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高明专利>正文

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7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层防震护膝肘壳,该壳体设有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其中,壳体的壁厚由厚而薄逐渐变化,所述上层结构体与中间层板两侧端缘间,形成通气孔,在上层结构体中形成数个横向排列的波浪形凹槽,在波浪形凹槽中都设有气孔,在气孔邻侧,设有数个垂直方向的气孔,在波浪形凹槽间设有补强肋骨。在承受冲击力时,冲击力可由该壳体的波浪形且多层结构有效地吸收,冲击力超过上层结构体的负载强度时,该体可断裂以达瞬间吸收强大的冲击力。(*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震护膝肘壳,特别是一种可吸收冲击力的护膝肘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及正当休闲活动的推广,各种户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其中国外引进的快速溜冰及斜坡滑草此种速度高的运动最受年青人的喜爱,为在进行此类型运动时保护人体手腕及膝关节,在跌倒时免于受到意外伤害,制造厂商生产出护肘及护膝以达保护的功效。请参看图8所示,其为目前市面上所常见的护膝60,其主要是利用一软质护膝衬套61以黏扣带62或其他方式,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肘或脚膝盖处,同时在护膝衬套61的外缘设置一硬质弧形盖体63,以保护使用者的手肘及脚膝盖,使其不会因跌倒而有擦伤或撞伤的伤害。但目前的护膝60,其设置在护膝衬套61上的弧形盖体63,为达到防护撞击的目的,其都用单片硬质材料制成,这样只能达到防护擦伤的目的而无法达到吸震缓冲的效果,因此,当使用者的膝盖在受到突如其来的强大冲力时,其所产生的冲击力,将直接传至膝盖上,因而有造成膝盖骨折的危险,且由于护膝衬套61及弧形盖体63是密闭式的,在使用护膝60时,常会使使用者感到闷热不适,因此,此种形式的护膝60不仅在使用上未能达到安全功效且会使使用者感到不适。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护膝肘壳,其可以吸收瞬间强大冲击的震动力,且可将剩余的冲力均匀地分散在中间层板上,形成安全的保护,以避免使用者在运动时受到意外伤害,其中,壳体的壁厚是由侧翼、中间层板至上层结构体由厚至薄逐渐变化,在承受冲击力时,可由该壳体的波浪形且多层的设计,有效的吸收冲击力,当在冲击力超过上层结构体的负载强度时,该体可断裂以达到瞬间吸收强大的冲击力,并将剩余的力量均匀分散到中间层板及护膝衬套上,另外,在壳体的两侧端缘形成通气孔,在上层结构体中设有数个凹槽,各凹槽中都设有气孔,使因运动而生的热气得以充分对流散热,以达到安全及舒适使用的最佳使用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固设在护膝的护膝衬套上,其特征在于护膝肘壳的壳体包含有弧形周面的侧翼、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壳体的厚薄不均,厚度逐渐变化,其中,上层结构体与中间层板两侧端缘间,形成较大面积的通气孔,且在上层结构体中形成数个横向排列的波浪形凹槽,而在该波浪形凹槽中都设有气孔,且相对在波浪形凹槽内的气孔邻侧,设有数个垂直方向的气孔,而在波浪形凹槽间加设补强肋骨。其特征还在于在所述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中填充吸震材。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护膝肘壳的壳体两侧端设置数个穿设口,配合护膝衬套上所设的黏扣带,形成可拆换式的护膝肘壳。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固设在护膝的护膝衬套上,其特征在于护膝肘壳的壳体包括有弧形周面的侧翼、上层结构体,壳体的厚薄不均,厚度逐渐变化,其中,上层结构体与侧翼间形成通气孔,上层结构体上适当处形成数个的波浪形凹槽,波浪形凹槽的侧端设有侧气孔,波浪形凹槽间设有补强肘骨。其特征还在于在所述上层结构体及波浪形凹槽中填充吸震材料。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护膝肘壳的壳体两侧端设置数个穿设口,配合护膝衬套上所设的黏扣带,形成可拆换式的护膝肘壳。本技术具有如下效果由于本技术的多层防震护膝肘壳的壳体的厚度厚薄不均,且有多层结构,在壳体中包含有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其板体两侧端缘形成通气口,上层结构体中设有数个波浪形凹槽,波浪形凹槽中都设有气孔,使其可以有效吸收震动力,且在冲击力超过上层结构体的负载强度时,上层结构体可瞬间吸收强大的冲击力而断裂,并将剩余冲力均匀分散至中间层板及护膝衬套的缓冲间隙及其材料本身加以抵消,其可以化解强大的冲击力,以保护使用者膝、肘关节安全及舒适。