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726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0、二极管VD0、电阻R2、三极管VT1、光耦U1、变压器T1和电容C1,所述电容C0一端分别连接220V交流电一端和二极管VD0正极,二极管VD0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容C5和变压器T1线圈L1,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VD2正极分别连接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和三极管VT1集电极,三极管VT1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电阻R4和三极管VT2集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力稳压控制单元采用光耦作为隔离控制元件,配合三极管,对电路进行控制,稳压效果好,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器,具体是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电气设备的普及,给工农业生产、国防事业、科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步入了电气化时代,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电器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器设备的精度也逐渐提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如何保护好这些电器设备的不受外界的干扰,成了当今科技发展关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电网正在普及,庞大的电网系统给了我们许多方便。但是随着接入电网的用户增多,和用户电器的多样化,也造成了电网电压的不稳定,忽高忽低的电压,也成了损坏电器设备的主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O、二极管VD0、电阻R2、三极管VTl、光耦Ul、变压器Tl和电容Cl,所述电容CO—端分别连接220V交流电一端和二极管VDO正极,二极管VDO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容C5和变压器Tl线圈LI,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VD2正极分别连接变压器Tl线圈LI另一端和三极管VTl集电极,三极管VTl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电阻R4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l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电阻R6和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O和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变压器Tl线圈L2、电容Cl、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O另一端和220V交流电另一端,电容Cl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3负极和电阻RO另一端,二极管VD3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4另一端和变压器Tl线圈L2另一端,所述光耦Ul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二极管VD5负极,二极管VD5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8和变压器Tl线圈L3,变压器Tl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D4正极,二极管VD4负极分别连接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和电阻R9,电阻R9另一端连接光親Ul内发光二极管正极。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光耦Ul采用4N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力稳压控制单元采用光耦作为隔离控制元件,配合三极管,对电路进行控制,稳压效果好,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附图说明】图1为电力稳压控制单元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O、二极管VD0、电阻R2、三极管VTl、光耦Ul、变压器Tl和电容Cl,所述电容CO—端分别连接220V交流电一端和二极管VDO正极,二极管VDO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容C5和变压器Tl线圈LI,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VD2正极分别连接变压器Tl线圈LI另一端和三极管VTl集电极,三极管VTl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电阻R4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l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电阻R6和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O和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变压器Tl线圈L2、电容Cl、三极管VT2发射极、电容CO另一端和220V交流电另一端,电容Cl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3负极和电阻RO另一端,二极管VD3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4另一端和变压器Tl线圈L2另一端,所述光耦Ul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二极管VD5负极,二极管VD5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8和变压器Tl线圈L3,变压器Tl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D4正极,二极管VD4负极分别连接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和电阻R9,电阻R9另一端连接光耦Ul内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光耦Ul采用4N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经电容CO滤波,二极管VDO半波整流,形成300V左右的直流电压,该电压经开关变压器Tl线圈LI加到VIl集电极。同时,该电压经R2为VTI的b极提供一个正向偏置电压,使VTI导通,此时,VTI和Tl组成的间歇振荡电路开始工作,Tl线圈LI中有电流通过,L2感应的电压通过反馈电阻R4和电容C4加到VTl的b极,由于正反馈作用,使晶体管VTl的b极导通电流加大,使其迅速进入饱和区,与此同时,L2感应的电压经二极管VD3整流、电容Cl滤波后,作为光耦Ul的电源。同时该电压对C4充电,随着C4两端电压不断升高,VTl的b极电压逐渐降低,使VTl逐渐退出饱和区(其集电极电流开始减小),Tl线圈LI中产生的磁通量也开始减少,L2感应的负反馈电压,使VTl迅速截止,完成一个振荡周期。在VTl进入截止期间,Tl线圈L3感应的电压经二极管VD4整流、电容C8滤波后,输出一个直流电压。当输出端Vo输出电压升高时,Ul内发光二极管导通,使Ul内光敏三极管导通,使VT2导通,进而把VTl的基极电压拉低,使其导通时间缩短或迅速截止,经Tl耦合后L3侧输出电压降低,反之,将使L3输出电压升高,从而确保输出端Vo电压稳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稳压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O、二极管VDO、电阻R2、三极管VTl、光耦Ul、变压器Tl和电容Cl,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O—端分别连接220V交流电一端和二极管VDO正极,二极管VDO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容C5和变压器Tl线圈LI,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VD2负极和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VD2正极分别连接变压器Tl线圈LI另一端和三极管VTl集电极,三极管VTl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电阻R4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l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2基极、电阻R6和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光耦Ul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珍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