝气翻抛等措施控制混合物的温度在65℃~75℃之间,连续7天以上将虫卵、病原菌、寄生虫、孢子、杂草种子彻底杀灭;高温发酵过程中混合物料的水分快速蒸发,控制含水率降低至35%~40%发酵15天。(4)陈化发酵:陈化发酵过程中,混合物料的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30%以下。混合物料的温度逐渐降低,混合物料彻底腐熟,确保成品使用时不烧苗,整个过程需要20天。(5)进过陈化发酵过得到营养土,对品质较高的成品进行对外销售,品质较差的成品,施用在荒地、废弃的矿山上种植巨菌草,半年后种植的巨菌草即可收割,经过破碎后即可作为营养土发酵的膨松剂。生产出的营养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的标准。营养土发酵过程是一个好氧发酵过程,需要进行曝气及翻堆对发酵堆进行充氧,添加超轻陶粒渣(陶粒是一种利用陶瓷抛光渣、建筑淤泥、市政污泥废物资源化的环保建材,生产过程中安全环保,可就地生产,无运输费用,价格低廉。使用陶粒可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后,可以促使发酵堆处于蓬松状态,减少曝气时间及翻堆次数,从而节约能源及人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发酵堆处于蓬松透气状态有利于好氧发酵菌的快速生长,有利于缩短发酵周期;同时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有利于发酵废气的控制。添加了超轻陶粒渣的生产的营养土,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板结状况,改善土壤结果,从而提升了营养土的品质。使用南方地区高产量的巨菌草,缩短了发酵周期、提升了营养土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尤其是预发酵工艺,改变目前板框压滤机脱水后的污泥需要调节pH值后才能进行发酵的现状,降低了药剂使用成本,使整体发酵过程工况稳定,便于运行管理。综上所述,通过调整采用超轻陶粒渣替代珍珠棉、巨菌草替代谷糠、木屑,使本专利技术具有降低营养土的生产成本,提升营养土品质,实现生活污泥资源化,解决目前生活污泥围城的困境。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把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按比例充分混合,调节混合物的含水率至51%~68%;(2)把(1)中的混合物放进发酵室,进行4~7天的预发酵,期间通入少量的空气;(3)预发酵后,按混合料重量的百分比,添加0.1%~0.15%的菌种进行混合,进行发酵强化处理,在24小时内快速升温至65℃以上,通过曝气或翻抛或插热管控制混合物的温度在65℃~75℃之间,控制含水率降低至30%~40%发酵至少7天;(4)将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30%以下,进行陈化发酵18~25天;(5)进行产品检验分类,低品质的成品用于巨菌草种植场种植巨菌草,高品质的成品进行包装销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把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按比例充分混合,调节混合物的含水率至51%~68%;(2)把(1)中的混合物放进发酵室,进行4~7天的预发酵,期间通入少量的空气;(3)预发酵后,按混合料重量的百分比,添加0.1%~0.15%的菌种进行混合,进行发酵强化处理,在24小时内快速升温至65℃以上,通过曝气或翻抛或插热管控制混合物的温度在65℃~75℃之间,控制含水率降低至30%~40%发酵至少7天;(4)将含水率进一步降低至30%以下,进行陈化发酵18~25天;(5)进行产品检验分类,低品质的成品用于巨菌草种植场种植巨菌草,高品质的成品进行包装销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中的生活污泥、巨菌草、蘑菇渣、超轻陶粒渣和发酵回头料的质量比例为4:4:1:1:2;生活污泥含水率为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中的巨菌草收割回来,先做破碎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泥制备营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金赖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河源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