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护膝肘壳的纵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护膝肘壳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护膝肘壳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5是图4中护膝肘壳的纵剖视图。图6是图4中护膝肘壳6-6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可拆换式护膝肘壳的护膝示意图。图8传统护膝的立体外观分解图。如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护膝10的立体外观分解图,其中,透气式的护膝衬套11周缘适当处设有数条束紧带12,该束紧带12的前端设有黏扣带121,可用黏扣带121黏贴在束紧带12相对端所设的黏扣区13上而将护膝衬套11套设在手肘或脚膝盖上。再请配合参看图2及图3所示,其是固设在护膝衬套11上的护膝肘壳20,其中,护膝肘壳20的壳体是包含有弧形周面的侧翼21、上层结构体22及中间层板23,在上层结构体22与中间层板23两侧端缘间,形成较大面积的通气孔24,且在上层结构体22中形成数个横向排列的波浪形凹槽25,而在该波浪形凹槽25中都设有气孔251,波浪形凹槽25间设有补强肘骨252,另外,相对在波浪形凹槽25气孔251的中间层板23上设有对应的气孔231,且在气孔231的邻侧设有数个垂直向的气孔232,而在波浪形凹槽25间加设补强肋骨36,用以补强上层结构体22。在实际使用时,由于侧翼21底部,中间层板23至上层结构体22间的壁厚,是由厚至薄逐渐变化,且上层结构体22为一波浪形设计,其受冲击力时,可有三段的保护吸震能力一·当冲击力在结构体可承受的范围时,由其材料本身的厚薄不均,可以造成应力反应不同,而产生曲折压缩作用。二·在冲击力超过结构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则上层结构体断裂,可大幅降低第二波的冲击力。三·剩余的力量则由中间层板及护膝衬套的缓冲间隙及其材料本身加以化解。这样可化解强大的冲击力以保护人体膝、肘关节的安全,且可有效及充分避免骨折及其它的意外伤害。另外,请配合参看图4、图5及图6所示,其是本技术另护膝肘壳30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图、纵剖视图及6-6剖视图,其中,护膝肘壳30的侧翼31与上层结构体32两侧端缘形成通气孔33,在上层结构体32中形成数个波浪形凹槽34,且数个波浪形凹槽34的两侧面上都形成有凹槽侧气孔35,及邻近上层结构体32端缘的波浪形凹槽34间形成数条肋骨36,该肋骨36的作用是对上层结构体32的进行横向补强,当受冲击时,护膝肘壳30的壳体可吸收一般的震动力,且在遭遇强力冲击时,可断裂而缓冲及分散冲击力,以保护人体膝、肘关节安全及舒适。再请配合参看图1及图7所示,其中的图7是本技术另一种可拆换式护膝肘壳50的护膝40示意图,其中,护膝肘壳50的壳体两侧端上,可设置数个穿设口51,其可配合护膝衬套41上所设置的数条黏扣带42,将黏扣带42穿过穿设口51,将护膝肘壳50固设在护膝衬套41上,其可便于在使用中拆换,以替换遭受重力冲击而断裂破损的护膝肘壳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固设在护膝的护膝衬套上,其特征在于:护膝肘壳的壳体包括有弧形周面的侧翼、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壳体的厚度逐渐变化;所述上层结构体与中间层板两侧端缘间,形成较大面积的通气孔,在上层结构体中形成数个横向排列的波浪形凹 槽,在波浪形凹槽中都设有气孔,相对在波浪形凹槽内的气孔邻侧,设有数个垂直方向的气孔,在波浪形凹槽间设有补强肋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固设在护膝的护膝衬套上,其特征在于护膝肘壳的壳体包括有弧形周面的侧翼、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壳体的厚度逐渐变化;所述上层结构体与中间层板两侧端缘间,形成较大面积的通气孔,在上层结构体中形成数个横向排列的波浪形凹槽,在波浪形凹槽中都设有气孔,相对在波浪形凹槽内的气孔邻侧,设有数个垂直方向的气孔,在波浪形凹槽间设有补强肋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结构体及中间层板中填有吸震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防震护膝肘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两侧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高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