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4624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包括桶体,所述桶体呈圆桶状,其上端有开口下端有封底,在桶体的上端有开口处设有凸缘,在桶体(1)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在桶体的正上方设有顶罩,在桶体(1)内活设有一漏斗,漏斗的大口与桶体的上端开口重合;所述顶罩的面积大于桶体上端开口的面积;所述漏斗的侧壁呈抛物线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捕集器能有效的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从而提高诱捕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中不需专人看管,定期清理即可长期重复使用,可广泛地应用于捕集小爬行类害虫的过程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
技术介绍
爬行类害虫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类重要的农林害虫,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度大。对于这类害虫,目前大都是采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的方法防治,但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会存在药剂残留、环境污染及影响空气质量的问题,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形成严重威胁。大多数土栖昆虫成虫都有夜间出来活动、交配、产卵的习性,利用这种习性有人用挖土坑设陷阱的方法对爬行类害虫进行防治,但该方法存在害虫爬出逃逸、落入土坑后仍产卵入土、清除虫体困难等方面的不足,使诱集工作操作困难、诱集效率低、防治效果差。市场上出售的诱捕器仅为一个圆桶结构,既无挡雨的装置,又使昆虫不能顺利爬入诱捕器内,影响最终的诱捕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该捕集器能有效的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从而提高诱捕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包括桶体,所述桶体呈圆桶状,其上端有开口下端有封底,在桶体的上端有开口处设有凸缘,在桶体I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在桶体的正上方设有顶罩,在桶体I内活设有一漏斗,漏斗的大口与桶体的上端开口重合;所述顶罩的面积大于桶体上端开口的面积;所述漏斗的侧壁呈抛物线状。优选的,所述顶罩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诱饵钩。进一步,所述漏斗的高度不大于桶体深度的三分之二。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其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捕集器能有效的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从而提高诱捕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中不需专人看管,定期清理即可长期重复使用,可广泛地应用于捕集小爬行类害虫的过程中。【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桶体;2、顶罩;3、漏斗;11、凸缘;12、透水孔;21、诱饵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的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包括桶体1,所述桶体I呈圆桶状,其上端有开口下端有封底,在桶体I的上端有开口处设有凸缘11,在桶体I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12,在桶体I的正上方设有顶罩2,在桶体I内活设有一漏斗3,漏斗3的大口与桶体I的上端开口重合;所述顶罩2的面积大于桶体I上端开口的面积;所述漏斗3的侧壁呈抛物线状。所述顶罩2的下端面上固定设有诱饵钩21。所述漏斗3的高度为桶体I深度的三分之二。使用时,先在顶罩2上的诱饵钩21上挂诱饵,再将安装好的捕集器埋入土层,并使桶体I的凸缘11与地面齐平即可。小爬行类害虫受到诱饵的吸引,通过凸缘11及漏斗3爬行进入桶体I底部无法逃出。本捕集器不使用有毒化学农药或粘胶材料,对人体及环保都有益,在使用中不需专人看管,定期清理即可长期重复使用。当然,捕集器在实际使用时也可将诱饵直接投放到桶体I内,其桶体I上端的凸缘11也可制作的大一点,或将凸缘11制成可分置的物件,具体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结构作各种变化和改进,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斗式小爬行类害虫捕集器,包括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呈圆桶状,其上端有开口下端有封底,在桶体的上端有开口处设有凸缘,在桶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在桶体的正上方设有顶罩,在桶体内活设有一漏斗,漏斗的大口与桶体的上端开口重合;所述顶罩的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洪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寿禄养蜂股份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