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31731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属于摩托车制造的技术领域。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包括固定于车架立柱上部的上联板和和下部的下联板,并将设置有车轮的支臂的支臂上部通过上摇臂与上联板铰接,支臂中部通过下摇臂与下联板铰接,并将减震器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上联板和下摇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独立的减震器和合金的摇臂,有效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通过设置双摇臂结构,保证了支臂在上下摆动的过程中,支臂的运动轨迹近似直线,避免了轴距的变化而影响操控性;通过将摇臂设置于车架的前方,便于支臂的摆动,且容易对结构进行集中化,结构简单,到达了直接转向的效果。

Structure of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of motorcy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otorcycle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otorcycle manufacture. A motorcycle front suspension lower plate system structure comprises an upper and lower plate fix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ame column, and set the arm with a wheel arm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cker arm and the upper plate is hinged arm,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wer rocker arm and the lower plate is hinged, and both ends of the shock absorber are respectively hinged on the upper plate and a lower rocker arm; the utility model through the shock absorber and the alloy set independent of the rocker arm, effectively reduce weight, reduce cost; through structure double rocker arm in the process, to ensure the upper and lower swing arm trajectory, the approximate line to avoid the wheelbase changes affect the maneuverability the rocker arm is arranged on the frame; the front arm to swing, and is easy to centralized structure, simple structure, direct effect to ar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制造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作为现代比较流行的交通工具,由于摩托车油耗低、排污少、机动性好,受道路因素的限制小,并且停车方便等优点,成为了人们出行、工作以及购物过程中的主要代步工具。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根据悬挂系统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比较传统的双筒伸缩型悬挂系统的摩托车,这类摩托车是目前市场上数量最多的摩托车,通常使用两根可以伸缩的减震器同时作为悬挂系统的结构部件,在双筒内部设置减震结构和油气密封装置,导致结构复杂,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高,并且伸缩筒既需要负责减震功能,又要承担各个方向的结构受力,导致结构重量比较大,成本比较高。还因为减震器有前倾角,所以在发生伸缩运动时会导致车辆轴距的变化,不利于操控。第二种是采用摇臂式悬挂系统的摩托车,图8为现有摩托车上的摇臂式悬挂系统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这种摩托车将支撑臂呈连杆设置,并于两连杆之间设置一减震器,这种结构的摩托车虽然结构简单,且能承受较大的结构受力,但稳定性较差,无法适用于高速的车辆上。第三种是采用HOSSACK悬挂系统的摩托车,用上下两根可摆动的摇臂和一独立的减震器构成摩托车的前悬挂系统,稳定性虽好,但这种结构的摇臂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尺寸,导致转向立轴偏前,不利于摩托车轴距集中化,并且由于转向用的结构会在减震的过程中上下运动,导致需要另设连杆来实现转向,造成结构的复杂性,不利于摩托车整体结构的设计。综上所述,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的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存在重量大、成本高、车辆轴距变化大不利于操控或稳定性和适应性差以及无法将轴距集中化且需要另设连杆来实现转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以在车架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一联板,并设置上、下两摇臂将带有车轮的支臂铰接于两联板上,并于上端联板与下摇臂之间铰接减震器,有效减轻了重量,且便于结构的集中化,降低成本,且避免轴距在上下摆动时发生变化,操控性更好,适应性更高,消除另设连杆来转向所带来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两联板,分为设置于车架立柱上端的上联板和设置于车架立柱下端的下联板,且两联板均跟随车架立柱的旋转为旋转;两摇臂,分为一端铰接于上联板的上摇臂和一端铰接于下联板的下摇臂;一支臂,支臂的支臂上部与上摇臂铰接,支臂的支臂中部与下摇臂铰接,支臂的支臂下部设置有车轮;一减震器,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上联板,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于下摇臂,且减震器的轴线与车架立柱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上联板固定套设于车架立柱的上端,上联板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块,且两第一连接块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上联板的另外两侧中的其中一侧还设置有两第一连接臂,两第一连接臂对称设置,且两第一连接臂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两第一连接臂背离车架立柱的一端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下联板固定套设于车架立柱的下端,下联板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连接块,且两第二连接块上均开设有第三连接孔。