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成勋专利>正文

一种风能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26480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能利用系统,包括相连接的牵引稳定装置和抽气装置,抽气装置与通向地面的管道相连接;管道由地面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抽气装置的低压区域,利用地面空气与抽气装置的低压区域的压差,引导地面空气向上流动。其能够将地面上的如海水或其他地下水资源,通过高空风能进行抽取,然后利用该水资源进行发电等能源生产中,其能够有效地利用高空风能,且能够实现利用低速风能,无需大尺寸的风叶,降低成本,操作简便,利用效率高,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能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能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风能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风能的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但是风能分布很不均匀,而且极不稳定。地面风能的特点是风速低,能量密度小,地域分布不均匀,而且极不稳定,在我国的情况是,低空风能北方多,南方少,尤其是现在可以开发利用的地表100米左右的风能,地表300米左右开始,南方的风能资源已经超过北方。而高空中蕴藏的风能超过人类社会总需能源的100多倍,由于高空风能的特点是风速高,所以能量密度大,地域分布广,常年不断,稳定性好。现有技术中风能开发仅限于地表100多米,塔筒高度已经达到120米甚至更高,选择区域也由开始的年均10米/秒,开始发展到年均6米/秒的区域。高空风能虽然巨大,但高空的风起到全球大气循环、能量循环、物质循环的作用,现有技术无法准确地对天气变化做出预测,所以不适宜大规模开发高空风能,避免对全球的气候、生态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目前只适合不断完善开放高空风能的技术,进行一些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风能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牵引稳定装置和抽气装置(12),抽气装置(12)与通向地面的管道(5)相连接;管道(5)由地面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抽气装置(12)的低压区域,利用地面空气与抽气装置(12)的低压区域的压差,引导地面空气向上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牵引稳定装置和抽气装置(12),抽气装置(12)与通向地面的管道(5)相连接;管道(5)由地面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抽气装置(12)的低压区域,利用地面空气与抽气装置(12)的低压区域的压差,引导地面空气向上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牵引稳定装置包括中心伞绳(1),中心伞绳(1)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动力伞(2)、稳定伞(3)和抽气装置(12),动力伞(2)和稳定伞(3)和分别包括骨架和设置在骨架上的伞面;稳定伞(3)的下方设置有稳定伞工作台(306),中心伞绳(1)依次与动力伞(2)、稳定伞(3)和抽气装置(12)的中心处相连接;动力伞(2)的骨架通过动力伞伞口绳与中心伞绳(1)相连接,稳定伞(3)的骨架通过稳定伞伞口绳(301)与中心伞绳(1)相连接;抽气装置(12)通过管道(5)与地面上设置的做功装置或提水装置(6)相连接;提水装置(6)包括至少一级水箱(604),每一级水箱(604)中的水箱(60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抽气装置(12)为工作伞(4),工作伞(4)包括骨架和设置在骨架上的伞面;中心伞绳(1)与工作伞(4)的中心处相连接;工作伞(4)的骨架通过工作伞伞口绳(402)与中心伞绳(1)相连接;,工作伞(4)通过管道(5)与地面上设置的提水装置(6)相连接;管道(5)由地面向上延伸并连接到工作伞(4)的低压区域,利用地面空气与工作伞(4)低压区域的压差,引导地面空气向上流动;工作伞(4)的低压区域为工作伞(4)的背面;管道(5)在工作伞(4)的伞口位置处分岔成多个支路,且每个支路均与工作伞(4)的伞面相连接,工作伞(4)的背面设置有与工作伞顶孔(403)相邻的开口式预留孔,工作伞(4)内的空气通过管道(5)分叉的间隙处,由工作伞顶孔(403)和预留孔流出,流出的气流区域为工作伞(4)的低压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抽气装置(12)包括设置在管道(5)内的直径和轴向长度均可调的喷嘴(611),喷嘴(611)与位于管道(5)外、且与管道相连通的进风口(612)相连接,进风口(612)设置为朝着来风方向,管道(5)的侧壁上设置有位于管道(5)外部、且与管道(5)相连通的出风口(613)。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稳定伞(3)的伞面的中心处设置有稳定伞顶孔(303),工作伞(4)的伞面的中心处设置有工作伞顶孔(403),中心伞绳(1)依次穿过稳定伞顶孔(303)和工作伞顶孔(403);稳定伞顶孔(303)处设置有调节稳定伞顶孔(303)直径的稳定伞顶孔电机(304);工作伞顶孔(403)处设置有调节工作伞顶孔(403)直径的工作伞顶孔电机(404);稳定伞顶孔(303)和工作伞顶孔(403)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顶孔边缘环(341),顶孔边缘环(341)上分别套设有顶孔绳环(342),顶孔绳环(342)内分别穿入设置有顶孔调节绳(343),顶孔调节绳(343)的一端分别与顶孔边缘环(342)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稳定伞顶孔(303)和工作伞顶孔(403)相连接;稳定伞(3)的伞面上,或稳定伞伞口绳(301)与中心伞绳(1)相连接处设置有调节稳定伞伞口绳(301)长度的稳定伞伞口电机(305);工作伞(4)的伞面上设置有调节工作伞伞口绳(402)长度的工作伞伞口电机(405)。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动力伞(2)、稳定伞(3)、工作伞(4)均安装有姿态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高度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稳定伞(3)和工作伞(4)的伞内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测量空气压力的传感器;稳定伞工作台(306)的迎风面安装有一个小型风力发电机,稳定伞工作台(306)处的中心伞绳(1)上设置有测量绳张力的传感器;稳定伞(3)的伞面上设置有稳定伞平衡稳定阀门(302);工作伞(4)的伞面上设置有工作伞平衡稳定阀门(406)。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管道(5)的上部弯折成水平部分,与管道(5)的水平部分相连接的工作伞(4)设置为水平方向,与工作伞(4)相连接的中心绳(1)设置为水平方向,工作伞(4)外侧的中心绳(1)上连接的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成勋
申请(专利权)人:郑成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