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上摇臂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接臂,且两第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间隙,两第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垂直于两第二连接臂的第一连接横杆,两第二连接臂的同一端分别与两第一连接孔铰接;下摇臂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三连接臂,两第三连接臂之间设置有间隙,两第三连接臂之间设置有垂直于两第三连接臂的第二连接横杆,且第二连接横杆中部设置有连接块,同时两第三连接臂的同一端分别与两第三连接孔铰接。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支臂上部和支臂中部均呈双边设置,支臂下部为单边设置,且支臂上部均与两第二连接臂背离上联板的一端铰接,支臂中部均与两第三连接臂背离下联板的一端铰接,支臂下部设置有轮轴。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减震器的一端设置于两第一连接臂之间的间隙中,且减震器的这一端与两第二连接孔铰接。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减震器背离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连接块铰接。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铰接处均设置有带轴承的螺栓。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第一连接臂设置于上联板背离车架的一侧。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上联板的顶部设置有车把,且车把与上联板固定;上摇臂和下摇臂均为合金材料。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中,车轮套设于轮轴上,且轮轴上还套设有制动盘和轮芯,且制动盘和轮芯设置于车轮与支臂下部之间。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通过上摇臂和下摇臂连接支臂和减震器,使支臂上下摆动的角度更大,增加了减震行程,并能有效减小摇臂的尺寸。2、将悬挂系统设置于车架立柱(传统的方向柱)上,依据方向柱转向,结构紧凑,可直接运用到目前绝大多数摩托车的现有车架上,适应范围更广。3、将第一连接臂设置于上联板背离车架的一侧,保证了上摇臂和下摇臂的运动均处于车架立柱的前方,不占用车架的安装空间,有利于整车轴距的集中化。4、车把固定于上联板上,且在减震过程中上联板不会跟随支臂摆动,避免了需加装连杆实现转向的问题,结构更加简单,适用范围更广。5、支臂下部采用单边结构固定车轮,包括可为左边单边或者右边单边布置,另一边完全裸露的设计方式,方便装配和维修,且利于体现设计感,设计更加美观的轮圈造型,外形更加美观。6、设置独立的减震器,将悬挂和减震分开设置,结构简单,对材料和加工精度的要求相对低,有效降低了成本。7、摇臂为合金材料,且结合设置的独立减震器,相比于双筒伸缩减震器更利于车体轻量化并降低转向系统转动惯量,提高操作性能。8、双摇臂结构共同作用于支臂,能保证支臂在上下摆动的过程中,支臂的运动近似为直线运动,保证了整车的轴距不会发生变化,提升了操作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支臂向上最大摆动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支臂向下最大摆动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支臂上下摆动时的对比图;图8为现有摩托车上的摇臂式悬挂系统的结构图。附图中:1、车架;11、车架立柱;2、上联板;21、第一连接块;22、第一连接臂;211、第一连接孔;221、第二连接孔;3、下联板;31、第二连接块;311、第三连接孔;4、上摇臂;41、第二连接臂;42、第一连接横杆;5、下摇臂;51、第三连接臂;52、第二连接横杆;521、连接块;6、支臂;61、支臂上部;62、支臂中部;63、支臂下部;7、轮轴;71、车轮;72、制动盘和轮芯;8、减震器;9、车把;10、带轴承的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8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联板,两所述联板分为设置于车架立柱上端的上联板和设置于所述车架立柱下端的下联板,且两所述联板均跟随所述车架立柱的旋转为旋转;两摇臂,两所述摇臂分为一端铰接于所述上联板的上摇臂和一端铰接于所述下联板的下摇臂;一支臂,所述支臂的支臂上部与所述上摇臂铰接,所述支臂的支臂中部与所述下摇臂铰接,所述支臂的支臂下部设置有车轮;一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上联板,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下摇臂,且所述减震器的轴线与所述车架立柱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联板,两所述联板分为设置于车架立柱上端的上联板和设置于所述车架立柱下端的下联板,且两所述联板均跟随所述车架立柱的旋转为旋转;两摇臂,两所述摇臂分为一端铰接于所述上联板的上摇臂和一端铰接于所述下联板的下摇臂;一支臂,所述支臂的支臂上部与所述上摇臂铰接,所述支臂的支臂中部与所述下摇臂铰接,所述支臂的支臂下部设置有车轮;一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上联板,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下摇臂,且所述减震器的轴线与所述车架立柱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联板固定套设于所述车架立柱的上端,所述上联板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块,且两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联板的另外两侧中的其中一侧还设置有两第一连接臂,两所述第一连接臂对称设置,且两所述第一连接臂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两所述第一连接臂背离所述车架立柱的一端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下联板固定套设于所述车架立柱的下端,所述下联板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连接块,且两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均开设有第三连接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摇臂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接臂,且两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间隙,两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垂直于两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连接横杆,两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同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孔铰接;所述下摇臂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三连接臂,两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虬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